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30年後考古專家悔恨交加:我們犯了大錯

2021-01-09 話花草

引言

《屏風》:「六曲連環接翠帷,高樓半夜酒醒時。」眾所周知在古代,屏風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做裝飾作用,其二則是做隔擋,因男女有別,若有異性想要進行交談,就必須得以屏風相隔,否則會被視為有違禮制。屏風的材質各有不同,有金、玉、木、石、絹、琉璃、不鏽鋼等等,而今天要說到的這件寶物,則是1982年甘肅出土的17塊石板屏風。

01

這個故事的起源還要從隋朝的粟特人說起。古籍中所記載的粟特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是來自於伊朗的中亞古族,這是一個非常弱小的民族,但他們的生命力卻出乎意料的頑強,儘管周圍的國家政權如何欺負他們,他們都沒有滅絕。

▲粟特人雕塑

後來到了漢朝時期,或許是這些粟特人實在是受不了周圍國家的欺壓,他們便舉家遷移。一開始還只是在中國的新疆、甘肅活動,但後來因為交通的發展,且絲綢之路也被開發了出來,他們便順著這條路輾轉到了我國內陸各地,在遼寧、江蘇等地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考古學家也是挖出了他們的古墓,才研究出他們的活動範圍。

▲專家考古現場

而這17塊石屏風就出自這些粟特人的古墓之中。1982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工人們正在修水利工程,卻沒想到一下子挖出了青磚。在文物大量出土的年代,這些工人自然意識到這下面可能有大量的文物,於是他們除了保護現場安全之外,還立刻給當地的博物館打了電話,讓他們過來查看這下面是否存在文物。

02

當考古學家趕到之後,立馬對這裡進行了勘測,對這座古墓也進行了清理,這一番忙活以後,他們終於在這裡找到了金釵、雞首瓶等珍貴文物,而最後就只剩下17塊石屏和墓坑主人。只不過這主人和他的棺材已經腐爛了,於是專家們又把這裡清理乾淨,將石床和屏風一起帶回了博物館。

▲墓中石床照片

經過檢測,這石床和屏風的石質都偏鬆軟,經這麼多年的歷史竟然還屹立不倒,也真是奇蹟,而這17塊屏風上面的壁畫也是栩栩如生,就像是剛畫上去一般,一眼望去,當年的富麗堂皇就被盡收眼底。不過,雖然這套屏風看上去十分珍貴。但因為這也是首次從天水市出土的屏風,專家們也很難分辨其價值,只把他們當作是一個隋朝時期的貴族墓葬。

▲屏風細部照片

且因為這個墓地已經被盜墓賊洗刷過了,剩下的文物也只是比較普通的東西,所以考古學家們也不太重視這裡,發掘報告也是十年之後才公布出來。至於這些看似富麗堂皇的石屏風,則被考古學家們丟在了倉庫,當作是沒什麼用處的廢石。

03

就這樣,石屏風一直在倉庫裡待了30年,等到它的同類從山西、陝西各大外墓地裡出土之後,它才重新被考古學家拾起。2010年,他們從博物館的倉庫裡立馬將這些石屏風翻找出來,或許是因為在倉庫的30年對它們有一些損害,因此專家們又不得不先開修復工作。

▲修復完成的屏風

等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後,他們便拿去給國家文物鑑定小組鑑定,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石屏風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簡單來說,這17塊被遺棄在倉庫30年的石頭是國寶級文物。因為這套屏風代表的是北周后期至隋唐時期的貴族墓葬文化,對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的研究都大有幫助。

看完這個鑑定結果,天水市的考古學家也是十分震驚:我們真是錯大發了。這麼珍貴的文物竟然被當作是廢石放在倉庫裡,埋沒了整整三十年,若當時能及時求助更多的人,或許在歷史研究上又可以領先一大步。

結語

國寶級文物雖被忽視這麼多年,但幸運的是人們還有補救的機會,在當時被修復鑑定出來,大家都還能一睹其風姿。古文物一直是我們見證歷史的重要證據,每一次文物出土,都代表著一段歷史的重現,不過,這些歷史的再現都離不開考古學家的付出。

參考資料:

《屏風》

相關焦點

  •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在1982年的時候,我國甘肅就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而墓中出土的文物在當時卻被認為是爛大街的貨色,因此並沒有被考古專家們深入研究。可是這些後來文物卻認為是國寶,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實際上,這些被專家們認為沒有必要深入研究的文物,就是17塊「石板」,在多年之後,終於有專家識別出了這些文物背後的巨大價值。
  •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發布時間:2020-11-29 15:08: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 考古挖出神秘水缸,內藏12條「幼龍」,此後30年不見文物蹤影
    而出土文物最多的地方,就是我國陝西,在這個地方,一鏟子挖下去,可能就是一個公主墓,早在1970年,陝西西安郊區,一處無名的施工場地,工人在工作的時候,挖出一塊石板,石板顯得古老滄桑,膽大的工人掀開石板後,看到的是空空蕩蕩的黑洞,在黑洞中擺放著兩口水缸。
  • 出土時碎裂成2479塊,花了整整10年才將其修復,專家:通天神樹
    許多人並非真正了解考古,還以為考古人員就是與各項古董打交道,墓室被打開後,考古人員就可以取到墓中光彩奪目的文物,事實上並非如此,考古工作有時非常枯燥,先是要一點點的進行挖掘,然後將文物從墓中取出後還要進行清理、修復的工作,最後才收藏在博物館。
  • 一鋤頭挖出3000年窖藏,出土103件青銅器,專家鑑定後驚喜若狂
    這年頭出土的窖藏文物確實還是蠻多的,雖然古代窖藏比不上什麼古墓,但是文物的數量可能不少並不比古墓中發現的少哦,比如大名鼎鼎的何家村窖藏、彭州窖藏、陝西楊家村窖藏等等,這些窖藏中都曾發現震撼國內的考古發現。
  • 震驚世界的那塊頭骨,出土90年了
    1929年12月2日,來自北京市郊的一則電報,震動了古人類學界。這塊顱骨化石,明顯是人骨,但形狀又不似任何現存人種。這在當年可是爆炸新聞。世界第一次承認:與我們不同的古代人種的確存在。201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建所90周年大會;這90年,古人類學的發展不斷更新著遠古祖先的面貌。但那塊珍貴的頭骨,早已不知下落。
  • 考古專家:成都出土大量竹簡 內含扁鵲失傳醫書
    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據考古專家分析,在出土的大量醫書竹簡中,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其中184支醫簡內容為《醫馬書》。另外736支醫簡可分為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外,其他8部醫書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
  • 中國文化考古簡訊: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組合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入選201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本月27日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因近年來的系列考古成績,為進一步揭示中國第一個皇帝的陵園密碼提供了重要資料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7年修復中國年代最早漆床
    【解說】當地時間1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集中展示了該院歷經近17年保護修復出土於成都商業街船棺葬的290件竹木漆器類文物。其中包括一套距今約有2500年歷史的戰國早期漆床,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完整的漆床。
  • 清華1982級校友慶祝畢業30年
    校園裡的青春、校園裡的情愫,隨著「清華,我心中的眷戀,我心中的校園……」的歌聲,仿若春雨般融化了畢業30年急切歸家的遊子心田。校長邱勇、副校長王希勤、老領導王鳳生等參加了1982級校友畢業30年慶典。大會上,由建築學院邊蘭春教授和校史館、檔案館館長範寶龍等共同設計,以1982級全體校友頭像組成的國慶閱兵大型瓷片壁畫模型,由校友代表獻給學校。據悉,原作2000餘塊瓷片全部在景德鎮燒制,並將作為至今唯一一個年級捐贈物在校史館展示。此外,由數十位校友捐贈的藏品展——《那時的清華、那時的我們——1982級學生生活收藏展》也已於4月下旬在校史館展出。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一次可劃破二十多層紙?考古專家:是真的
    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在剛出土的時候確實劍氣如虹,寶劍出鞘那一刻,絲絲寒氣讓人膽顫,當然,這柄寶劍的鋒利程度也毋庸置疑,因為考古專家譚維四親自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張桌在上鋪上厚厚的一疊紙,然後用越王勾踐劍劃在紙上,結果輕鬆劃破了二十多張紙,要知道,當時譚維四並沒有用力,越王勾踐劍的鋒利程度可見一斑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我作為徐老的學生,從1953年進入川大歷史系學習,畢業後按照徐先生的安排擔任考古學教學科研工作,除讀書期間親聆徐老授課、指導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而外,工作期間接觸的機會也不少。言傳身教,受益良多。茲就個人對徐老在考古學方面的貢獻和治學特點的認識,略陳淺見。
