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傷眼還幹擾攝像頭,900納米雷射雷達也有原罪?

2020-11-24 雷鋒網

雷鋒網按:1550 納米這個波段才是雷射雷達未來的方向?

當我們談論自動駕駛安全時,很少有人提到人眼安全。

何為人眼安全?這兩者有什麼關係?恐怕大多數人都會心生疑問。不過在自動駕駛汽車全面部署前,這個問題必須得解決。

作為許多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部件,雷射雷達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自動駕駛「半壁江山」。不過,它可不只是在車頂上旋轉的雷射碟,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傷害路人的眼睛,而且是永久性的。

AEye 創始人兼 CEO Luis Dussan 在創業前曾在航空航天產業有深厚經驗,與許多新創公司一樣,AEye 正在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視覺軟硬體和算法解決方案。當然,它也繞不開雷射雷達。

對於 900 納米的波長,Dussan 是拒絕的,因為它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危險。「雷射掃過來的時候你可不知道自己已經和它『對視』了,而就是這一下可能你的視網膜就受傷了,你的餘生恐怕都會深受其害。」Dussan 警告稱。

Dussan 解釋稱,雖然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認為 900 納米波長的雷射不會傷害眼睛,但在美國軍隊它已經造成了多起傷害案。專家們發現,十釐米外被照射到,就會造成眼睛永久性的傷害。軍方專家最終發現,1550 納米波長的雷射要安全得多。因此,AEye 將寶壓在了 1550 納米波長的雷射雷達上。

現在,Dussan 對那些 900 納米雷射雷達產生了深深的擔憂。如果雷射照到了透鏡(或其它放大設備)上,在更遠的距離上也能對人眼產生傷害。如果雷射雷達全面固態化,雷射只朝一個方向發射,其威力恐怕會更加可怕。雖然大多數雷射雷達在不工作時會自動關閉,但如果出了故障,恐怕倒黴的路人就要遭殃了。

Dussan 表示:「IEC 標準稱 900 納米波長的雷射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很安全。不過它說出這番話的前提是路上只有一兩臺裝載雷射雷達的車,如果未來這一數字增長到數百萬臺,恐怕就要出大事了,而且別忘了,雷射雷達 上可是有透鏡的。」

900 納米的雷射雷達能通過最終測試嗎?

Dussan 可不希望 900 納米波長的雷射雷達通過測試。對軍隊來說,責任問題好逃脫,但放在商業應用上,恐怕一旦出了問題公司麻煩就大了。

「雷射催生的人眼安全問題可是相當重要,那些現在還在做 900 納米雷射設備的公司有很多都不知道它的危害。」Dussan 說道。「我們不會採用這種技術,也不認為它能禁得住時間的考驗,恐怕也逃脫不了輿論的審判。」

一些公司可能不會輕易改變現有設計,但 Dussan 懷疑它們會在嚴厲的法規下改換方向。他表示:「900 納米雷射不但會傷害人眼,還會讓 ADAS 系統中使用的夜視/低光攝像頭們「瞎掉」,這樣的設計太傻了。反觀 1550 納米的雷射,就不會出現類似問題,因為攝像頭們根本「看不到」這個頻段,自然就不會產生幹涉。

不過,900 納米雷射帶來的風險還不止於此。Dussan 表示,安防攝像頭也會與 900 納米雷射起衝突。「滿街的天眼都被幹擾了,政府部門肯定會介入。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與它們談過,未來會有相關法令出臺。」Dussan 說道。

長期暴露會如何?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從短期來看,900 納米雷射帶來的風險聽起來有些微不足道,畢竟有些人可能永遠不會和自動駕駛汽車面對面,或者說他們不會站在雷射雷達附近 10 釐米內。不過,如果長期暴露在滿是雷射雷達的世界呢?答案恐怕就不好說了。

「畢竟高速上現在沒有 100 萬臺 900 納米波段的雷射發射器。」Dussan 說道。「所以說長期暴露在雷射下到底有什麼後果現在還說不清。不過我覺得 1550 納米的雷射不會傷眼,畢竟它還沒有普通的藍光強,而我們一輩子都會暴露在藍光下。」

雷鋒網推薦閱讀:

