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坤創業15年:
讓垃圾像水一樣在管道中「流淌」
垃圾分類處理設備(受訪者提供)
廣州普慧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憲坤深耕垃圾分類處理行業15年,如今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作為一名創業者,他深感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令人激動,發展得這麼快。你看新區在興起,現在又有了大灣區,這些地方能造就很偉大的公司。
2004年,李憲坤創業選擇進入垃圾分類處理這個細分領域,直到2010年才接到第一個訂單,他形容那段等待期是「漫長而沒有春天的嚴冬」。在那段時間,他的團隊苦練內功,最後成功拿下珠江城大廈生活垃圾真空管道收集系統工程,之後又拿下了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東塔)等多個大項目。2016年他的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在這個領域取得幾十項專利。
他和團隊研發的垃圾分類管道傳輸系統,希望「讓生活垃圾也可以像自來水、天然氣一樣,在管道中『流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華、程依倫(署名除外) 實習生 羅煜森
最近李憲坤比較忙,幾天之內接待了幾波意向投資者,向他們介紹現代、智能的垃圾分類收集及就地資源化利用方案。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核心理念就是,「使用中央垃圾管道收集與資源化利用系統,用戶無需改變自己的方式去適應它,仍可像以往那樣丟垃圾,依賴普慧系統去分類、7×24無限量收集、就地資源再利用、減少運輸量、減少焚燒填埋……」李憲坤不厭其煩地向外界傳遞這樣的理念。
德國留學中途回國創業
李憲坤是山東人,在吉林大學獲得了工學學士學位,專業與汽車工程相關:「我起初是設計汽車的。」之後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管理,碩士畢業之後他赴柏林工業大學學習工業流程,攻讀博士學位,「這也是我校友扎堆的地方」。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教授找到李憲坤:「小李,有個好差事,一家近百年家族企業想要在中國開拓市場,你能不能先去?」李憲坤欣然同意,在他看來,有機會回國商業實踐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如此學習就有理論也有實踐」。於是他回國張羅起辦事處。在德國企業的經歷,讓他浸染了德國人的嚴謹與做企業穩紮穩打的風格,這也成為他日後經營企業的風格。
2004年創辦公司時,李憲坤有兩種選擇:做IT或做環保。那時IT業風頭正勁,他說:「一直以來,做事情我養成一個習慣——從來不跟風,要做事情就要未雨綢繆,今年做後年的事。另外的話就是要做一些創新性的事情。」
他看到環保細分領域——垃圾分類處理市場那時還是3分熟,切入其中恰逢其時,同時他將心比心體會到,人天生喜愛乾淨的環境。於是他選擇了生活固廢這塊,「我們認為在該行業很可能成為領導者,另外整個的行業能夠迎來藍海」。沒想到這一做15年就過去了。也正因為創業中途沒有停歇,他未能回學校完成學業,沒能獲得博士學位,談到這段往事,李憲坤稍感遺憾。
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李憲坤更加相信因緣際會,在合適的時機遇到合適的人開始做合適的事。他的人生信條是:做事就是做人,能夠做到的,要做到最好!
創業6年拿到第一張訂單
李憲坤對傳統的垃圾分類、處理有著長時間的洞察。他說,傳統的垃圾收集方法不外乎先將垃圾暫時堆放在某處,一袋袋垃圾堆放在一起既不雅觀,也不衛生,更有些垃圾會散發出臭味。如果是高層垃圾轉移到樓下還會消耗能量,同時還佔用電梯使用。到了垃圾運輸環節,絕大多數垃圾往往要運輸到幾十公裡外的垃圾焚燒廠或垃圾填埋場,增加了運輸成本,也不夠生態環保。
李憲坤現在還保持著一個習慣:不時隨手拍一些公共場所垃圾收集、運輸的照片,他從中發現現有處理方式的痛點,從而改進解決方案。
他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從2004年創業始直到2010年,他的公司才取得第一張訂單。「這個時間差對於很多公司都是很難以忍受的,這是沒有春天的嚴冬。」他說,在這樣一個漫長的冬季,「我們不斷地積累技術,不斷參考學習國際文獻,不斷地研究流體力學的知識,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抽走垃圾、汙水等」。在多年的等待中,李憲坤帶領團隊研發出小區、商業寫字樓中央垃圾分類管道氣動收集與就地資源化利用系統,「讓生活垃圾也可以像自來水、天然氣一樣,在管道中『流淌』」。他解釋說,這套系統不僅是技術方面的儲備,「它是比較適合大家習慣的系統」。
