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2021-01-09 騰訊網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白居易的這一首琵琶行非常具有哲理性,古往今來被無數的文人才子不斷引用。現在一般用這句話來表示某一樣事物顯露出它原本的面目需要一段過程,想要一蹴而就的認識一件事物,讀懂一個人是很難做到的。

在文物考古領域,這一條法則也同樣適用。雖然考古專家們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但這也並不意味著這些人。在文物剛出土時所做的判斷都是正確的,實際上他們有很多最初判斷都非常不準確,只有在深入研究過文物之後,他們才能做出最終正確的判斷。

這樣一個過程無疑非常的讓人感到擔心,要知道文物埋藏在地下,可能早就已經腐爛不堪,專家們要像他們復原成原來的樣子,並且將其中的信息原原本本的提取出來,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

在1982年的時候,我國甘肅就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而墓中出土的文物在當時卻被認為是爛大街的貨色,因此並沒有被考古專家們深入研究。可是這些後來文物卻認為是國寶,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實際上,這些被專家們認為沒有必要深入研究的文物,就是17塊「石板」,在多年之後,終於有專家識別出了這些文物背後的巨大價值。

一、國寶出土,無人識貨

我國古代的人認為人死之後會有靈魂存在於世間,如果人的肉體沒有得到好好的安葬的話,那麼他們的靈魂便會在屍體周圍遊蕩,永遠都得不到安寧。這也就是為何古代的人都非常相信入土安的說法,依然是擔心死去的人不得安寧,二來也是對親人的一種尊敬。

我國古時候的這樣一種習俗,為現在的考古提供了非常多有價值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被埋在地下的文物。由於我國古代在對待墓葬方面一直是「事死如事生」,也就是人死之後埋在身邊的東西,應當與他生前的東西一模一樣。這也就為現在的考古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現在人可以通過考古挖掘,來探析古代某一個特殊時期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在1982年的時候,在甘肅省就發現了一個古墓,這個古墓相對於平民的墓穴比較豪華,經過專家們的探究之後,他們認為這座古墓應當是屬於一位普通貴族的墓葬。

根據古墓當中可以辨認出來的信息,專家們經整理之後認為這座古墓的主人並不是漢人,而是屬於一個叫做「粟特人」的種族。

經過專家們的考證,這個種族其實是中亞地區一個非常小的種族,人丁比較稀少,所佔領的土地也並不廣闊。在中亞那樣一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之下,孕育出了非常多的種族,粟特人就在與周邊各種勢力的鬥爭當中艱難求生。

到了漢代的時候,由於已經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再加上漢代繁華而又富庶,於是粟特人便開始向我國的新疆和甘肅一帶遷移。他們逐漸在這裡定居下來,娶妻生子,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當中。而在他們死後,他們也選擇留在他們生活的中國,他們將自己的墳墓埋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在1982年的時候,這一座普通貴族的墓葬就被當時的水利建設工人給挖掘了出來。

由於甘肅地區自古出土非常多的古墓,這些工人們雖然見怪不怪,但是也很快向當地文物局報告了。

專家來了之後,便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的挖掘。

所謂保護性的挖掘,其實就是儘快將古墓當中的文物清理出去。這裡已經被工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果不及時挖掘的話,一旦這些文物過多的接觸到了空氣,接觸到了水,很有可能就會產生進一步的損壞。

在這個古墓當中,出土了17塊「石板」,其實就是17款帶有壁畫的石屏風和一些石棺床。當然,也有一些當時非常常見的生活物品,比如金釵,銅鏡等。

這些文物被運到了文物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由於在最初的時候缺乏相應的考古知識,於是專家們便把這些文物歸到了隋唐時期一些普通的西北貴族墓葬當中。

實際上,這些文物也並不怎麼受重視,甚至也沒被拿出來展覽,就被放在博物館的倉庫當中保存。

那麼,這些文物後來又是這樣重見天日,被認定是國寶的呢?

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甘肅省當地的那些考古專家們對這些文物雖然看走了眼,但是我國還有更加優秀的考古專家,他們能夠從全國的考古動向上發現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端倪,甘肅的這些石屏風正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被識別成為了國寶。

二、石屏風揭開神秘面紗

自從這些石屏風被挖掘了出來,它們就一直呆在文物局的倉庫當中。專家們由於早就已經給這些石屏風下了定論,因此也沒有再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

可是從全國範圍內來看,其實當時不僅僅是在甘肅,在很多省份都相繼挖掘出來了外來民族的墓葬,而這些古墓當中出土了非常多的石棺床和石屏風。漸漸的關於這些物品的考古信息也就多了起來。

2010年的時候,甘肅省天水市的博物館對倉庫當中的這些石屏風進行了相應的修復。

後來,這些文物經過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的重新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石屏風其實並不是隋唐時期的貴族物品,而是來自於少數民族粟特人的貴族墓葬。於是他們便就將這些石屏風認定為一級甲等文物,也就是所謂的國寶級文物。

