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漁船往海口灣扔生活垃圾 海裡漂浮酒瓶垃圾袋

2021-01-13 南海網

  停靠漁船往海口灣扔生活垃圾

  海裡漂浮著啤酒瓶垃圾袋

  遊客呼籲保護海口灣制止汙染海洋行為

漁船停靠在海口灣躲避風浪或休整。

漁船扔下的垃圾把海口灣海岸汙染了。

  南國都市報11月2日訊(記者 聶元劍 文/圖)經常在海口灣一帶跑步觀賞海景的陳先生向南國都市報新聞熱線舉報:他經常在海口灣看到停靠的漁船往海裡扔生活垃圾,海水中漂浮著啤酒瓶、垃圾袋。他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制止汙染海洋環境的行為,保護美麗的海口灣海水清潔。

  據了解,海口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修建起來的海口灣、萬綠園、世紀大橋以及西海岸現在已連成一片,成了海口一道美麗的海岸風景線。居住在海口府城的陳先生只要有時間,總要與朋友一起來海口灣跑步鍛鍊身體,觀賞海岸風景。

  海口灣不僅風景好,而且是一個非常好的避風「港」,經常有不少漁船停靠在海口灣內躲避海浪或進行休整。漁民把漁船當成了家,在船上煮飯做菜、洗衣、洗澡。較大的漁船一般都沒完全靠岸,而是停在離岸還有10多米的海中,漁民還需乘坐小船才能登岸。

  陳先生經常看到漁民在那些沒靠岸的漁船上把生活垃圾倒進海水中,啤酒瓶、垃圾袋、剩飯剩菜等全往海裡倒。

  陳先生說:「以前海口灣的海水都是蔚藍色的,現在這裡的海水被汙染成黑色了。汙黑的海水中經常漂浮著啤酒瓶、垃圾袋。海口灣是海口城市一個重要窗口,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到這裡遊覽觀光。如果讓遊客看到的是一個滿是生活垃圾的海灣,這將給海口形象造成多麼不好的影響。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嚴厲制止這種汙染海洋環境的行為,保護海口灣的清潔衛生。」

