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中國白酒歷史提早千年?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最近,文物考古專家在央視新聞中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餾器,若此蒸餾器用於蒸餾白酒,那麼,中國白酒的歷史或可提早千年。

近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備受關注,接連而至的考古新發現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最近,文物考古專家在央視新聞中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餾器,若此蒸餾器用於蒸餾白酒,那麼,中國白酒的歷史或可提早千年。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在新聞中說:「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是個新發現,在以往的(考古)發現裡面,能夠作為蒸餾器發現的,很少。原來有過幾批,比這個小,沒有這麼複雜。」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則表示,這件出土的蒸餾器可能會懷疑它與蒸餾花露水、煉丹有關,但由於其出土於墓葬酒庫中,所以懷疑它與酒的生產有關。

這一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傳開後,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於賡哲隨即轉發並評論說:「白酒有無出現,不見得非要和蒸餾器設備掛鈎,還要結合文獻。漢代蒸餾器以前也發現過,但是應該與白酒無關,是採仙露的工具。」

青銅蒸餾器

中國白酒源自何時?

蒸餾酒是指利用蒸餾工藝製取含酒精量較高的飲用酒,今稱白酒,俗稱燒酒。關於蒸餾酒技術是自創還是傳入,蒸餾酒在中國起於何時,學界至今尚無共識。根據史料,以往學者先後提出過元代說、宋代(含金代)說、唐代說、東漢說四種觀點,各家觀點都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證。

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周嘉華研究員發表文章對上述四種觀點進行了認真的考辨和分析,他的看法是,「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較有說服力,但是這並不排除在元代以前,中國部分的少數人,特別是製藥者已掌握運用蒸餾技術來製取蒸餾酒,而這種蒸餾酒只是少量製備,沒有形成社會性的規模生產。」

周嘉華研究員的專業領域是化學史,對釀造化學以及中國酒的歷史頗有研究。

以東漢說為例,從史料上看,《後漢書·房術列傳》以及煉丹家葛洪的著作《神仙傳》、《抱樸子》中都有相關敘述,然而,這幾種文獻記載的多是東方幻術,即使是談及飲酒,也是比較寬泛的概念,至於所述酒的製作工藝如何,究竟是什麼酒,都沒有準確的描述,缺乏說服力。

支持此說的,還有一實物證據,即四川新都、彭縣先後出土的東漢畫像磚。畫像磚上有生產圖像,有學者將其解釋為釀造蒸餾酒的生產圖像。對此,周嘉華以為,畫像磚上所繪製的生產器具以及呈現的生產圖景與實際蒸餾酒所需要的技術以及設備存在差異,比如「看不見凝聚蒸氣的圓盤,更看不見將酒液收集後引入小口罐的裝置。這是又一個很關鍵的設備,不應該被遺忘」。總之,這幅畫並不足以證明東漢已有蒸餾酒。

四川新都出土的東漢「釀酒」畫像磚

然而,在文獻與畫像磚之外,支持學者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的,還有一件出土的蒸餾器,即上海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上博的馬承源先生曾主持了四次系列蒸餾實驗,先後以發酵的糯米酒醅為原料蒸餾獲得20-27度酒;以51.1度的酒為原料蒸餾,得到79.4度的酒;用15.5度酒蒸餾得到42.5度酒;還用肉桂、茴香蒸餾得到了肉桂油、茴香油。通過這一系列實驗,馬承源認為,漢代已經有蒸餾技術,但是東漢的蒸餾器還不能用固體酒醅蒸餾出燒酒。

馬承源先生

那麼,上博所藏這件蒸餾器若是以低度數酒為原料,可以蒸餾出高度數白酒。是否可以說,漢代已具備生產蒸餾酒能力?就此問題,澎湃新聞記者電話採訪了周嘉華先生。

中國早期蒸餾器:重點在「蒸」,而非「蒸餾」

關於中國蒸餾酒的歷史以及古代蒸餾器,周嘉華先生進行了三點簡要說明:

首先,從史料上看,目前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元以前有蒸餾酒。

其次,從出土的蒸餾器來說,從漢代(上博所藏東漢青銅蒸餾器)到金朝(河北青龍縣出土蒸餾器)的這些蒸餾器從目前考證看來,都不是用於蒸餾酒的,主要是用於熬藥,或者蒸餾花露水。(周先生認為,河北青龍縣出土蒸餾器是用於蒸餾花露水)儘管現在通過實驗發現它可以蒸餾出白酒,但是古代蒸餾器的準確裝置和蒸餾器仍有區別。中國的蒸餾器和西方的蒸酒器有很大不同,這個不同是導致中國蒸餾酒生產年代較晚的主要原因。

再者,有蒸餾器就有蒸餾酒,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關於中國古代蒸餾器的功用、屬性,周先生認為,中國「蒸」的技術起源很早,也很先進。中國的烹飪技術、煉丹術中都有「蒸」,從蒸鍋到古代蒸餾器,這是中國「蒸」的技術設備的自然發展。中國的「蒸」注重的是升華過程,關注的是反應器中被「蒸」物質,對於反應器產生的物質缺乏關注,因此,中國古代蒸餾器往往缺乏冷卻裝置,並不著意於收集產生的氣體、液體。這與西方的蒸餾技術並不一樣。

中國古代蒸餾器

「中國古代蒸餾技術開始注意收集氣體,還是後來受到印度技術的影響。古代所謂的『九蒸九曝』,說的其實是升華。西方的蒸餾技術,始於鍊金術,因為要萃取精華,西方人用蒸餾管收集蒸氣,就發現了蒸餾酒,這是在十一世紀左右,約等同於中國宋代末年。」

「我認為,上博的蒸餾器主要是用於熬藥,它的冷卻管很短,靠氣體冷卻是很難的。現在做實驗證明它可以蒸餾出酒是因為,一來在實驗過程中添加了蓋子,這是原本出土文物中沒有的。二來,現在是有意收集,古人大概並不會著意於這部分工作。」

