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探索智能垃圾分類一步解決「你是誰」「你扔的是什麼垃圾...

2021-01-13 中國青年網

掃一掃 看視頻

第一次來到江西南昌求學,甘肅慶陽小夥兒尚一感嘆,「校門口的綠化帶比家鄉的馬路都寬」。可一回到宿舍,他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因為宿舍和所在樓層的公共垃圾桶挨得很近,垃圾桶常常滿得溢出來,夏天臭氣燻天,老鼠、蒼蠅、蟑螂也常常在附近出沒。

為了垃圾桶的事,南昌大學2015級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這位理工男動起了腦筋,當時他沒想到,他後來做的是一個超前的項目。

2020年9月,南昌大學主校區開始逐層撤除樓道內原有的垃圾桶,在學生公寓樓下鋪設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並將環境信用體系接入學校管理系統,要求學生垃圾下樓、實名分類投放。這些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由南昌大學「葉子再生」創業團隊研發設計運營,能夠一步到位解決「你是誰」「你扔的是什麼垃圾」和「獎懲兌現」等多個難題,團隊創始人正是尚一,成員都是來自南昌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

理工男對垃圾桶動起腦筋

尚一入學那年是2015年,當時國內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實行垃圾分類。逐個樓層查看情況後,尚一發現垃圾桶之所以很快滿溢,是因為可回收的紙箱和塑料瓶佔了大部分體積。但有人前腳剛扔了一個紙箱,後腳就有人扔上一桶泡麵,被湯汁汙染的紙箱也失去了回收價值。垃圾混合投放,不僅容易交叉汙染,也讓清運垃圾的保潔員很頭疼。

2017年9月,尚一組建了「葉子再生」團隊,針對「垃圾回收」問題展開調研,調研結果發現,僅80個宿舍一天就能回收約3麻袋的可回收垃圾。團隊焊制了裝可回收物的鐵框,每層的公共垃圾桶旁都放一個,基本兩天就滿了。

2017年年底,團隊向同學眾籌了4萬元,又從各自父母那裡「借」了6萬元,湊了10萬餘元,研發製作了第一批60個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箱。只需關注「葉子再生」微信公眾號,進入小程序註冊登錄,投放前掃描箱體上的二維碼,將可回收垃圾放入回收箱,後臺就會根據投遞重量積分到用戶小程序中,積分可用於兌換生活用品。

他們的設想很簡單:60個垃圾回收箱在試點宿舍樓的每一層都放一個,可以請學校的自強社和志願服務協會來幫忙進行回收的工作。但是新生產出來的回收箱有一些揮發性味道,有同學投訴。這時學校也開始倡導「垃圾下樓」,垃圾回收箱只好放在宿舍樓下,這樣一來,只需要27個回收箱就夠了。

剩下的33個回收箱只好堆在倉庫裡,他們曾經想辦法改造後投入周邊學校或者社區,但是費用太高了,只能作罷。

頂著壓力做「四分類」

當時,「葉子再生」只有積分商城這一套獎勵措施,回收箱也只回收可回收垃圾,不能一次性處理完所有垃圾,因此使用的人並不多。尚一和團隊成員只能通過上門回收、舉行環保活動等方式拉動學生參與垃圾分類。

也就在這時候,團隊在商業模式的選擇上出現分歧。尚一認為,第一代的垃圾回收箱只能叫做「無人廢品回收機」,算不上完整的垃圾分類。市場上的公司基本都是在做「無人廢品回收機」,這是容易的事,並沒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尚一認為應該做全品類垃圾回收,「我希望可以做一些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只有對社會有價值,我們才可能有真正的商業價值,才能走得更遠」。但有的團隊成員認為如果做全品類回收,不僅沒有同行可以參照,還將面臨較大的經濟風險。經過了近一周的激烈辯論,3個人離開了團隊,留下的5名成員最終選擇了「社會價值」,「這件事總有人要去做,為什麼不能是我們呢?」尚一說。

2018年下半年,「葉子再生」開始做全智能化四分類垃圾箱。「四分類垃圾箱也是分階段做的,考慮到運營難度,我們先將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做成了智能投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仍用普通垃圾箱。但是我們發現,如果非智能化,垃圾分類就形同虛設,大家仍然亂扔。所以在2018年年底我們就著手做全智能化的四分類,每個類別都需要實名認證後才能開啟箱門進行投放」。

由於運營難度較大,第一代四分類垃圾箱只做了兩臺,主要是做初步嘗試,資金用的是第一批垃圾回收箱運營產生的收益。

「四分類並不容易。說實話對於企業經濟效益來說,四分類是三個成本+一個收益,完全依靠市場行為的話,可回收的收益尚不足以覆蓋其他幾個類別垃圾回收的成本。而且當時市場上也並不重視,如果做推廣是要支出推廣費用的,這樣就不具備可持續性。」尚一坦承,做四分類的那一年,他們的壓力非常大。

