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自美國《生活》雜誌:
戰後60年,世界進入數位化時代,而對外封閉的北朝鮮當屬一個異類。最近朝鮮半島局勢再次趨於緊張,牽動著日美中多國的神經。即使世界舞臺上的北朝鮮持有著一種微妙的影響力,然而世界對於這塊土地、這塊土地上的人的真實生活的認識一直以來卻只能憑藉於自己的想像力。
近日,《生活》雜誌特邀請了五位獲獎攝影師,來與讀者分享他們在那塊土地上定格下的影像,以及他們所經歷過的真實——這其中包括從未在美國發表過的一些照片。當然,作為西方記者,試圖用影像記錄下發生在這塊神秘宇宙內部的真實,自然並非易事,這其中不僅需要技術,職業直覺,更不可避免會運用到一些策略。
圖為一名南韓士兵透過窗玻璃看著另一名來自北朝鮮的他的同行。攝影:加裡·耐特(Gary Knight),VII圖片社,2010年12月16日。
圖為平壤地鐵站。攝影:雅尼思-康德斯(Yannis Kontos),北極星圖片社,2010年12月8日。 攝影:雅尼思-康德斯(Yannis Kontos),北極星圖片社,2010年12月8日。
限制無處不在,出行,交流,能看見什麼,不能看見什麼。所有訪問北朝鮮的西方人被允許看到的地鐵站只有兩處,而且往往都是同樣的那兩處,位於首都平壤。
攝影:雅尼思-康德斯(Yannis Kontos),北極星圖片社,2010年12月8日。
「我估計自己拍下的照片中80%都是偷拍得來的。」康德斯說,而且和所有其他去北朝鮮旅行的外國人一樣,他也被安排了一位陪護,與他同行同吃,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或明說或暗示他什麼能拍,什麼不能。朝鮮人希望你能多拍攝此類紀念國家革命歷史的建築。在平壤以及整個國家,絕大部分的紀念性建築都無一例外是在向這個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致敬。
攝影:雅尼思-康德斯(Yannis Kontos),北極星圖片社,2010年12月8日。
「這些步槍,」康德斯說,「是仿製品,塑料槍。很可能這些女孩剛參加完一場閱兵或者一場政治集會。但是我想要用這張照片表達的是,北朝鮮是一個不可預知的地方。當時,我剛從地鐵裡走出來——當然,身邊還跟著一位陪護——這些年輕女孩,拿著她們的槍,剛好就走在我的前面。這個國家正是給人這種印象,你永遠不能預知將會遭遇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