隨葬的一把金柄鐵劍,是墓主盜墓所得,專家:鐵才是無價之寶 | 文 青衫文齋
陝西省的寶雞市,古稱陳倉、雍城,譽為「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是周秦王朝發祥地,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公元前677年,秦國遷都於雍,今寶雞市鳳翔縣。 此後,秦國先後有十八位國君以雍為國都,共歷時294年。秦漢時期,寶雞都算得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是公侯將相往來頻繁之地。因此,在這裡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毛公鼎、散氏盤、大克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何尊等,這使得寶雞成為考古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
1992年5月,在現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益門堡村一帶又發現了兩座春秋墓葬,考古發掘中把它們成為一號墓和二號墓。這兩座春秋時期的古墓並不起眼,墓葬規格十分簡陋,連盜墓賊都看不上眼。附近的大墓常常都傳出被盜挖的消息,然而,歷經2500多年,這兩座古墓卻一直安然無恙。作為保護性的常規考古,對這兩座古墓的發掘只調派了寶雞市裡的一支考古工作隊,卻沒想到,這次考古發掘竟成為「20世紀陝西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之一」。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這兩座規格簡陋的普通墓穴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鐵器、料器(古代玻璃)等珍貴文物。許多文物美到極致,讓考古專家挪不開眼睛。特別是二號墓,在不足3平米的墓穴中,珍貴文物超過200件,無一不是精品。其中金器最為豐富,佔到了出土文物總數的一半以上,如金環首鐵刀、金環首銅刀、金絡飾、金串珠、金帶鉤等,都屬極為罕見的文物。文物的種類多、品相好、數量大的特點,與墓穴的簡陋格格不入,其中黃金飾品重大3公斤,跟墓主入葬的「寒酸」完全不相稱。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把金柄鐵劍。出土時有絲織物包裹的劍身雖然已經繡鈍,但劍的柱脊仍明顯可見。劍柄是用黃金採用「失蠟法」澆鑄而成,呈鏤空狀浮雕。劍柄上鑄刻雲勾紋和圓珠紋,並形成了變體的蟠虺紋,鑲嵌著綠松石及料珠等裝飾品,精美絕倫,其雕刻技術、手工鑲嵌工藝就連現代人也望塵莫及。按照專家的說法,這把金柄鐵劍除劍柄所體現出的精巧工藝外,其實最有價值的是鐵劍的劍身,黃金有價,而當時「鐵」才是無價之寶。
專家解釋,金和銅的熔點分別是1064℃和1083℃,而鐵的熔點為1535℃。冶鍊金屬,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溫度,在奴隸社會人們所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而木材燃燒的溫度,根本不能融化熔點高的金屬,比如「鐵」。所以,中國歷史上首先冶煉出了銅,而後冶煉出了鐵。鐵器的出現是人類徵服自然的重要表現,也是提高生產力的基礎。由此可以斷言,2500年前的古人已經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冶鐵技術,冶煉工藝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鐵,在春秋時代可算得上是無價之寶了。
但是,墓葬規格的簡陋,只能說明墓主在當時的地位低下。然而,一個地位如此低下的人怎麼能擁有眾多豪華的隨葬品,與同時期諸侯王墓相比毫不遜色?專家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激烈的討論中。漸漸地,有一種推斷讓大家非常驚訝而又非常具有說服力:二號墓中的隨葬品是墓主盜墓所得。有專家經考證後提出,二號墓中出土的文物,與益門春秋墓葬中的王室陵地——秦公一號大墓的隨葬品極其相似。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也是考古所知盜洞最多的墓葬。難道這些稀世的隨葬品真是盜自秦公一號大墓?
帶著推測和疑問,專家們又重新將這次出土的文物,與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 3500餘件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鐵器及石器等,進行仔細地對比研究。結果,專家們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這兩座春秋時期的簡陋墓葬中的隨葬品,的確是墓主盜墓所得,死後拿來陪葬的。秦公一號大墓自古至今共有盜洞247個,一直挖到內部槨室。雖經歷朝歷代嚴重盜擾,秦公一號大墓仍然遺留下3500餘件文件。這個「寒酸」的墓主,生前一定是個盜墓賊,他把取自秦公一號大墓的眾多無價之寶當作了自己的隨葬品,打算帶到「黃泉」享用。
(本文內容屬實,金柄鐵劍現被稱為「秦劍之星」,收藏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