畢業那年迎來轉機

2019年6月,尚一面臨本科畢業。轉機也在此時到來。

當年6月,住建部等部委發布了《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等46個重點城市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7月,「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條例」在上海逐步落實垃圾分類。市場迎來了一次風口,不少高校、社區向「葉子再生」團隊拋出了橄欖枝。

「『上海模式』要求定時定點投放,適應性低,依靠志願者人工監督檢查費時費力,人力成本高,難以持續。」尚一認為,要真正解決垃圾分類問題,必須做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

為了專心做這個項目,尚一放棄了學校的保研。最初對他們持懷疑態度的家人也開始全力支持他們的項目,這次團隊成員向家人籌集到了100萬元。

2019年11月,「葉子再生」團隊優化升級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箱。結合南昌大學環境管理要求,「葉子再生」開發出實名制、全品類、無人化監管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回收箱內自帶滿溢報警、殺菌除臭等裝置,不限制投放時間。

「你只管分類投,我負責分類運。」這是「葉子再生」團隊的員工風採牆上寫的一句話。「如果前端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三個環節沒有做到位,後端的分類處置就無法高質量的進行」,但是誰來保證並維持分類正確,誰來調度清運車,這就需要弄清楚「我」這個角色的分工。

「葉子再生」團隊的研發人員佔勇告訴記者,「我」相當於控制所有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智慧大腦,是智能分類系統的中樞神經。

當垃圾桶滿溢了,「我」提醒後臺人員清運;當用戶投遞可回收垃圾時,「我」利用抽樣分析判斷用戶分類是否正確,及時保留電子痕跡;當用戶投遞錯誤時,「我」用算法分析以往投遞行為,判斷用戶是偶然犯錯還是經常犯錯,再來決定是否扣除用戶的個人信用分,以及用戶是否需要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培訓。垃圾投放後,後臺自動生成投遞記錄,學生分類正確或錯誤,都會收到相應的語音推送和簡訊提示。

當垃圾回收箱滿了,後臺就會收到滿溢報警,派相應專車進行清運。針對可回收垃圾,「葉子再生」團隊還在南昌大學校內設立了中轉站,可以實現快速分揀,直接送達造紙廠等各類回收廠。

綁定學籍 科學獎懲

為了打破部分學生對垃圾分類很麻煩的刻板印象,志願者在學生宿舍張貼垃圾分類指南,「葉子再生」公眾號、App,甚至垃圾桶(宣傳欄)上也都有相關簡介,團隊成員還挨個宿舍入戶宣傳,向每位同學講解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參與垃圾分類。他們還拍攝了垃圾分類教學視頻在學校的各個平臺上推送,大量詼諧有趣的視頻在校園裡廣為傳播,打消了大家對垃圾分類的牴觸情緒。團隊還給每個宿舍免費贈送垃圾袋,並且通過1積分換購等形式,讓同學們真切地兌換到禮品,形成正向反饋。

南昌大學對這個「葉子再生」項目全面開綠燈支持,學校將環境信用體系接入學校管理系統,把個人環境信用分納入學生考評,依靠後臺各類投遞數據,「葉子再生」團隊和南昌大學後勤服務集團的工作人員共同研究討論形成了《學生宿舍垃圾分類獎懲規定》初步方案。

南昌大學要求學生統一下載「葉子再生」App,進行實名註冊認證後,環境信用體系就和學生學籍信息進行了綁定,系統可以精準識別「誰投遞」,垃圾分類正確與否,直接和學生的獎助學金等掛鈎,個人環境信用分降低到一定數值,除了降低本年度獎助學金等次,學生還會被要求參加垃圾分類培訓班並進行考試。而多次進行垃圾分類且分類正確的學生,獎懲規定中也有相應的獎勵、加分。

如何保證系統能公正裁判?佔勇告訴記者,一是通過提高抽樣檢測率,回收點的分類反饋越來越精確,可以回答「分類是否正確」;二是通過算法搭建行為評估體系,可以爭取公正的獎懲行為;三是所有投遞行為可溯源,用戶可以申請「重新裁判」。

尚一表示,「企業沒有執法權,學校的這套考核辦法對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科學獎懲的目的就是讓用戶在系統的引導、學分的壓力下,校正自己的投遞行為」。

2020年8月,南昌大學將垃圾分類與減量工作寫入入學須知,隨錄取通知書一同送達新生手中。一些大一新生入校前就準備了進行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和垃圾袋。

