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海昏侯墓出土的錯金青銅當盧

2021-01-17 古建家園

這一對當盧的紋飾內涵:「當盧一」描繪的畫面中,鳳鳥落翮化作玄魚,玄魚與蛟龍同躍,即將羽化重生、飛升日月,正由白虎引入仙境。在右側「當盧二」描繪的畫面中,玄魚消失,鳳鳥羽化重生,飛出蛟龍所圍成的空間,飛至白虎之上,此時日月消失,已入仙境。不難看出,兩隻當盧的紋飾如「連環畫」一樣,動態的描繪著魚鳥傳說,只是「當盧一」畫面側重「重生過程」,而「當盧二」畫面側重「重生結果」。

通過當盧紋飾,我們讀到了海昏侯劉賀的「魚鳥傳說」,同時結合這兩件當盧為墓主車馬陪葬器可知,其並非墓主人生前所用,而是為劉賀喪葬所特製的冥器。

海昏侯左側「當盧一」整體構圖分為三段,最下段為一獨立鳳鳥圖案,鳳鳥身軀修長,煢煢孑立,喙似鷹嘴,鳥首回望。中段為畫面主體,為玄魚、鳳鳥、蛟龍組合圖案,兩條蛟龍身形修長、背部有鰭、尾部相對內蜷曲,龍身呈交匯騰躍之勢,如「8」字形,「8」字內空白部分下為玄魚,上為鳳鳥,鳳鳥口銜珠,翅羽張開,尾部翹起,作展翅欲飛狀。上段為虎、月、日組合圖案,虎為上,左月右日,三者呈品字形排列;月中有玉兔及玉蟾形象,日中有金烏形象,虎作昂首朝天咧嘴狀,怒目圓睜,身線修長,呈躍奔狀。三段主體圖案四周均以線性流暢的雲氣紋及三角雲文裝飾,並將三段畫面融會貫穿,成為整體。

「當盧一」圖案中的鳳鳥、朱雀以及太陽中的金烏,實際上都具有古代神話體系中的「飛鳥」屬性,而玄魚、蛟龍、月亮中的玉蟾,則都是「水物」,都具有古代神話體系中的「魚」屬性。這些元素都直接指出了當盧所講述的故事主題:魚鳥循環互化,寓意著生命的更迭與延續。

那麼,又如何理解「當盧一」正上方的「躍虎」紋飾呢?在古人心目中,虎是可畏又可敬的神獸,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有載:「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此外,白虎在古代還被人們賦予通天神力,漢代銅鏡有銘文記載:「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駕飛龍,乘浮雲,白虎引,直上天,賜長命,保子孫」。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可以看到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領墓主人升天成仙。

海昏侯當盧的出現,又為我們認知古代的四神體系開了半個窗。感覺還會有更多的當盧,還會有更多的故事,我們依然還要等待新發現帶來的新消息。

本文由古建中國整理,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以對古建築「傳承、應用、創新」為宗旨,以引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聯合建築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與諮詢、設計、施工、地產商、材料商等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形成配套國家一帶一路、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服務商。