自動駕駛汽車外型有救了?Cepton聯手小糸將雷射雷達嵌入車燈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雷射雷達遲遲沒有在汽車領域大規模應用,原因顯然是幾萬美元的價格太貴了,可能比車還貴。曾經生產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歐姆龍,2017 年初開始在Opus提供的小型 MEMS 晶片基礎上,研發雷射雷達。日本先鋒公司,利用原本用於掃描雷射影碟的光學頭,生產MEMS雷射雷達,「當訂單達到100萬,先鋒便可以把價格控制在100美元以下,預計會在2019年開始量產。」先鋒還與高精度地圖服務商HERE合作,測繪地圖。
  • 用來監督社交距離的雷射雷達,竟然還會損害視網膜?!
    根據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的資深人士Dussan表示,他們堅決不會使用900納米波長的雷射,這會帶來許多潛在的危害,「很多時候你意識不到自己正在頂著光源看,等你察覺到的時候你的視網膜已經受損了」。他還補充說到,900納米波長的雷射在美軍內部造成了很多傷害,甚至是一些知道潛在風險的專業人士也受到了這種傷害。
  • 還是對雷射雷達一知半解?趕緊來看看這篇超詳細解讀
    一些專家相信,打造出一臺售價低廉的雷射雷達最關鍵就是將傳統的旋轉式機械設計換成固態設計,這樣能大量減少可移動部件,雷射雷達不但結構和量產簡單了,成本也低了。話雖如此,但沒人知道要打造一臺成本低廉的車用級別雷射雷達還要花多長時間。值得欣慰的是,所有專家都對此報積極態度。
  • 還未面世的「相干光雷達系統」用什麼來替代雷射雷達?
    然而,LiDAR傳感器的機械結構非常複雜,且價格昂貴(谷歌早期汽車上搭載的高性能雷射雷達價格為70000美元;雷射雷達先驅Velodyne製造的光譜較短、視角較窄的設備仍需要上千美金),並且由於人眼安全問題還有很多限制。   因此許多企業嘗試用攝像頭和超聲波傳感器替代雷射雷達,如特斯拉。但Model S接連幾次的事故告訴大家,這種替代方式收效不盡人意。
  • 自動駕駛的眼睛:雷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三種技術產品之比較
    qT1EETC-電子工程專輯目前無人駕駛汽車上主流的「眼睛」有四種: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這種雷達安裝在車輛的後保險槓內,用於監測車輛後方兩側的車道是否有車、可否進行變道。這個頻段也有其缺點,首先是頻率比較低,另外就是帶寬(Bandwidth)比較窄,只有250MHz。
  • 特斯拉與蔚來|全網吹爆的汽車傳感器「雷射雷達」有多牛?
    目前而言自動駕駛的「感知」主要分為: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大眾熟知的攝像頭。 03 自動駕駛新秀「蔚來ET7」 在國產的選手裡面也有著蔚來、小鵬、理想這樣的新秀,這些造車新勢力在技術上也有著嶄新的突破。
  • 無人駕駛環境感知設備中 雷射雷達和攝像頭各自的優缺點
    導讀在無人駕駛汽車上,雷射雷達和攝像頭相對於是汽車的「眼睛」,他們倆各有不同的優缺點。那麼無人駕駛汽車到底用雷射雷達還是用攝像頭?或者還有其它的解決方案呢?
  • 雷射雷達是什麼?為什麼自動駕駛必不可少?
    上期文章我們介紹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有個軟肋,就是對於靜止的物體有可能探測不到,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傳統的雷達不能有效識別靜態物體。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那就多種傳感器的配合使用。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大多數自動駕駛汽車都會搭載三類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雷射雷達。
  • 日本研發新型雷射掃描設備 或可製成指尖大小的雷射雷達系統
    蓋世汽車訊 掃描雷射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超市中的條形碼掃描器以及智慧型手機上的攝像頭,此種設備依賴雷射器和探測器實現極其精確的精度。利用雷射雷達測量距離、識別目標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其反射的雷射束可以探測周圍的環境,為自動駕駛汽車、農用機器和工廠機器人提供關鍵數據。
  • 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誰會來投資
    C-V2X路側設施部署是車路協同場景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其中路側環境感知設備視頻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的布設被認為是交通環境感知的重要手段,是車路協同未來市場投資的重要方向。車載端環境感知設備由於存在感知盲區以及安裝成本過高,因此需要路側環境感知設備在交叉口、盲區、彎道、匝道等位置布設,以提升自動駕駛交通安全和效率。