中轉站的回收箱清運員李嘉良觀察到,隨著智能垃圾回收設備的運營,每天到中轉站的可回收垃圾越來越多了。智能垃圾回收設備投入使用4個月就回收了近150噸可回收垃圾,相當於30頭成年大象。

(江麗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智能垃圾桶進小區:刷卡扔垃圾,垃圾分類還能換禮品
    新安裝的垃圾桶引起居民們的好奇,原來,新垃圾桶很智能,不但有刷卡裝置、智能蓋子、稱重系統和封閉措施,甚至還可以用垃圾分類獲得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智能垃圾桶到底有多智能?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現場一探究竟。
  • 人工智慧助力垃圾分類,說的不是智能垃圾箱,而是垃圾智能分類系統
    一、智能垃圾箱,想說愛你不容易以當今科技之發達,進步之迅猛,這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只不過在探索人工智慧助力垃圾分類的過程中,不少地方依然選擇了並不明智的方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很多地方應用AI助力垃圾分類,選擇的是「智能垃圾箱」這個解決方案。
  • 垃圾分類智力測試,20種日常垃圾如何正確丟放,你能扔對嗎?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重視,垃圾分類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活常識,然而隨著幹垃圾、溼垃圾的區分出現,許多人被垃圾分類搞昏了頭,出去扔個垃圾都得先上網查一查究竟是溼垃圾還是幹垃圾?否則一旦扔錯,可是會面臨罰款的哦!雖然對於垃圾分類,人們做足了準備,但是仍然表示力不從心。比如一杯喝了一半的奶茶該如何處理?
  • 垃圾智能分類系統:這些才是AI助力垃圾分類的解決方案
    中發智造說:智能垃圾箱並不是AI助力垃圾分類的最佳解決方案,存在高成本、低效率、低容錯、虎頭蛇尾等諸多問題。作為智能製造研究機構與生態服務平臺,中發智造再次強調,AI助力垃圾分類,不是在垃圾箱上安人工智慧,而是應用智能製造理念,升級垃圾處理系統。
  • 你是什麼「垃圾」?
    最近生活在上海的人,每天都在經歷樓下阿姨的靈魂拷問:你是什麼垃圾?在尖叫君看來,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中國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而垃圾分類可使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減少三分之二。為了避免日後的垃圾圍城,循環利用資源,垃圾分類就很有必要了。
  • 小學生發明的「花式扔垃圾姿勢」,都長什麼樣?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沒有直接給出最終解決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創意框架」,來讓師生們發揮他們的機智才能,通過試玩和集體表態等共創方式來探索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嫌一步步跳到垃圾桶前過於平庸和無趣,不少同學嘗試站在最遠的3號格子裡,以投三分球的姿勢躍起,遠距離「投垃圾」。 與大家慣常的扔垃圾方式略有不同,地上的格子變成了所有人統一的「起跳點」,所以走廊上也逐漸出現了帶有」競爭感」的花樣扔垃圾姿勢——看誰跳得高也依然扔得準!
  • 垃圾分類也需「科技範兒」(微觀)
    北京市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治理的「必答題」。如何幫助居民更方便地正確分類投放?一些社區沒有採用傳統的垃圾分類箱,而是上線智能垃圾分類機,居民安裝相應的APP後,站在機箱前快速識別面部信息登錄,垃圾袋二維碼對準掃碼口即可打開對應機箱,投放後垃圾積分將精準計入用戶帳戶。科技助力,讓疑問變少了,也讓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增強了。  垃圾分類是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環節,事關人居環境改善。
  • 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如何區分 生活乾濕垃圾分類圖片標識
    新華社上海6月28日電 題:垃圾分類迎來「史上最嚴」,這些焦點你應當知道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杜康 楊有宗 周穎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7月1日起施行,社會公眾稱為迎來垃圾分類「史上最嚴」。在很多人看來,垃圾分類如何分?如果自己的分類不妥,很可能會被罰款。要求「定時定點」投放,如果錯過時間,又該怎麼辦?
  • 「這是什麼垃圾?」螢石雲視頻APP上線垃圾智能分類功能
    「這是什麼垃圾?」螢石雲視頻APP上線垃圾智能分類功能 「你是什麼垃圾?」自從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後,上海人民每天都要面對這個「直擊靈魂的拷問」。
  • 全國人民都在笑話上海垃圾分類,有誰注意到阿姨說的「廚餘垃圾」
    全國人民都在笑話上海垃圾分類,有誰注意到阿姨說的「廚餘垃圾」央視新聞聯播段子手朱廣權最近再出金句:是幹是溼,讓豬試吃,一吃便知,豬可以吃的是廚餘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連豬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而可回收垃圾是賣了變成錢買豬。豬肯定想說,我們為人類付出了太多。
  • 智能分類垃圾桶機器人展會受追捧,專治「這到底是什麼垃圾」