因為考古現場不斷有新發現,很多問題依然在探索過程中。因此,周先生對於中國白酒起源的觀點留有一定的空間,「只能說,蒸餾酒作為食用酒的大量生產是在元代,這是證據確鑿的,既有文獻支持,也有實物證據。但是元代以前的情況,還有待考古新發現的進一步研究。」(文/林夏)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海昏侯的墓是怎麼被發現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出土文物最豐富的西漢列候墓葬。發掘至今已經出土了萬餘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五千多枚竹簡,三百多斤金器,十餘噸五銖錢,三千多件銅車馬及各種玉器、瑪瑙等。 在中國,許多的古墓被發掘都是因為被盜,劉沫沫也沒能被免俗。躲過了發丘中郎將郭沫若,躲過了摸金校尉吳晗;躲過了搬山道人溫韜,躲過了卸嶺力士孫殿英;卻沒躲過拿著現代化工具的21世紀盜墓賊。
  • 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座最古老的「水鍾」
    一、對「釀酒器」和「銅火鍋」的質疑海昏侯墓出土的最大一件青銅器,也是帶來爭議最多的一件器皿。有人說,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蒸餾器,主要用於釀酒,它把中國人製造白酒的歷史大大提前。海昏侯墓出土的懸壺下面為什麼是兩個出水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歷史文獻卻一語道破:一個是白天使用,另一個是夜間使用。原來,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這是固定不變的。但是,白天的六個時辰,與夜間的六個時辰,時間長度卻是有盈有縮的,即夏季白天長而夜間短,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因此,兩個水嘴在夏季與冬季的出水量是不同的,相應地白天和夜間所計時長也是不同的。
  • 中國火鍋的起源在什麼時候?古人的蒸餾器是如何工作的?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三足鼎」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的確有一些是人們見所未見的東西,正因為見所未見,所以爭議就比較大。其中有兩件文物,爭議是最大的。一件就是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三足鼎,我們從這件器物上可以看出,是一個三腳的器物,上面好像是一個釜的造型,肚子比較大, 口是斂口,上面還有環。有趣的是它這個釜的腹部懸著一個炭盤,這個炭盤而且還有出灰口。
  • 依據文獻古器具談論蒸餾白酒,有史有料,還原白酒歷史真相!
    這時就該有人起來反駁我的說法了,說在漢代就有蒸餾酒,漢代海昏侯墓不是還出土了蒸餾器嗎?海昏侯墓出土器具這個就要好好說說了,我承認,這是蒸餾器具,但不一定非得是蒸餾酒用的,我們不光要看器具,還要參考歷史文獻,雜談野史不可信。
  •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當盧
  • 怪事有因:海昏侯墓中的千年奇香從何而來?
    海昏侯墓的千年香味已經飄散而去,但是古墓奇香留給人們的思考卻迎面而來。對於現代考古而言,在出土的那些有形的器物中,包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而在散去的那些無形的氣味中,難道不是同樣包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嗎?
  • 海昏侯墓中的石板和45粒珠子——中國最早的算盤:「遊珠算盤」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發掘後,劉賀離奇的身世、豐厚的陪葬令人唏噓不已,有網友戲稱他為「寶藏男孩劉沫沫」,人們被金山錢海晃花了眼,卻忽視了墓中的一塊石板,這塊石板刷新了歷史,也見證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劉賀是漢武帝劉徹之孫,一生坎坷曲折,僅做了27天皇帝就被廢黜,33歲便抑鬱而終。
  • 中國新聞周刊:南昌海昏侯墓發掘全記錄
    種種陰差陽錯、機緣巧合之下,海昏侯墓躲過了漢墓「十室九空」的盜掘命運,形制、文物保存完好,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2015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其先王、後帝、終於侯等背後鮮為人知的人生旅程,或將被揭示;時隔兩千年,一場精心部署、科學推進的考古作業,正在完成。
  • 海昏侯墓考古研究新成果│「海昏草」乃米蒸地黃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龔豔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團隊研究發現,海昏侯墓出土疑似冬蟲夏草的植物遺存「海昏草」為中藥地黃炮製品,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中藥炮製品實物。中藥地黃炮製品是如何製作的?
  • 海昏侯墓為啥能讓盜墓賊空手而歸?專家鄭州解密
    海昏侯劉賀的槨室為啥能讓盜墓賊空手而歸?5月23日,歷時3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圓滿閉幕。在大會舉行的考古講座中,海昏侯墓發掘項目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向河南的考古愛好者講述了南昌海昏侯墓葬發掘中種種驚人發現和背後疑團。