  記者今天趕到位於海口世貿北路的海口灣看到,停在海口灣的較大型漁船有數十艘,湛藍的海水從萬綠園處流到這裡就變汙黑了,海水中夾雜著瓶子、紙屑、塑料。

  在海口灣跑步的一位市民對記者說:「漁船上的漁民常把海魚帶上岸來賣,還把殺魚留下的殘渣扔進海裡,嚴重汙染這裡的環境。政府有關部門真該管一管了。」

責任編輯:甘晨卉

相關焦點

  • 往火山裡扔垃圾,無異於扔一顆炸彈,或將誘導火山噴發
    每年,世界上大約產生21.2億噸垃圾,因此我們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種辦法來消化人類生活產生的所有垃圾。現在我們主要通過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掩埋的方式處理垃圾,但是這個效率太低了,大多數的垃圾很難在自然情況下講解,至少需要數萬年的時間。這跟我們製造垃圾的速度完全不成比例。
  • 一秒拆袋解袋,「破袋神器」讓垃圾分類無憂
    易腐垃圾怎麼投?裝易腐垃圾的塑膠袋屬於什麼垃圾?近日,在甌海區麗岙街道盛嶂家園小區內的易腐垃圾桶邊沿,出現了一個備受居民喜歡的「破袋神器」。居民扔易腐垃圾時,只需要把塑膠袋放在鋸齒上,輕輕往上拉,自動破袋,易腐垃圾便可自行掉入垃圾桶,居民再把塑膠袋扔進其他垃圾桶。  在以往垃圾分類實踐中,居民反映最強烈的就是垃圾袋的處理。按照標準,易腐垃圾要丟進綠色易腐垃圾桶內,而裝易腐垃圾的塑膠袋要扔進灰色其他垃圾桶。 這一「破袋」的過程,往往讓居民感到非常繁瑣和不衛生,容易弄髒手或衣服,給居民帶來諸多不便。
  •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洋垃圾收集處理船上崗守護碧海清水
    5日上午,在廣利漁港,一艘海洋垃圾收集處理船正忙著收集水面垃圾,船過之處,漂浮的垃圾被帶走,只有微波在乾淨的水面上蕩圈圈。據介紹,由於漁船往來、集中停靠等原因,此前,在廣利漁港海域水面上,經常可以見到泡沫或破爛漁網等垃圾漂浮,帶來環境汙染。
  • 果殼箱外「流浪」著一包包垃圾 怎麼扔垃圾是門學問也是文明規範
    果殼箱外垃圾「大包小包」公交站臺也被佔領據給公益守護熱線來電的讀者反映,在姑蘇區幹將路「蘇大理想眼科醫院」公交站點,有一個果殼箱。每到深夜,旁邊就會被扔上不少垃圾,其中最多的是吃剩下的快餐。有些是用黑色垃圾袋紮好的。
  • 往管道井扔垃圾是什麼操作?垃圾分類助推老式高層啃下「封井」難題
    不久之前,小區還保留著如今少見的「垃圾管道井」,住高層的居民把垃圾從每個樓層的井口順著管道扔下樓,雖然方便,但其中暗藏著細菌滋生等環境衛生和安全隱患。  街道曾兩次就封閉管道井徵詢居民同意,卻都因同意率低而作罷。伴隨著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熱潮,封井的「天時、地利、人和」逐漸齊備。
  • 別往海中扔垃圾!可憐海龜鼻中竟插入長吸管(圖)
    原標題:別往海中扔垃圾!可憐海龜鼻中竟插入長吸管(圖) 這隻海龜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   拍攝視頻的研究人員說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往大海中扔塑料吸管。」   海龜不斷掙扎了多次後,研究人員終於牢牢夾住吸管,一鼓作氣將它拔了出來。隨後鼻血從海龜的鼻子中噴湧而出。   研究人員說:「它很明顯非常不喜歡這個過程,但我希望現在它能夠更自由地呼吸。」   隨後,研究人員用碘酒對海龜的鼻腔消毒,並對它進行了健康觀察。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11月初,東城區一小區內,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員正在二次分揀從5月1日新修改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北京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已經超過半年時間。剛性分類vs柔性分類事實上,早在2019年7月,上海就實行了「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嚴格要求撤桶並點,在社區志願者監督下定時定點破袋投放垃圾。由於投放垃圾的時間固定在日常上班族的上下班時間,不少獨居的年輕人對此感到不便:「單位稍微加會兒班,就趕不及回家扔垃圾了」。尤其在盛夏時節,如果垃圾不能及時清理,難免會導致屋內空氣不潔。
  • 垃圾袋算什麼垃圾?
    如果,硬要在垃圾分類中給垃圾袋「定個類」,垃圾袋其實是可回收垃圾的,這是指理論上的,我們不能被其誤導了。具體原因,我們層層看下來吧~可回收垃圾共有5大類: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布料。塑膠袋自身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不少袋上也都印著可回收利用的標誌。目前回收利用困難主要是經濟效益等因素,且利用率低,基本沒有利潤。因為,垃圾袋主要是由塑料製成的,而塑料是可回收的。就從理論上類推,垃圾袋是可以回收垃圾,顯然在「共性與個性」中,少了「個性」的因素。
  • 如意湖水藻瘋長 水面垃圾漂浮
    5月19日,有市民致電烏蘭察布晚報熱線8324844反映,集寧區如意大街北側的一個如意湖入夏以來水藻瘋長,水面垃圾漂浮。隨後,記者來到如意湖看到,確實像居民所說的那樣,翠綠的水藻覆蓋了大部分湖面。透過平靜的湖水,還可以看到水下也有大量水藻生長。湖面上漂浮著塑膠袋、衣服、飲料瓶和泡沫等生活垃圾。