  • 美索不達米亞出土「謎」一樣的泥板書,專家看過說,它是難得寶貝
    在1982年時,一隊伊拉克專家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考古行動,企圖在原有基礎之上,發現更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果然不出考古專家所料,在此次考古行動中,他們發現了大量深埋在土中的泥板書,並且這些泥版書大部分保存完好,堪稱是「蘇美爾文明的精華之作」。泥版書究竟是什麼?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位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的熱水墓群,於1982年發現,是公元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其中編號為「血渭一號墓」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墓葬。2018年,熱水墓群發生被盜事件,涉案文物達到646件。出土文物證實絲綢之路青海道文化交流雖然目前還不能最終確定「2018血渭一號墓」墓主人的身份和熱水墓群的性質,但是依據大量出土文物顯示出來的文化元素,考古專家已經證實,青海都蘭是絲綢之路青海道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節點。考古人員對「2018血渭一號墓」部分出土文物進行了年代測定,同時結合出土文物的特徵,初步判斷這座大墓的年代是在8世紀中期左右,也就是唐代中期。
  • 這幾塊百色出土的石頭,擊潰了謬誤與偏見
    聽到趙仲如的呼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專家尤玉柱和幾名隊員立即趕過來一起查看。現場確認這是幾塊打制石器。當天,考古隊以這幾塊石器的發現地為中心,在周圍的衝溝和表層泥土裡,總共尋找到11塊打制石器。尤玉柱把這11塊石器帶回了北京,他找到中科院石器研究專家李炎賢,對這些石器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1975年,他倆聯合發表了《廣西百色發現的舊石器》一文,認為這些石器是在距今13萬年到1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製造的。這一發現,立即引發了國內外史前考古學界的極大關注。
  • 仙人洞遺址出土最古老的稻穀化石,距今12000年,韓國專家閉嘴了
    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這是我們國人的認知,而對於外國專家來說我們中國的歷史最多3000多年,因為歷史文字記載的就那麼多,當然了我們知道我們其實遠遠不止5000年,只不過更早的都沒有文字記載了,今天要說的這座古遺址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遺址之一,當然了它是我們中國的,因為它的被發現,我們發現距今
  • 德安周氏墓出土「謎」樣的盒子,有人竟要高價收購,這是怎麼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使用一些美妝產品,來使自己看起來更加白皙,但其實這並非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屬。在江西德安縣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專家們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銀盒,它裡面裝的東西也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並且還揭開了古人美白的秘密。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201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欒川縣伊河南岸孫家洞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當年10月,這裡發現的古人類被稱為「欒川人」。  「欒川人」是在河南境內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專家稱這一發現前推了中原地區古人類的生存歷史。「欒川人」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今年3月14日,有關方面宣布,孫家洞舊石器遺址入圍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 血渭一號墓出土大量文物 專家:非「九層妖塔」原型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的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彩繪人形木牌、鑲綠松石的黃金飾品、金胡瓶、馬具金飾件、圖案豐富的絲織物……2018血渭一號墓出土了大量精美遺物,部分遺物工藝與裝飾圖案帶有濃鬱的西亞薩珊波斯和中亞粟特等民族風格。
  • 出土古水道 掘出老石板
    在這次芙蓉街提升改造工程中,施工人員近日挖出的一段古水道,池壁石板清晰可見。  在芙蓉街中段芙蓉泉發現新泉位置往北不遠處,施工人員正在進行管道鋪設、混凝土鋪設等工作,混凝土邊沿用木板進行分割,而木板和現有道路之間,幾塊紅磚下面有一條長2米多、寬20多釐米的空隙。  空隙左側是幾塊石板,這些石板整齊豎直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