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作家羅伯特·德沙恩斯說:「達利在遺傳上是西班牙人,在智力上是法國人,在美學上是義大利人,而在商業上是美國人」。這位神秘的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在20世紀為世人構建了一個奇幻的藝術世界。在這個夏天,"達利"來到了北京。
2020年7月24日,「薩爾瓦多·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藝術展正式在北京798橋藝術空間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西班牙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的三個作品系列的93餘件作品。
薩爾瓦多·達利,20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他羞澀、敏感,同時又純粹,充滿熱忱,他執著,瘋狂,將內心深處的浪漫主義和關於想像的、藝術的情感釋放出來,開出絕無僅有的花朵。直至今日,達利依然是我們無法企及的超現實主義創作者,他是藝術家,是表演家,是設計師,是時尚的前沿......
如果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那麼達利就是這句話最好的體現。戲謔、跨界、名利、夢境,這是達利人生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今天想聊的。就讓我們從這四個視角來看看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多維人生,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找到面對人生的方法論。
01
戲謔人生
上個世紀,許多深受兩次世界大戰陰影影響的藝術家們,對殘酷的現實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有人變得苦大仇深,有人從此戲謔人生,達利顯然屬於後者。在《薩爾瓦多·達利:我是一個天才》一書中,作者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利的生活和創作進行了詳細記敘。
1918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激勵了達利和同學們創辦校園雜誌《學習》,達利在這本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散文、詩歌以及與西班牙藝術家相關的文章。第二年,他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公開展覽,在音樂會社團裡,他和另外兩位同樣來自菲格雷斯的藝術家舉辦了群展,並且成功賣出了兩幅畫。當時,當地報紙是如此報導的:年僅15歲的達利已經成為「能引起轟動的偉大藝術家之一」。在人生的這個階段裡,達利孜孜不倦地閱讀,沉浸在藝術和哲學之中。
達利在香奈兒女士的 La Pause 別墅
時隔20年,二戰即將到來。1938年9月下旬,達利一直在拉帕薩別墅裡休息和作畫,並創作出了包括《無盡之謎》在內的許多作品。在這幅作品中,達利向觀眾展示了6個層次的感知,隨著觀眾角度和思想的不同,畫面會出現新的場景,但每一個場景都似乎暗示著即將發生的質變。
這幅《無盡之謎》不僅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也為達利的再度蛻變埋下了伏筆。
《無盡之謎》
在二戰期間的這段時間裡,許多歐洲的創意工作者紛紛越過大西洋逃往美國。1940年6月底,當德國軍隊進入法國波爾多時,達利夫婦經由裡斯本,開始了他們在美國的新流亡生活。1940年晚些時候,達利在《時訊報》上寫道:「我試圖創造幻想、神奇、夢幻般的東西。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幻想,我們的文明過於機械化了,我們可以把夢幻變為現實,它會比實際存在的更加真實。」此後,他們一直在美國生活到了1948年。
02
跨界人生
兼備天才和任性的達利,成名之後不再滿足於僅用簡單的畫筆去展現自己的奇思妙想,而是將超現實主義延伸到各個領域:攝影,設計,媒體,甚至電影文學。傑基·德·伯卡在這本達利的傳記中,也將大量的篇幅對準了這位藝術鬼才的跨界人生。
1944年,達利開始為芭蕾舞劇《感傷的對話錄》(Sentimental Colloquy)設計布景,並撰寫了《瘋狂的特裡斯坦》(MadTristan)的劇本,這兩部作品均在紐約上演。他還為《生活》(Life)雜誌撰寫文章,為《時尚》雜誌設計封面,為布萊恩襪業(Bryans Hosiery)的尼龍長筒襪策劃廣告。更令人興奮的是,1945年9月,達利前往好萊塢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為電影《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又名《意亂情迷》)拍攝夢境場景。達利最初的設計方案成本太高無法執行,所以只能用微型道具進行替代。達利一共設計了20多分鐘的鏡頭,其中包括充滿幻想的風景、被割破的眼球,以及裸體的女人。最終,它們被剪輯成約4分半鐘,並成了影片的特色。
希區柯克與達利在《愛德華大夫》影片現場
達利為電影《意亂情迷》所創作
1974年9月28日,達利戲劇博物館正式開張,達利又一夢想成真。種下這顆夢想的種子後,這位偉大的創作者在與瓜迪奧拉的對話中說:「除了我的家鄉,我最奢侈、最寶貴的作品還可以放在哪裡呢?如果不放在這裡,我的作品還能放在哪裡?市政劇院,或者說它的殘存部分令我印象深刻,我覺得這裡是建造達利博物館的不二之選,原因有三點:一是我是一位傑出的戲劇畫家;二是劇院就在我受洗教堂的對面;三是我在劇院前廳的大廳裡舉辦了首次畫展。」許多人認為達利戲劇博物館是他最後一件偉大的傑作,正如達利希望的那樣,參觀達利戲劇博物館的確是一次全面的超現實主義體驗。
03
名利人生
達利嘗到了名利的甜頭後,從未停止過瘋狂的自我營銷的腳步,他甚至被認為是「世上第一個放縱地進行自我宣傳的藝術家」。
