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屈辱的近代史,中國很多國寶級文物流失到海外,尤其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些國寶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其中就有一件「秦劍之星」,國內一直也沒有類似的藏品。
這件「秦劍之星」是春秋時期的文物,學名叫「春秋透雕蟠龍紋金劍柄」。這個劍柄用純金製成,上面嵌有綠松石,花紋非常繁複,一看就是專為貴族打造,價值連城。
這個金劍柄應該是春秋時期,秦國貴族佩戴的防身武器,也可能是禮器。只是當年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流入大英博物館,國內反倒一把類似的金劍柄都沒有。
這種狀況在1992年才被打破,當時陝西寶雞市益門村的一座古墓裡,出土了一把類似的劍,劍柄與大英博物館那把「秦劍之星」非常相似,總算填補了國內的這項空白。
這把金劍柄被整體鏤空,雕刻著滿滿的蛇紋和饕餮紋,其上還鑲嵌著綠松石和料環,十分華麗奪目。想來佩戴此劍的主人有著很高的身份,此劍的裝飾作用可能比實際用途更大。
金和綠松石本身都已經有很高的價值了,再加上又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物,其實際身價恐怕已經超出了大家想像,否則大英博物館也不會把它當成寶貝,輕易不肯拿出來展覽。
可是,專家對新出土的這把秦劍進行研究後,卻認為真正珍貴的,並不是金劍柄,而是這把劍的劍身。因為劍身材料是春秋時期極其罕見的鐵。
鐵是當代最常見的金屬,也是地殼中儲量最多的金屬元素之一。今天的我們對鐵當然是不陌生的,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鐵的冶煉和加工技術還沒有成熟,人類很難利用鐵來製作兵器和農具。
很多人知道,商朝和周朝屬於青銅時代,無論是祭祀用的禮器,還是樂器、兵器、農具等等,像大方鼎、編鐘等等,都是青銅器的。銅的熔點只有1085℃,普通的熔爐都可以將銅熔化,再製成各類器具。
而鐵的熔點高達1538℃,需要更專業的爐具才能熔化掉。直到西漢時期,隨著煤的大規模應用,以及先進爐具的出現,鐵器才開始大規模普及,成為最主要的金屬。
冶鐵技術解決後,鐵刀鐵甲成為西漢軍隊的主戰武器,形成了對匈奴的代差。匈奴的精銳部隊用銅箭簇和銅刀,雜牌部落的戰士還在用更原始的石制或骨制箭簇。
漢軍的鐵刀鐵劍可以做得比匈奴銅兵器更長,也更加堅固和鋒利。兩軍拼殺,一分長一分強,漢軍鐵刀的優勢非常明顯,鐵甲也可以防住匈奴的銅刀和銅箭簇。
古羅馬軍團最喜歡用的短劍其實就是銅的,他們想做也做不長。秦始皇被荊軻刺殺時,背上的劍太長,以至於拔不出來,如果是鐵劍的話,那就更加合理了。
西漢時有種說法,一名漢兵可以抵五名胡兵,就是因為漢兵用的是鐵兵器。即使匈奴後來掌握一定的冶鐵技術後,漢兵仍然可以一個頂三個,漢朝的鐵器技術總是比匈奴更先進。
總的說來,鐵器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廉價而又耐用的鐵器,除了用於戰爭外,還使農業工具得到飛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銅太貴,根本不可能用來幫作農具,鐵農具替代的是石制和木製品,效率提高太多了。
大英博物館的「秦劍之星」和寶雞出土的這把金柄鐵劍,意味著中國在春秋晚期,已經掌握了鐵器的製作技術,比西漢還要早將近三百年。也可能是當時鐵器的製作技術還不夠成熟,導致鐵劍的價格和檔次比較高,才會被貴族用來製作佩劍。
寶雞益門村的這個古墓,到現在也無法證實是哪個秦國貴族的墓,有人根據古墓的形制較小,猜測可能是商鞅或某個流亡貴族的墓。與金柄鐵劍同時出土的,還有很多金、玉和銅器,墓葬非常豐富,光黃金總量便達到3000克。
金柄鐵劍全長35釐米,柄長10.4釐米,劍身長24.6釐米,重量為343.6克。可惜的是,鐵劍身已經腐朽,金柄仍然完好無損。出土後一直保存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只有非常重要的展覽,大家才有機會看到此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