這些石屏風上面的壁畫其實具有非常高的考古價值,對於研究速特人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藝術宗教都有著非常高的價值,如果能夠早一點發掘石屏風上的信息的話,其實很多研究都可以少走彎路。

而最初那些挖掘和研究史屏風專家們也因此感到後悔不已,要是他們能夠早點挖掘出10平方的價值的話,說不定他們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成長。

不過,他們倒也非常大氣的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專家痛哭表示,「是我們犯了大錯。」他們認為是他們自己在學術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才會導致這些國寶級文物在倉庫當中堆積三十多年。

其實在我國考古挖掘當中,有很多的文物都是在經歷過不被重視之後,才在突然的一天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這倒並不能怪第一批研究文物的考古專家們,任何人的學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儘管考古專家們有著過於常人的知識,但是在面對一些新奇複雜的文物時,其實直覺,靈感,經驗和判斷力都對一樣文物價值的判斷產生影響。

因為書本上也只能將過去研究出來的東西拿出來作為案例,而像粟特人石屏風這樣的例子其實書本上從來都不會講到,這自然也就容易導致這些文物被忽視。

小結

其實,我國現在還保留著非常龐大的文物,這些文物有的在一些收藏家手中,有一些被放在博物館中展覽,還有一些被保存在博物館的倉庫當中。

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於古代那些文化更加細節的方面的挖掘,相信這些文物最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過於苛責文物專家們是沒有必要的,文物專家們也在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允許出現一些錯誤的,只要文物最終能夠被很好的研究,這些試錯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30年後考古專家悔恨交加:我們犯了大錯
    屏風的材質各有不同,有金、玉、木、石、絹、琉璃、不鏽鋼等等,而今天要說到的這件寶物,則是1982年甘肅出土的17塊石板屏風。01這個故事的起源還要從隋朝的粟特人說起。古籍中所記載的粟特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是來自於伊朗的中亞古族,這是一個非常弱小的民族,但他們的生命力卻出乎意料的頑強,儘管周圍的國家政權如何欺負他們,他們都沒有滅絕。
  • 清華1982級校友慶祝畢業30年
    校園裡的青春、校園裡的情愫,隨著「清華,我心中的眷戀,我心中的校園……」的歌聲,仿若春雨般融化了畢業30年急切歸家的遊子心田。校長邱勇、副校長王希勤、老領導王鳳生等參加了1982級校友畢業30年慶典。大會上,由建築學院邊蘭春教授和校史館、檔案館館長範寶龍等共同設計,以1982級全體校友頭像組成的國慶閱兵大型瓷片壁畫模型,由校友代表獻給學校。據悉,原作2000餘塊瓷片全部在景德鎮燒制,並將作為至今唯一一個年級捐贈物在校史館展示。此外,由數十位校友捐贈的藏品展——《那時的清華、那時的我們——1982級學生生活收藏展》也已於4月下旬在校史館展出。
  • 出土古水道 掘出老石板
    在這次芙蓉街提升改造工程中,施工人員近日挖出的一段古水道,池壁石板清晰可見。  在芙蓉街中段芙蓉泉發現新泉位置往北不遠處,施工人員正在進行管道鋪設、混凝土鋪設等工作,混凝土邊沿用木板進行分割,而木板和現有道路之間,幾塊紅磚下面有一條長2米多、寬20多釐米的空隙。  空隙左側是幾塊石板,這些石板整齊豎直排列。
  • 火星出現人為刻畫石板?專家:可能在30億年前,這裡一片燦爛文
    文/行走天涯火星上出現人為刻畫石板?專家:30億年前的火星,可能一片繁華就目前而言,地球是人類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唯一存在文明的星球,雖然科學家猜測宇宙中的文明應該是遍布的,因為宇宙非常的浩瀚,宇宙中擁有著數不清的和地球環境類似的星球。甚至有很多星球的宜居程度比地球還要優越。既然宇宙中能夠誕生人類文明,就一定能夠存在其他的文明。
  • 17塊石板加持的宇宙最強寶可夢阿爾宙斯,為何在遊戲中如此疲軟?
    Hello,大家好我是蛋蛋,今天我們來談談口袋妖怪中的絕對王者阿爾宙斯,相信阿爾宙斯大家都不會陌生,畢竟它的來歷非常流弊。阿爾宙斯傳說是從一顆巨大的蛋蛋中誕生的,沒錯就是蛋蛋,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蛋是誰下的呢?大概是石頭,吸收了日月精華,匯聚了天地靈氣而孕育的。
  • 震驚世界的那塊頭骨,出土90年了
    1929年12月2日,來自北京市郊的一則電報,震動了古人類學界。這塊顱骨化石,明顯是人骨,但形狀又不似任何現存人種。這在當年可是爆炸新聞。世界第一次承認:與我們不同的古代人種的確存在。201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建所90周年大會;這90年,古人類學的發展不斷更新著遠古祖先的面貌。但那塊珍貴的頭骨,早已不知下落。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 大英博物館裡有塊帶字的石板,上面寫一句話,讓它成為難得的寶貝
    黑石板上整整齊齊的粉筆字跡,是每一個人同學時代的記憶,但在大英博物館中,有一塊比我們上學用的黑色石板,還普通的黑石板,上面寫滿了特殊的字跡,它被館內工作人員稱為是「難得的珍寶」,而它之所以能如此珍貴,只因為三個緣由,究竟是何緣故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就在6年前,他因吸毒被抓,6年後復出首秀痛哭被嘲是「後遺症」