    智能分類垃圾桶機器人展會受追捧,專治「這到底是什麼垃圾」 2020-11-22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工智慧助力垃圾分類,說的並不是智能垃圾箱
    以當今科技之發達,進步之迅猛,這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只不過在探索人工智慧助力垃圾分類的過程中,不少地方依然選擇了並不明智的方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很多地方在應用AI助力垃圾分類時,選擇的是「智能垃圾箱」這個解決方案。當然,這裡所說的智能垃圾箱,並不是在垃圾箱旁邊配個顯示屏,播放來及分類宣傳片這種「偽智能」形態。
  • 都9102年了,別說你沒讀過「垃圾分類」英文指南!
    據統計,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440千克,並以每年8%-10%的速度與增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市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目前,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燒和堆肥。垃圾分類最好按照垃圾的不同處理要求進行分類,這樣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減少三分之二,有利於改善垃圾品質,使得焚燒(或填埋)得以更好的無害化處理。那麼「你是什麼垃圾?」
  • 你算什麼rubbish?哎,不是罵人,強行垃圾分類科普來了!
    「英語讓蘇城更有溫度」worldEnglish據說現在的上海,晚上七點一到小區的阿姨媽媽們都不去跳廣場舞了全部守在垃圾桶邊上看到來扔垃圾的,上來就一頓靈魂拷問:「來,垃圾,過來!」「來來來,垃圾,到這裡來!」「你是什麼垃圾?」今天Doris跟大家聊聊關於「垃圾分類」的這點事,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生活垃圾被分為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類,個人如果扔錯,最高將被罰款200元。從這一天起,上海人民也過上了「扔垃圾是人生大事」的生活。
  • 往管道井扔垃圾是什麼操作?垃圾分類助推老式高層啃下「封井」難題
    7月11日,記者走訪小區看到,總共313個樓層垃圾管道口已全部封閉,6個底層垃圾管道井改造成了垃圾廂房,小區同步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小區居民李春生指著陽臺牆壁,牆上有用水泥封塗的痕跡:「以前,牆壁上開了個閘門,我們就是在這兒把垃圾順著管道井扔下去,已經是近30年的老習慣了。」
  • 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微課堂(第一課):什麼是廚餘垃圾?詳細清單送給你!
    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微課堂(第一課):什麼是廚餘垃圾?詳細清單送給你!生活垃圾分類事關綠色可持續發展與美麗鄭州建設,為推動分類辦法入腦入心,市婦聯特推出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微課堂欄目。今天,就請大家和聯聯共同學習一下如何進行廚餘垃圾分類吧!根據《辦法》,鄭州市生活垃圾採取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四分類法。
  • 垃圾分類小知識你了解多少?分享垃圾分類思維導圖模板及繪製技巧
    垃圾分類,是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總稱。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歷爭物盡其用;以前基本每個小區樓下都會放一個垃圾桶,無論是幹的還是溼的垃圾都扔在裡面,如今,將垃圾分成了四大類,100多種垃圾,幹的並不一定是幹垃圾,溼的並不一定是溼垃圾,你以為的可回收垃圾也並不一定就是可回收的,簡直讓人頭暈;如何才能分清楚呢?下面是分享的垃圾分類思維導圖模板一起來看看吧!
  • 《家庭版垃圾分類攻略》:一張表分清各種「易扔錯垃圾」
    5月1日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再次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早在2003年,我國 668 座城市中已有三分之二被垃圾帶包圍。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再利用,成為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垃圾分類之戰」迫在眉睫。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解讀「垃圾分類」背後的重要意義和方法,呼籲每個人用實際行動幫垃圾「減量」。
  • 垃圾分類和MECE法則有什麼關係?
    連垃圾都要走私!2018年年初,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的舉措讓一些垃圾出口國很不適應。這裡的洋垃圾,不是指專門勾搭Easy girl的White Trash,而是其字面意思——廢舊的金屬、塑料等垃圾。禁止進口洋垃圾,是我國不想再犧牲自己的綠水青山來幫別人解決麻煩,最後還要被別人拿著道德大棒指責說我們破壞了環境。
  • 揮一揮手讓智能生活從扔垃圾開始 簡評小向智能感應垃圾桶
    智能家居產品目前真是火到一塌糊塗,從大的如智能冰箱、智能灶煙套件,小到智能貓眼、智能門鎖等,今天我又入手了一款號稱只要揮一揮手,就能隔空感覺的垃圾桶。第一次聽到這個新鮮的產品,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想快點體驗一下,看一看這款小向智能感應垃圾桶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