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考古專家觀摩河南考古工作者對文物的保護工作
現在姓劉的人中,誰有正統的西漢皇室血統?海昏侯劉賀的槨室為啥能讓盜墓賊空手而歸?5月23日,歷時3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圓滿閉幕。在大會舉行的考古講座中,海昏侯墓發掘項目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向河南的考古愛好者講述了南昌海昏侯墓葬發掘中種種驚人發現和背後疑團。
□東方今報記者 劉長徵 見習記者 宋迎迎/文 記者 邱琦/圖
【牙齒】據此可測「劉邦和漢武帝的基因」
在5月23日的《發現海昏國——西漢王侯的地下奢華》講座上,楊軍向大家透露了海昏侯墓考古的最新成果。他說,專家在劉賀的遺骸頭部發現了他的大部分牙齒,還存有牙根,這無疑是個令人驚喜的發現。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正試圖從牙根中提取DNA,通過DNA可以鑑定劉賀的年齡,知道他平時喜歡吃啥食物。」楊軍說。
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一顆牙的意義並不止於此。
楊軍說,劉賀是漢武帝劉徹與李夫人的嫡親孫子,正統的皇室血脈。因此,對劉賀DNA進行基因測序,就可以獲得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的「皇家」基因,這對今後的各方面研究都有重要意義,比如從劉姓人群中尋找西漢皇室後裔。
「由於沒有發掘過皇室成員的墓,所以此前,我們的基因庫中還沒有正統的皇室基因,這個發現是海昏侯墓給我們的一個大驚喜。」楊軍說。
【陵園】首次證實「列侯也能有自己的陵園」
「現在大家一提到考古,很多人都會想到摸金校尉,其實考古不是簡單的挖墓,它分為發掘和文保兩部分。」楊軍說,從2011年3月發現盜洞後,海昏侯的發掘保護工作就開始啟動,至今已經歷了5個年頭。在5年中,文物工作者遵循嚴格的田野發掘工作流程,對文物小心呵護,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在2011年的第一階段發掘中,考古團隊對方圓5平方公裡的範圍進行了大規模勘探。這次勘探證實,海昏侯墓不是一個簡單的墓,而是一個包含陵園,佔地面積達4.6萬平方米的完整墓園。」「這個發現意義非常大。」楊軍說,在它被發現之前,學界只能確定西漢諸侯的墓具有完整的陵園,而並不清楚列侯墓有沒有陵園。隨著海昏侯墓的發掘,這一結論如今已經明了。「摸金校尉是曹操成立的官方盜墓部隊,考古是一個科研與保護相結合的工程,希望大家不要混為一談。」楊軍說。
【槨室】它是啥規制?為啥能讓盜賊失手?
許多人都知道,海昏侯劉賀的墓葬曾被盜過,但盜賊並沒得手。一個細節反覆被提起:一夥盜賊把盜洞從主槨室頂正中直直打下去,甚至把槨室的地板都打穿了,但並沒碰到劉賀的棺槨。因為,劉賀的棺槨不同於其他一些諸侯的,沒有放在主槨室正中,而是在東北角,因此得以倖免。
對於這夥盜賊的技術水平,就連有多年古墓考古發掘經驗的楊軍都不得不承認:「很高。」那麼問題來了,這夥「技術高超」的盜墓賊為啥會算錯劉賀棺槨的位置,導致空手而返呢?
他解釋,西漢時期,帝王、列侯墓葬都有固定的規制,墓室結構也相對固定。目前發現的列侯墓葬中規制選擇有幾種:有像長沙馬王堆墓葬那樣的,按照列侯死亡所在地而不是其封地的下葬規制;有像霍光、霍去病這樣的名臣墓葬。按照帝王陪葬陵的下葬規制,這兩種規制都是墓主人棺槨放在墓室中央。而海昏侯劉賀死後是隨其封地規制下葬的,講究「事死如事生」,他的墓室格局是按照生前其住所格局建造的,因此,墓主人棺槨就放在了東北角。此前,我國發現的西漢墓大多是前兩種格局,估計正因為如此,盜賊才認為劉賀的棺槨也會在墓室正中,結果就「失手」了。
【衣箱】它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考古線索?
楊軍說,在發掘過程中,劉賀墓室的西北角也發現了盜墓的痕跡。不過,據勘查,這次盜墓的時間比較久遠,應該在古代。這夥古代的「摸金校尉」運氣比現代的盜賊還差。他們只進入墓室的西北角不遠,就發現無法前進了。原來,在劉賀下葬後的幾百年內,當地發生過大地震,槨室被震塌。此外,在這夥「摸金校尉」入墓前,附近鄱陽湖的湖區也發生了變遷,將主槨室的大部分浸泡在了水裡。按照當時「摸金校尉」的手段,當然是無法水下盜墓的,只好恨恨而返。
不過,在離開墓室前,他們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由於墓室西北角放置的是劉賀生前的衣物,並沒有金銀財寶,他們大失所望,竟將裝滿衣物的漆箱砸碎。不過多虧「摸金校尉」看不上這些衣服和漆箱,沒有帶走,才為後人留下了考古線索。
楊軍說,考古隊正是根據漆箱上「昌邑九年」等字樣,確定該墓主人是四代海昏侯之一。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不能確定墓主人身份,只把這處墓葬叫郭墩漢墓。而在墓主人屍骸上發現劉賀的私印後,才進一步確認這處古墓正是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長眠之所。
【竹簡】隨葬竹簡是失傳千年的《齊論語》?
一直以來,劉賀在史書中的形象都是以不學無術的荒淫紈絝子弟出現,但隨著海昏侯墓的發掘,越來越多出土的竹簡告訴我們,劉賀可能並不像流傳的那樣不學無術。
楊軍說,到目前為止,海昏侯墓已出土文物1萬餘件,竹簡5000多枚,其中記載著《論語》《禮記》《易經》《方術》《醫書》《賦》等,還出土了孔子衣鏡。因此用現在的話說,劉賀其實也是個「文化人」。
其實,大量竹簡的出土不僅能為劉賀「正名」,更讓楊軍等專家興奮的是,《論語》竹簡極有可能就是失傳近兩千年的《齊論語》。「說它是《齊論語》,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我們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了《知道》篇。」楊軍說,經過秦火和戰亂,《論語》傳至漢代,出現了《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等版本,其中,《齊論語》在漢末就已經失傳。《漢書·六藝略》中記載,《齊論語》與其他版本最大不同就是多了《問王》《知道》兩個篇目。
「海昏侯墓的竹簡中出現《知道》篇,說明這些竹簡是《齊論語》的可能性非常大。」楊軍說。
對於這批竹簡,已有學者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如果真的是《齊論語》,那麼它的學術價值絕對不在『清華簡』之下,而且是經過科學發掘得到的文物標本,來源清晰,意義價值更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