簡單來說,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者只需將垃圾袋投入各樓層的垃圾投放口,然後按下垃圾種類按鈕,被投放的垃圾將自動沿著管道輸送至中央垃圾處理貨櫃內。氣動式垃圾管道收集系統在密閉的傳輸管道中,完成整個垃圾收集及傳輸。垃圾到了中央站後,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被壓縮打包賣回廢品回收公司,不具備回收價值的垃圾可就地轉變為柴油、燃料碳等物質。
「我們不叫別出心裁,而是不斷地積累,我們贏得了珠江城大廈垃圾收集的項目。」2011年他的團隊獲得了珠江城項目生活垃圾真空管道收集系統設計競賽的第一名,之後承建了生活垃圾真空管道收集系統工程。此後,包括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東塔)在內的多個寫字樓都使用了他的垃圾管道收集系統。
「斷斷續續地出現幾張訂單了,我們也感到很自豪,因為這些我都親自參與了。我們有了一點點自信,我認為等到春暖花開還需要實踐,其實我都做好了心理準備。」
等待春暖花開
李憲坤有自己的思考,他知道這幾個「高大上」的項目還不是普及型的項目,他還在等待心目中的藍海,他期待春暖花開的到來。
他相信自己的方向是對的,自己的垃圾處理系統是可以解決垃圾收運處理的痛點的,但他知道在等待春天的同時需要開源節流。
不過,他的這套經營理念並不太切合資本市場,「我們很難找到跟我們有著同樣想法和觀點的投資方,因為投資方很在意你的營收,你的利潤,都希望你明天IPO才好」,但李憲坤依舊堅持自己的節奏,小步慢走。如今,李憲坤公司的業務已涉及餐廚垃圾管道收集利用、醫院汙衣及垃圾管道收集等。
大灣區可以成就許多偉大公司
對於垃圾分類處理,李憲坤走訪了許多西方國家。他覺得,不能拿他們的經驗與模式作為榜樣,更不能走西方走過的彎路及老路,他們人口少,大型新區少,相應的立法及舊模式框住了創新性技術的發展。他認為,新加坡的做法有參考價值:「新加坡人口高度密集,它必須精耕細作來做垃圾分類處理這些事情。」新加坡為創建可持續公共住房,其中的一項措施是推動氣動廢物輸送系統(PWCS)的使用。這是一個自動化廢物收集系統,它使用真空式地下管網收集生活垃圾,再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密封容器中。然後,卡車定期收集廢物進行處置。
作為一個創業者,他發現最令人激動的還是中國,西方發達國家沒有這樣多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在城市穿梭,「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令人激動,發展得這麼快。你看新區在興起,現在又有了大灣區,這些地方都能造就很偉大的公司」。
他認為,垃圾分類處理市場已進入發展期,還有環保方面的政策推動,他對於未來的行業發展和企業壯大充滿信心,「如果我們這個公司在德國永遠可能就是一個旁觀者,或者說一個等待者,而我們在中國,故事就不一樣了。」
他說,這幾年企業持續在智慧財產權及研發上投入,目前技術、人才儲備都較強,「我們的內功已經足夠好了,行業風口來了,相信我們能成為行業中的領導者」。
記者手記
儘管公司已經成立了15年之久,但李憲坤的身上一直保持著初創者的品質——親力親為。採訪當天,廣州氣溫最高時高達38℃,但為讓記者更了解垃圾分類設備,李憲坤帶著記者一直四處參觀走訪。
垃圾分類處理設備放置在研發與動態仿真中心,仿真中心內沒有空調,密閉、噪音大;垃圾投放口安裝在幾百米之外的2樓樓頂的實驗室天台,天台暴露在陽光之下,更為炎熱。李憲坤帶著記者在天台待了近半個小時,在仿真中心內待了近一個小時,其間沒有喝一口水。等到結束講解時,記者從他身後看到,他的白襯衫早已溼透。
參觀期間,李憲坤與團隊成員展示了多種垃圾分類設備。在演示中,工人先將裝有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垃圾的帆布袋子投入垃圾投放口內,待我們下樓後,袋子中的紙張與帆布袋便已分離,出現在了一樓的可回收垃圾出口處。技術與工程總監邱先生介紹,該設備比較適合於小區與商業綜合體的垃圾分類,垃圾傳輸速率為22~25米/秒,能對不同類型垃圾進行快速傳輸及後端資源化處理。
另一類針對廚餘垃圾所設計的設備則包括家用和商用兩類。其家用設備的投放口設在廚房洗手盆下;商用設備投放口則可設置在後廚處。在天台處,工人在兩個投放口中分別投放一定量的廚餘垃圾,餐廚垃圾破損後通過真空管道傳輸到一樓儲存點,經脫油後進入降解箱。邱先生介紹,廚餘垃圾真空收集及資源化利用收運的方式,能對廚餘垃圾進行長距離傳輸並有效轉化,將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料,用於綠化。
第三個設備則是針對小區垃圾分類設置,被記者命名為「愛的魔力轉圈圈」。垃圾桶設置在低處,被標有紙類、金屬、玻璃等標籤的垃圾桶,並列放置在同一個可旋轉的圓盤上,而唯一投放口則位於垃圾桶上幾米處,不同種類的垃圾會依靠重力準確掉入不同的垃圾箱。在投放口旁,設有不同按鈕,可針對不同類型垃圾進行投放。但在觀察時,記者發現,該設備在啟用前需要先授權。
「這些設備的價格並不高,我們也是以每一戶都用得起的價格進行開發。」李憲坤說,他希望未來每個人都能理解垃圾分類,並能得心應手地進行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