相關焦點

  •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當盧
    青銅當盧。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3月2日,北京,從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出土的441組件文物在首都博物館亮相。該墓的發掘歷時5年時間,其墓主身份一直引發猜測。在展覽現場的新聞發布會上,考古人員確認,墓主身份確為此前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
  • 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中國白酒歷史提早千年?
    [摘要]最近,文物考古專家在央視新聞中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餾器,若此蒸餾器用於蒸餾白酒,那麼,中國白酒的歷史或可提早千年。近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備受關注,接連而至的考古新發現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
  • 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座最古老的「水鍾」
    不久前,我和朋友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發現在海昏侯劉賀的墓中,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滴水計時工具——「水鍾」。
  • 海昏侯墓中出土幾條銀質的馬腿,專家經過研究說:它就是「馬策」
    2011年,海昏侯墓被發現,裡面竟出土幾條銀質馬腿,專家經過研究竟說:它就是「馬策」,馬車看到過,馬策聽都沒聽說過。這個東西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呢?而陵墓中出土的銀質馬腿,功能和趕馬的鞭子有異曲同工之妙。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的一位村民,像往常一樣去上坡上開墾荒地。當抵達半山腰時,村民發現一個人為挖掘的洞口,洞口內好像還有幾件墓內的冥器。看到這樣的場景後,村民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連忙跑回村子,將消息告訴村長。
  • 海昏侯的墓是怎麼被發現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海昏侯墓是漢武帝孫子、漢廢帝劉賀的墓葬,它是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西漢列候墓葬。 原來在公元318年,這裡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地震造成地殼移動,使得海昏侯墓的主墓室與墓道有一定的偏離,正是這個偏離,讓盜墓者沒有輕易找到主墓室。
  • 中國新聞周刊:南昌海昏侯墓發掘全記錄
    另外,現已知的西漢列侯有的陪葬皇陵,有的葬於就職地,都不能作為典型列侯墓,只有這位海昏侯被葬在侯國裡,可稱是為漢代列侯墓園提供了一個樣本。這座墓園留有諸多謎團,信立祥還弄不明白。比如,以往帝陵、王陵墓園裡一般只有一個男性墓,其他都是妻妾。但在海昏侯墓園裡,5號祔葬墓出土了一柄玉具劍,說明祔葬墓墓主很可能是另一位男性。另外,在帝王陵中,不論妻妾有多少位,通常共享一個祠堂。
  • 海昏侯墓考古研究新成果│「海昏草」乃米蒸地黃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龔豔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團隊研究發現,海昏侯墓出土疑似冬蟲夏草的植物遺存「海昏草」為中藥地黃炮製品,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中藥炮製品實物。中藥地黃炮製品是如何製作的?
  • 海昏侯墓為啥能讓盜墓賊空手而歸?專家鄭州解密
    海昏侯劉賀的槨室為啥能讓盜墓賊空手而歸?5月23日,歷時3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圓滿閉幕。在大會舉行的考古講座中,海昏侯墓發掘項目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向河南的考古愛好者講述了南昌海昏侯墓葬發掘中種種驚人發現和背後疑團。
  • 海昏侯墓中的石板和45粒珠子——中國最早的算盤:「遊珠算盤」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可是,從海昏侯墓中所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推論,歷史或許另有真相:海昏侯墓中發現了5200多枚刻有聖賢文章的竹簡,內容涉及《詩經》、《禮記》《論語》、《春秋》等。海昏侯墓出土竹簡在海昏侯墓裡,專家還發現了一塊畫著整齊方格的石板。
  • 精美絕倫的古代豪車配置——當盧
    【西漢,錯金銅當盧,海昏侯墓出土】當盧出現於商代,商周時期的當盧,實用性大於裝飾性,它可以保護馬的頭顱,以素麵居多。這些貼在馬面上的當盧,實質是貼在貴族心上得意的「金」。
  • 怪事有因:海昏侯墓中的千年奇香從何而來?
    海昏侯墓的千年香味已經飄散而去,但是古墓奇香留給人們的思考卻迎面而來。對於現代考古而言,在出土的那些有形的器物中,包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而在散去的那些無形的氣味中,難道不是同樣包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嗎?
  • 漢代古墓「十室九空」,海昏侯的墓是如何「免盜」的?傳說很嚇人
    這種關於漢代大墓的「十室九空」現象,幾乎成了考古界的一個常識性的東西了,但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常識之下,我們注意到了一個比較另類的情況,這就是我們2011年發現並開始挖掘的西漢海昏侯的古墓。他當時是已經發現了劉賀的墓地,於是在一個夜深風高之時,偷偷的潛入進了古墓之中,想到盜取其中的寶物,但是遇到了可怕而恐怖的「異象」,使得劉去落荒而逃,而他跑出去之後,逢人便說墓中有鬼怪,漸漸的,因為這個恐怕而可怕的傳說,也就沒有人敢去海昏侯墓裡盜寶了。
  • 海昏侯出土文物在哪個博物館展覽?登基27天被廢,墓葬無比奢華!
    海昏侯簡介海昏侯劉賀為漢武帝之孫,為西漢第九位皇帝。劉賀才剛剛登基27就被當時權傾朝野的霍光廢黜。劉賀被廢的真正原因一直充滿爭議,其中一個說法是這位皇帝在登基後的27天裡就幹了1127條荒唐事。另一種說法是,劉賀登基之後大量提拔自己的嫡系,從而觸動了朝廷老臣的利益,因此被廢。
  • 《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紀錄片更新 旁白亮了:人之將死,大嚼香瓜
    沒錯,這一本正經的賣萌旁白,出自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的嚴肅紀錄片——《2017考古進行時 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這部已更新到第7集的紀錄片,就記錄了海昏侯墓從發現到發掘、確定墓主人,再到提取文物的全過程。 漢廢帝劉賀是第二代昌邑王,也是最後一代昌邑王,同時也是第一代海昏侯。對這位傳奇人物,紀錄片著墨很多。
  • 115公斤黃金,200萬枚五銖錢,驚豔世界的海昏侯墓葬之金器貨幣
    發現墓葬有高大的封土,附近發現木炭、膠泥及槨板,槨板木頭上有朱漆彩繪,做工講究,墓主身份應該非同一般。2011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開始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工作。沒有想到,這一發掘就是五年!一個盜洞,引出了一個完整的漢代列侯墓園!
  • 【本刊專稿】實驗室考古助力「黃金大墓」現身
    海昏侯漢墓的發掘現場有多耀眼?科技對這座大墓的發掘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國家寶藏海昏侯漢墓遺址創造了中國考古史上多項紀錄,意義重大。圖為海昏侯劉賀之子劉充國的青銅玩具。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其中,來自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西漢鎏金青銅當盧,也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  據了解,整個展覽由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視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介紹,此次展覽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
  • 西漢大墓出土罕見蟲珀 內含一隻相對完整的蠅類小蟲
    西漢大墓出土蟲珀,讓人眼前一亮!近期南昌西漢大墓考古發掘成果展引人注目,而讓人驚喜的是繼出土多件零散的玉飾、寶石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南面新出土一枚兩千多年前的珍貴蟲珀,它是琥珀裡是珍貴品種,其個頭為葡萄般大小,兩端鑽有小孔,對齊貫穿,內含一隻相對完整的蠅類小蟲。專家稱,此類蟲珀在漢墓考古中是首次發現。
  • 發現六千座古墓群 戰國末期郫戈出土
    (圖/川報觀察)實習記者符芳萱/綜合報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4日發布,挖掘「四川成都新川創新科技園」的10.34平方公裡區域內,發現超過六千座的古代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都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等於地下埋藏了將近一半的「四川通史」。考古團隊還發現保存完整的漢末三國崖墓,這也是近年來三國時期文物的重要發現,建立四川對於三國文化等研究新方向。
  • 文物就診記|你生病,我開藥——海昏侯墓的土遺址化學保護實驗
    海昏侯墓給大眾留下的印象都是金光燦燦、財大氣粗的出土文物,而我們的工作對象——海昏侯墓園土體遺存——要「灰頭土臉」得多。大家往往認為腳下的土地堅不可摧、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它不僅易受破壞,而且內涵豐富,記錄了過去人類修築、挖掘、堆埋等和自然最直接的互動和聯繫。因此土遺址雖然貌不驚人,卻也是承載人類活動信息最直接最珍貴的載體,不可複製也不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