  • 破袋神器、自製花肥……這份垃圾分類「三十六計」,快點收藏
    居民來丟溼垃圾,只要將塑膠袋在鋸齒上輕輕一鉤,一秒就能破袋,單手也能操作,就是這麼方便。最棒的是,「神器」上還裝了一個定位器,可以根據垃圾桶壁的厚薄調整,確保破袋時不會晃動。發明這一「神器」的是虹口區愛家豪庭小區物業工程領班潘慶康。愛琢磨的他最近又發現了一種更有彈性的材料,4.0版本馬上就會橫空出世,到時只要往垃圾桶上一卡就行,安裝起來更加方便。
  • 垃圾分類成為日常生活「新常態」,以後扔垃圾咱得見「圾」行事!
    垃圾分類成為日常生活「新常態」,以後扔垃圾咱得見「圾」行事!>「平常家裡的垃圾就是廚餘垃圾比較多,另外就是一些瓶瓶罐罐的多,就自己備個垃圾袋隨手帶下來也很方便。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社區居民薛似玉笑著告訴記者。
  • 中國海洋漁業塑料垃圾排放現狀及防控淺析
    在我國,海洋漁業塑料垃圾從實際從用途上,可分為作業塑料垃圾和生活塑料垃圾,其中丟棄量較大的作業塑料垃圾包括損壞或廢棄的漁網具與廢棄泡沫浮具、箱板等;丟棄量較大的生活塑料垃圾主要包括飲料塑料瓶、塑膠袋、餐盒等一次性塑料製品。從材質和物理特性上,因材料比重不同,塑料垃圾可分為漂浮、半漂浮和沉入海底的垃圾。比重比海水小的塑料垃圾,如泡沫塑料、塑料瓶、塑膠袋等,長期漂浮在海面上。
  • 揮一揮手讓智能生活從扔垃圾開始 簡評小向智能感應垃圾桶
    在安裝垃圾袋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想法,在這裡個人建議採用後者更加的美觀,同時使用的時候,也不會因為粘到水而弄髒垃圾桶的隔斷析
  • 美國成功繪出大西洋漂浮垃圾分布圖(圖)
    令人震驚的太空垃圾分布圖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8月1 9日報導 (作者傑西麥克納利)   數百萬件塑料垃圾碎片———大多數都不到一英寸大———漂浮在海面上。唯一能知道有多少垃圾的方法是撒一張細密的網到水裡。   科學家從過去22年海面拖網打撈結果中收集數據,以繪製北大西洋垃圾漂浮帶的地圖並記錄其變化,並製作出地球上最準確的遠洋漂浮塑料垃圾分布圖。   海洋教育協會組織數千名學生收集了這些數據,他們用手挑選、清點並測量在1986年到2008年之間6000次拖網打撈中收集到的超過6.4萬件塑料垃圾。
  • 網曝海口上萬斤垃圾魚流向市場 官方介入調查
    許多市民青睞「魚煲」,卻不知食材多為「垃圾魚」。海口鬧市區內暗藏多個魚塘,水域周邊遍布養豬場、家禽屠宰場、廢品收購站;與大型醫院垃圾池僅一牆之隔;魚塘水面上漂浮著大量生活垃圾以及死魚、死雞……每天從這裡撈出上萬斤「垃圾魚」流向海口市場。額滴那個神啊,童鞋們,看到這些後還屁顛的找魚煲來吃嗎?
  • 扔玻璃瓶要區分顏色、垃圾桶多是「巨無霸」……垃圾分類,他們是...
    中國江蘇網訊 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垃圾分類在國內持續「霸佔」熱門話題榜。德國的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走在世界前列,7月上旬,記者到德國旅行,特意對德國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實地觀察和探訪。
  • 《家庭版垃圾分類攻略》:一張表分清各種「易扔錯垃圾」
    2019年7月開始,從上海到全國46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 北京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為901.8萬噸,全國最多,大約可以填滿2.5個故宮,平均4個半月就可以填滿1個故宮。
  • 不能承受「垃圾」之重 海洋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不能承受「垃圾」之重 海洋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據媒體報導,3月12日,一頭長達12米、重約3噸的抹香鯨遊入惠州大亞灣海域。這頭抹香鯨此前在深圳大鵬海域被漁網纏住受傷,經當地漁政工作人員、漁民和潛水員解救後脫困遊往惠州海域,受傷後的抹香鯨一度恢復體力。不幸的是,四天的救援後,抹香鯨終確認死亡。
  • 海洋垃圾清理需求牽出新機制 海上環衛靜待常態化
    因為自2019年開始,海南將試點「海上環衛」制度的消息就不脛而走,直到2020年初《海南省建立海上環衛制度工作方案(試行)》發布,敲定了海口、三亞、洋浦經濟開發區3大試點區域。   而就相隔一年的時間,海南省要求其他沿海市(縣)也要在2021年全面啟動海上環衛工作。到2023年,海上環衛工作實現常態化、規範化管理。
  • 剁手、臉上刺字、打板子...古代亂扔垃圾的下場可真慘
    近日,深海勇士號首次曝光海底垃圾場,在近2000米深的海裡,塑料垃圾堆積如山,海洋生物深受其害,令人觸目驚心。視頻曝光後,再次引發網友對垃圾分類的關注。其實,對於垃圾的處理,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在古代,亂扔垃圾會受到剁手、臉上刺字、杖打六十大板等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