  • 五大LiDAR公司齊聚美股,車載雷射雷達將走向何方?
    在體積縮小的同時,其性能也有所提升。雷射雷達裡有個簡單的公式,雷射雷達的 Z 軸解析度取決於脈衝寬度。使用了 GaN 場效應管 ASIC 的 Velarray 脈衝寬度可達 5 納秒,這是除 SPAD 外最高的性能 ASIC 晶片。大部分固態雷射雷達一般是 50-150 納秒,SPAD 可以輕易做到1納秒甚至幾十皮秒。
  • 第二代雷射雷達的競爭,從寶馬和Innoviz開始
    Innoviz認為, 到2025年,車載雷射雷達市場將首次突破1000萬臺,其中將引入具有全自動駕駛功能的私家車(「 L4級」或「 L5級」) 。在此之前,大多數應用將用於自動穿梭巴士和機器人計程車。由於價格相對沒有私家車敏感,因此最初可能使用機械型版本,類似於Google的實驗車輛所使用的版本。先鋒電子對LiDAR全面採用的時機也有類似的看法。
  • 雷射雷達類型:TOF雷達VS三角測距雷達
    如今,雷射雷達已被廣泛應用於機器人、無人駕駛、AR/VR、3D列印等多個領域,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雷射雷達的類型也存在一定差異,機器人是目前雷射雷達應用最為火熱的領域之一,按照不同的技術路線,可將機器人雷射雷達分為TOF雷射雷達及三角測距雷射雷達兩大類型。
  • 五大雷射雷達公司「大亂鬥」
    EEL 型雷射二極體,通常有 905 納米和 1550 納米兩種,材料則包括矽、GaAs (砷化鎵)、InP(磷化銦)三種。雷射雷達作為一種傳感器,其最核心的指標是信噪比。不過這也是雷射雷達企業從不公開的指標。
  • 自動駕駛新驅動力:點雲算法如何釋放雷射雷達威力?
    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下圖是無人駕駛的偏算法層的系統框架。從左邊看,這是一個傳感器的輸入,如雷射雷達、攝像頭、毫米波、GPS、編碼器和 IMU。在感知方面,我們普遍使用的是雷射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三個是作為感知外界物體的傳感器。其中,雷射雷達可以做物體的識別、分類、跟蹤,攝像頭也可以做物體的分類和跟蹤。毫米波雷達主要用於對物體障礙物識別。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和雷射雷達這三個傳感器,有一些重合點。這是由傳感器本身的性質決定,他們有各自不可或缺的功能。
  • 雷射雷達如何降價百倍走向普及【附PPT】
    在這個過程中,攝像頭肯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且它能夠實現的功能肯定也會越來越強大。當然,攝像頭也有一些弱點,比如夜間工作會受影響,下雨天以及有大霧時都會受影響。而雷射雷達在雨天,影響不會太大,我們做過測試,基本上還可以,但距離會受一些影響,另外可能會有一些噪點。
  • 雷射雷達的中場戰事丨深度
    具體而言,雷射雷達可以為車輛提供前景障礙物的檢測與分割、可通行空間檢測、高精度電子地圖製圖與定位、障礙物軌跡預測等功能。那麼問題來了,在ADAS算法已經足夠成熟的當下,攝像頭看起來完全能夠滿足以上絕大部分功能?從視覺傳感器的角度來說,攝像頭非常容易受到背景光或者強光的幹擾,這種傳感器本身感知原理的缺陷引起的識別概率低下,會造成算法的複雜化,其測距的準確性也相差甚遠。
  • 200線純固態雷射雷達將實現百美元級量產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加持雷射雷達的真實3D數據的輸入,不但提高了至關重要的安全性和冗餘性,還可以極大簡化感知算法的工作量和降低數據訓練的成本,使自動駕駛快速落地和擴展到更廣闊的場景。 洛微科技的團隊相信,雷射雷達遲早會像攝像頭一樣普及,成為低成本的車規級元器件。並且,這一天將很快到來。
  • Oryx Vision的「相干光雷達系統」,據說能規避雷射雷達的劣勢
    這家嶄露頭角的以色列公司,剛剛完成了A輪融資,他們把自己定位為雷射雷達的挑戰者。這家嶄露頭角的以色列公司,剛剛完成了A輪融資,他們把自己定位為雷射雷達的挑戰者。Wellingstein介紹稱,傳統的雷射雷達依靠光電感應器來檢測光線,主要是測量光的能量。但是Oryx公司的雷達系統採用了其稱之為「納米天線」的技術來接收電磁波,從而能獲得更多的額外信息。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增大了自動駕駛汽車對外界的感知範圍和靈敏度,使其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更清晰的了解。
  • 雷射雷達:ToF與FMCW之爭
    Scantinel還使用了一種新開發的、獨特的梁偏轉系統,不需要任何機械部件,如MEMS。 目前,最常見的ToF(飛行時間)雷射雷達系統工作在波長850和905納米,接近可見光光譜。因此,最大雷射功率受到限制,探測距離存在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