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大家都知道,但你聽過流浪行星嗎?大劉用想像力構造了流浪地球,而流浪行星卻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流浪行星是宇宙中一類奇特的行星,它們並非環繞著母星運轉,而是在黑暗太空中孤獨流浪。
不像流浪地球裝上行星發動機跑路,天文學家認為流浪行星的形成機制有兩種:其一,流浪行星原本環繞著母星運轉,但由於遭受某種劇烈擾動,被彈射出原本所在的恆星系;其二,流浪行星也可能是天生的,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
據天文學家估計,我們的銀河系遍布流浪行星,數量可能高達數百億甚至數萬億。然而,流浪行星遠離母星,且自身又不發光,如幽靈一般潛行於黑暗太空,因此難以被探測。人類迄今為止已知的流浪行星屈指可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對流浪行星的探測有望迎來重大突破。
近日,一項發布在《天文學雜誌》上的新研究指出,美國宇航局NASA計劃中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將能夠幫助我們探測到大量流浪行星。
這項研究由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的薩姆森·詹森(Samson Johnson)領導,評估了羅曼太空望遠鏡鎖定和測繪流浪行星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羅曼太空望遠鏡將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探測到數百顆流浪行星。
引力透鏡效應指的是天體彎曲時空,如透鏡一般對背景星光起到增強作用。這種神奇效應在大質量天體上(諸如星系和星系團)表現得較為明顯。流浪行星也會產生微弱的引力透鏡效應。
微引力透鏡效應是搜尋流浪行星的最佳方式。當地球、流浪行星和背景恆星排成一列時,就有機會觀測到流浪行星產生的微引力透鏡效應——扭曲增強背景恆星的星光。通過分析星光被扭曲增強的情況,天文學家可以估算出流浪行星的質量。
羅曼太空望遠鏡將被發送至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不僅免除了地球大氣幹擾,還背向太陽,能夠很好地觀測到微引力透鏡效應。它將被用於測試流浪行星的形成與演化模型,並估測相應的數量,進而推動人類對流浪行星的認識。
羅曼太空望遠鏡是NASA計劃於本世紀20年代中期發射的一臺太空望遠鏡,原名大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2020年5月20日改名為羅曼太空望遠鏡,以紀念NASA第一位女首席天文學家南施·嘉麗絲·羅曼。
不過,羅曼太空望遠鏡能否如期升空還是個未知數。畢竟,NASA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儘快把鴿王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