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7月11日報導:長寧區茅臺花苑居民區,是建造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式高層小區。不久之前,小區還保留著如今少見的「垃圾管道井」,住高層的居民把垃圾從每個樓層的井口順著管道扔下樓,雖然方便,但其中暗藏著細菌滋生等環境衛生和安全隱患。
街道曾兩次就封閉管道井徵詢居民同意,卻都因同意率低而作罷。伴隨著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熱潮,封井的「天時、地利、人和」逐漸齊備。7月11日,記者走訪小區看到,總共313個樓層垃圾管道口已全部封閉,6個底層垃圾管道井改造成了垃圾廂房,小區同步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
圖片說明:垃圾管道井是一種老式樓房中較為常見的結構,每層樓均設有一處垃圾投放閘門,閘門內是一條貫通整樓的管道井。
30年老習慣 老式高層「封井難」
走上小區某高層住宅的10樓,公共陽臺上種植著一些盆栽,仿佛一片植物角。「這裡原本臭烘烘的。」小區居民李春生指著陽臺牆壁,牆上有用水泥封塗的痕跡:「以前,牆壁上開了個閘門,我們就是在這兒把垃圾順著管道井扔下去,已經是近30年的老習慣了。」
圖片說明:高層居民將垃圾直接扔入井內,省去了上下樓梯的麻煩。現在,閘門已被封住。
類似茅臺花苑居民區裡的垃圾管道井,仙霞街道總共有31個,佔全長寧區總量的38.75%,其中15個管道井在世博等重大活動節點前已完成封閉,剩餘16個管道井分布於6個小區,且多數高樓超過20層,共涉及居民3222戶。
「封井難,難在三方面。」茅臺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唐秀珍說道:「一是徵詢通過難,由於垃圾管道涉及到公攤面積,按照物權法規定,封井的群眾同意率必須達到三分之二。」居民改變30年的老習慣也很難,「扔垃圾要分類、下樓、定時投放,有些人不適應。」此外,在推進封井和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居民的個性訴求也不能忽視:「底樓居民們擔心,原來的管道井改建為垃圾廂房後,人來人往的噪音和垃圾臭味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借垃圾分類契機 改管井為廂房
垃圾管道井雖然帶來眼前的便利,但其中暗藏的細菌滋生等隱患卻讓人觸目驚心。街道黨工委下定決心,以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兩定」工作為契機,啃下管道井封閉這塊硬骨頭。
「我們和居委會專門設計了《高層居民樓垃圾分類徵詢表》,循序漸進引導居民了解垃圾分類、封閉管道井的好處。」仙霞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周薇介紹。在開展徵詢過程中,居委會、物業、業委會聯合上門,對樓內所有居民徵詢全覆蓋,居民認識不斷提升,最終,封閉管道的徵詢同意率超過三分之二的同意標準。
圖片說明:小區居民把溼垃圾破袋後,投入對應的垃圾桶。
在短短一個半月內,仙霞街道16幢高層的管道井分三批實施封閉,為了將封井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街道要求施工方在一天之內完成對樓內所有管道清洗、消毒、封閉工作。樓層內一次性撤桶,根據各個小區空間布局、居民戶數以及垃圾投放量等實際情況,16個底樓管道井封閉後按照一體化標準進行改建。其中,11個廂房用作生活垃圾廂房,1個作為建築垃圾廂房,4個暫時作為備用廂房存放工具。
在茅臺花苑居民區,垃圾廂房從上午7點開放至10點,下午5點開放至8點。為了讓居民儘快養成新的垃圾投放習慣,每個垃圾臨時投放點都配備了一名專職管理員、一名志願者和一名社工,即便在非垃圾投放時間也有一名志願者引導,告知居民正確的投放時間和分類方法。居民李春生笑著說:「等我們的孫子孫女長大了,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一定想不到當年爺爺奶奶曾經靠管道井扔垃圾。」
截止目前,仙霞街道63個小區已實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全覆蓋。據周薇介紹,下一步,街道將推出符合轄區特點的《垃圾分類操作使用手冊》,並垃圾分類成效擴大至轄區單位、企業和沿街商鋪。
圖片說明:志願者記錄居民投放垃圾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