1936年,達利參與了倫敦新伯靈頓畫廊舉辦的超現實主義國際展。展覽期間,他舉辦了一場典型的達利式講座,並試圖將其變成一場最引人注目的、最具冒險精神的秀。在這次講座上,他身穿深海潛水服,這套潛水服是與他同樣古怪的朋友和資助人伯納斯勳爵準備的。據報導,當潛水裝備供應商詢問伯納斯勳爵達利想要潛到多深的地方時,伯納斯勳爵回答:「他將潛入人類潛意識的最深處—他希望鼓勵英國公眾和他一起參與這次探險。」然而,無可救藥的表現欲幾乎要了達利的命,因為他差點在現場窒息。好在觀眾非常喜歡他的秀,並且堅信「差點窒息」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傑基·德·伯卡還在《薩爾瓦多·達利:我是一個天才》一書中記敘了半個世紀前達利創辦「自媒體」的往事。1945年11月20日到12月29日,達利在紐約的比紐畫廊(Bignou Gallery)舉辦了名為「薩爾瓦多・達利的新作」的畫展。為配合畫展開幕,達利發布了第一期歡鬧、惡搞式的自我宣傳《達利新聞》(DalíNews),裡面毫無疑問充斥著他的特寫、廣告和短文。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1月5日,達利在比紐畫廊舉辦了第二次展覽,並發行了第二期、也是最後一期《達利新聞》。
1951年4月,達利將自己在巴塞隆納的演講結集成書,出版了《神秘主義宣言》(Mystical Manifesto)。同年9月,他在馬德裡的瑪麗亞・格雷羅(Maria Guerrero)劇院發表了題為「畢卡索和我」(Picasso and I)的演講。這篇演講中的某些內容引起了轟動,比如「畢卡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畢卡索是個天才,我也是。畢卡索約74歲,我約48歲。畢卡索馳名世界,我也是。畢卡索是個共產主義者,我不是」。
04
夢境人生
在達利的這本傳記中,作者不但敘述了弗洛伊德對達利產生的重要影響,還生動展現了達利「敢於想常人之不敢想」的諸多細節,他是如何將夢境般的影象與繪畫技巧絕妙混搭,以盡情揮灑自己心中的幻想、欲望和不確定。達利年少時也是正經的寫實派,可當他發現自己的荒誕夢境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時,他就畫風突變了。超現實主義認為現實壓抑了人的本能和欲望,只有潛意識和夢境,才能揭示深層的心理現象。當被問到什麼是超現實主義時,他回答道:「達利就是超現實主義。」作為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達利在一生的創作中常常將夢境般的影象與繪畫技巧絕妙混搭,盡情揮灑自己心中的幻想、欲望和不確定。
1923年,一位對達利影響深遠的人物——弗洛伊德出現了,他的著作《夢的解析》發行了西班牙語版。達利認為這是一本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書,他在私人藏本的頁邊空白處寫滿了筆記。在自傳中,他提到了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它讓我印象深刻,是我一生中重要的發現之一。我被一種真正的自我解析徹底徵服了,它不僅能解析我的夢境,還可以解析發生在我身上的所有事情,無論這些事情在第一眼看來何其偶然。」
雷諾茲・莫爾斯曾經寫道:「在1954年,人們普遍認為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只是代表了一個充滿潛意識幻覺的虛構夢境。現在看起來,這個觀點十分奇怪。從畫作裡看到的風景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它們是達利超現實主義的鮮活組成部分,然而這些觀念還沒有滲透到巴黎和紐約這些現代藝術的沒落世界。」
在達利嘗試多種創作風格的幾十年裡,他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對古典大師的尊重,在他職業生涯的晚期,他再度被古典大師吸引,回歸到對他們的迷戀中。對古典大師作品的研究和沉浸賦予達利足夠的空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把世界顛倒過來,從內在世界走向外在世界,激發觀眾的潛意識。正是他那精心雕琢的筆觸與他最鍾愛的象徵圖案的相互嫁接,才使他得以將夢境展露無遺。儘管他不是超現實主義的官方領袖,但在國際舞臺上,他不僅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的先驅,還被認為是潛意識的先知——他敢於想常人之不敢想。
薩爾瓦多·達利部分作品
繪畫
《時間的永恆》
《天鵝映象》
攝影
《原子達利》,每個飛騰的元素都是扔出來的,呈現懸浮的效果
奧斯卡獲獎影片《沉默的羔羊》海報,圖中骷髏意象來自達利1951年與攝影師菲利普·哈爾斯曼合作創作的作品《In Voluptas Mors》
珠寶設計
「石榴心」胸針
「百合花Vivante Dophins和美人魚」設計手稿
服裝設計
1937年達利與Schiaperelli合作,創造了載入史冊的「龍蝦裙」
當時的時尚偶像溫莎公爵夫人
家具設計
大龍蝦電話
紅唇沙發
達利與卡拉麵對面
相關圖書
《薩爾瓦多·達利:我是一個天才》
作者:[愛爾蘭]傑基·德·伯卡
譯者:邵旻、姚冰
廣西師大出版社
這本書中的達利,不僅是藝術家,還是導演、設計師,是加拉的愛人、可可·香奈兒的朋友、晚年無助的老人。該書收錄了130餘幅達利的著名作品、家鄉風光以及罕見的個人影像資料,從視覺上將達利的藝術生涯和家庭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更立體的視角和「家」的獨特概念來描繪這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多維人生。作者甚至挖掘了達利的童年生活對其藝術創作的有趣影響,強調了達利的家鄉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對其造成的深遠影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