  • 海昏侯墓中出土幾條銀質的馬腿,專家經過研究說:它就是「馬策」
    2011年,海昏侯墓被發現,裡面竟出土幾條銀質馬腿,專家經過研究竟說:它就是「馬策」,馬車看到過,馬策聽都沒聽說過。這個東西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呢?而陵墓中出土的銀質馬腿,功能和趕馬的鞭子有異曲同工之妙。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的一位村民,像往常一樣去上坡上開墾荒地。當抵達半山腰時,村民發現一個人為挖掘的洞口,洞口內好像還有幾件墓內的冥器。看到這樣的場景後,村民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連忙跑回村子,將消息告訴村長。
  • 「賞析」海昏侯墓出土的錯金青銅當盧
    通過當盧紋飾,我們讀到了海昏侯劉賀的「魚鳥傳說」,同時結合這兩件當盧為墓主車馬陪葬器可知,其並非墓主人生前所用,而是為劉賀喪葬所特製的冥器。海昏侯左側「當盧一」整體構圖分為三段,最下段為一獨立鳳鳥圖案,鳳鳥身軀修長,煢煢孑立,喙似鷹嘴,鳥首回望。
  • 漢代古墓「十室九空」,海昏侯的墓是如何「免盜」的?傳說很嚇人
    這種關於漢代大墓的「十室九空」現象,幾乎成了考古界的一個常識性的東西了,但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常識之下,我們注意到了一個比較另類的情況,這就是我們2011年發現並開始挖掘的西漢海昏侯的古墓。他當時是已經發現了劉賀的墓地,於是在一個夜深風高之時,偷偷的潛入進了古墓之中,想到盜取其中的寶物,但是遇到了可怕而恐怖的「異象」,使得劉去落荒而逃,而他跑出去之後,逢人便說墓中有鬼怪,漸漸的,因為這個恐怕而可怕的傳說,也就沒有人敢去海昏侯墓裡盜寶了。
  • 央視紀錄片揭秘大墓,歷史上第一個被大臣罷免的皇帝,登基僅27天
    我們常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對於歷史,除了能從史書上汲取知識,還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辦法——紀錄片。關於中國歷史的紀錄片,向來有著「央視出品,必屬精品」的說法。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專門揭開一個西漢大墓的秘密——《海昏侯》,一上線就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不愧是央視爸爸。
  • 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
    中國白酒的歷史,其實就是「酒」這個字進化演變成「白酒」的進化史。  而正兒八經中國釀酒的歷史,據考證距今一萬零三百多年,始於我國磁山文化。對磁山文化的考古,發現了發酵的糧食作物,同時還發現了特製的酒器。在人類農業剛開始的時代,貯藏糧食方法粗放,常有糧食發黴發芽的情況發生,這種發黴發芽的糧食偶然浸到水中,就會發酵成酒,這就是天然酒。所以確切的說最初的發酵酒是人類的發現,是大自然的發明。
  • 【本刊專稿】實驗室考古助力「黃金大墓」現身
    南昌海昏侯漢墓,是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2015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以來出土2萬餘件文物,其中尤以數量驚人的「金器堆」轟動一時,被稱為「黃金大墓」。 2020年9月23日,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大量文物首次對外展出,世人得以一睹真容。
  • 115公斤黃金,200萬枚五銖錢,驚豔世界的海昏侯墓葬之金器貨幣
    發現墓葬有高大的封土,附近發現木炭、膠泥及槨板,槨板木頭上有朱漆彩繪,做工講究,墓主身份應該非同一般。2011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開始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工作。沒有想到,這一發掘就是五年!一個盜洞,引出了一個完整的漢代列侯墓園!
  • 《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紀錄片更新 旁白亮了:人之將死,大嚼香瓜
    沒錯,這一本正經的賣萌旁白,出自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的嚴肅紀錄片——《2017考古進行時 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這部已更新到第7集的紀錄片,就記錄了海昏侯墓從發現到發掘、確定墓主人,再到提取文物的全過程。 漢廢帝劉賀是第二代昌邑王,也是最後一代昌邑王,同時也是第一代海昏侯。對這位傳奇人物,紀錄片著墨很多。
  • 近代最大的考古發現,出土疑似孔子壁畫,若證實,將顛覆孔子形象
    2011年,江西省文物部門在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的山上進行文物考察工作,對弈座古代大墓進行發掘工作。由於此墓規模宏大,考古隊使用中國一流的考古技術,依舊經過5年的時間才完成考古工作。
  • 西漢大墓出土罕見蟲珀 內含一隻相對完整的蠅類小蟲
    西漢大墓出土蟲珀,讓人眼前一亮!近期南昌西漢大墓考古發掘成果展引人注目,而讓人驚喜的是繼出土多件零散的玉飾、寶石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南面新出土一枚兩千多年前的珍貴蟲珀,它是琥珀裡是珍貴品種,其個頭為葡萄般大小,兩端鑽有小孔,對齊貫穿,內含一隻相對完整的蠅類小蟲。專家稱,此類蟲珀在漢墓考古中是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