    柯震東《打噴嚏》首映痛哭,高顏值不復存在,網友:涉毒後遺症 文/橘子貓 娛樂圈裡的有些明星無論何時被提起都伴隨輿論紛飛,炒作、出軌、嫁入豪門、劣跡斑斑,好像這些明星時不時總能帶給吃瓜群眾無數大瓜猛料,要說他們的錯誤比較多,
  • 出土時碎裂成2479塊,花了整整10年才將其修復,專家:通天神樹
    許多人並非真正了解考古,還以為考古人員就是與各項古董打交道,墓室被打開後,考古人員就可以取到墓中光彩奪目的文物,事實上並非如此,考古工作有時非常枯燥,先是要一點點的進行挖掘,然後將文物從墓中取出後還要進行清理、修復的工作,最後才收藏在博物館。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這些年,在石油發掘的過程中,慶陽這片土地,陸續出土了許多再比如: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也說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簡單來聊聊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翼龍化石的大致過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有關專家,日夜兼程,從北京趕赴甘肅慶陽,來到了三十里舖採石場。當古生物專家看到那層紫紅色砂巖中,留存的化石殘片,便初步認定:這是翼龍化石。翼龍?翼龍是什麼?
  • 一鋤頭挖出3000年窖藏,出土103件青銅器,專家鑑定後驚喜若狂
    這年頭出土的窖藏文物確實還是蠻多的,雖然古代窖藏比不上什麼古墓,但是文物的數量可能不少並不比古墓中發現的少哦,比如大名鼎鼎的何家村窖藏、彭州窖藏、陝西楊家村窖藏等等,這些窖藏中都曾發現震撼國內的考古發現。
  • 專訪重獲清白的華裔教授郗小星:美司法部門"犯了個大錯"
    新華網華盛頓9月12日電(記者林小春)「我很高興我的律師說服檢方和聯邦調查局——他們犯了個大錯,」在美國司法部撤銷有關對華提供敏感技術的指控後,世界知名超導專家、美國天普大學物理系教授郗小星1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道。
  • 德安周氏墓出土「謎」樣的盒子,有人竟要高價收購,這是怎麼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使用一些美妝產品,來使自己看起來更加白皙,但其實這並非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屬。在江西德安縣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專家們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銀盒,它裡面裝的東西也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並且還揭開了古人美白的秘密。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 四川古藺現罕見怪石 專家:或是距今4億年的菊石化石
    沒想到這一搬,把他們嚇得不輕,石板下突然竄出一條紅蛇,伸展開足有兩米多長,身體有茶杯粗細。「住所」被掀翻,紅蛇迅速往山上草叢中竄去。 突如其來的一幕把倆人嚇了一大跳,手裡抬著的石頭也滑落到地上,原本鑲嵌在石板上、像蛇一樣的圖案的石頭蹦了下來。
  • 馮素弗墓中出土名叫「邪注」的青銅器,它的功能少人知道
    我國的東北地區,在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極為活躍的地區之一,而位於北票市馮素弗墓的出土,更是為研究鮮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體文物,在這座陵墓中,還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青銅器——「邪注」,它竟然有個一般人想不到的功能。它究竟是什麼器具,又有什麼神秘功能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 視頻|古藺村民家藏「怪石」 地質專家:或是距今4億年的菊石化石
    鍾旭娟 攝近日,瀘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專家初步判斷,這塊石頭可能是一塊菊石——即已滅絕的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億年的古生代泥盆紀初期,中生代得到繁衍,到晚白堊世滅絕,因表面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
  • 南陽男子將1300多枚雷管放炕爐裡 獲刑5年當庭痛哭
    用不完的爆炸物私自儲存,獲刑5年後他當庭痛哭稿件來源:南陽晚報*南陽網□本報記者 王付栓 通訊員 李金偉 範小嬋「這些電雷管、導爆管沒用完,工人全部撤走。我出於好意,收起來保管,就把這些雷管存放在了別人廢棄的炕爐裡,誰知犯了非法儲存爆炸物罪。」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建築門前兩排木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圖騰柱,柱前的六塊青石板以及火塘,可能就是犧牲獻祭的設施;大型建築內出土了象徵父權的鼎、權杖頭、陶祖等禮器。祖先崇拜的產生,聚落的迅速擴大和大型宮殿建築、禮儀中心的出現被看做是「城市革命的前奏曲」,是最初的「城鄉分野」。意味著5000多年前,渭河上遊已經進入巫政結合孕育國家、城市和文明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