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2020-11-18 安徽農業科學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

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鳥綱是四足類動物中分化程度最高、物種最為豐富的一類脊椎動物,目前已知約10500種鳥類物種,廣泛分布於地球各種生境,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及維持機制的重要物種類群。」論文第一作者馮少鴻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萬種鳥基因組計劃旨在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的生命之樹,解析鳥類輻射性演化的分子動力,解碼動物遺傳變異和性狀差異之間的聯繫,揭示分子演化和生物地理學及物種多樣性格局之間的關係,評估環境氣候及人類活動對物種演化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且揭示整個鳥綱物種的種群變化歷史。目前,有超過200位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參與到這項宏大的計劃中。

計劃第一階段在「目」級別,由深圳國家基因庫聯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杜克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組成國際鳥類基因組聯盟共同完成,首批成果共有28篇文章。2014年12月12日,《科學》期刊以專刊形式發表了8篇成果;此後,《現代生物學》《自然·通訊》《基因組生物學》等著名國際期刊也相繼發表了多項進展。

目前,基於第二階段「科」級別的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及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學等,圍繞系統發育關係的推斷和鳥類物種多樣化格局背後的遺傳機制等多個核心科學問題開展一系列科研攻關。

此次《自然》發表的研究工作,是該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馮少鴻說。

▐ 特異基因可能與物種特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有關

科研團隊從現存鳥類的科階元中,選取一個代表性鳥類物種,共計獲得363隻鳥類的全基因組數據,覆蓋92%的科階元,其中267個物種的基因組數據為首次發布。

由於項目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眾多鳥類已成為珍稀、瀕危物種,測序所需的樣品是個大問題。

「項目所需樣品主要來源於全球多個博物館保存的鳥類組織樣品。其中美國史密森博物館、丹麥自然博物館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博物館貢獻了大部分樣品。」馮少鴻介紹,正因為有豐富的樣品,才使得研究團隊能夠對一些稀有和瀕危鳥類物種展開基因組測序,這也為物種保育提供重要的基因組資源。

傳統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須依賴某個基因組作為參考序列建立全基因組比對。如何高效開展跨物種基因組的比較,成為制約整個學科的關鍵。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團隊創立了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方法,新方法所提供的基因組比對信息包含了所有物種的基因組序列信息,避免了由於與參考序列的差異而引起的序列丟失。

「新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跨物種的比對效率,減少了由於與參考物種遺傳距離差異引起的比對偏好和序列丟失。」馮少鴻說,比如,363隻鳥類基因組構建的全基因組比對序列總長為981兆鹼基對,比此前以雞和斑胸草雀為參考基因組構建的48隻鳥類全基因組比對序列在長度上提升了149%。這一全新的數據集,為全面解析鳥類遺傳多樣性特徵的演化歷程,以及分子遺傳機制提供了全新的切入點。

不止於此,研究團隊藉助這一算法的優勢,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同源基因集合,開發了一套鑑定任意演化分支特異獲得和丟失序列的方法,從而完整描繪出鳥類物種譜系基因組動態演化圖譜。研究發現這些動態變化的基因組區域,往往存在一些分支特異基因或調控元件,可能與物種特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有關。

此外,研究發現基於高覆蓋度的物種取樣的基因組比較分析,顯著提高了對基因組序列保守性的檢驗效力,實現了在單鹼基分辨度下的自然選擇壓力分析。相比於53個物種的比較分析,363個物種計算得到的單鹼基保守位點從2.1%上升到13.2%。

「以鳥類現有數據來看,我們可以在低於中性演化水平50%左右的演化速率下即可檢測出受到自然選擇的區域。」萬種鳥基因組計劃項目發起人之一、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哥本哈根大學終身教授張國捷強調說,這些區域對揭示物種類群的分化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採編:姜姜 ♔排版:小同

相關焦點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 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 現生哺乳動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成功構建
    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北京1月7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7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已發表於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該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圖由周暘等繪)「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然而,這一快速演化過程在此前一直是個謎,現代鳥類的演化關係困擾了生物學家數個世紀之久。另外,在物種大滅絕之後獲得新生的鳥類如何演化出1萬多個物種,其背後的生物多樣性分子基礎也知之甚少。
  • Nature|科學家首次重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得益於本研究產生的兩個高質量的單孔目基因組,研究團隊首次構建出2n=60條哺乳動物的祖先染色體,為人們研究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中基因組的變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單孔目重要和有趣的基因如前文所述,單孔目是一類卵生哺乳動物,那麼這一特徵是如何體現在它們基因組中的呢?研究團隊發現單孔目,雖然較爬行類和鳥類來說丟掉了一些基因,但仍保留著部分參與到卵形成的基因,如編碼參與到卵黃營養物質運輸過程分子的vitellogenin 卵黃蛋白原基因;而這些基因在人、考拉等哺乳動物中已經完全丟失。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一快速演化過程在此前一直是個謎,現代鳥類的演化關係困擾了生物學家數個世紀之久。另外,在物種大滅絕之後獲得新生的鳥類如何演化出1萬多個物種,其背後的生物多樣性分子基礎也知之甚少。 這些新發布的成果在許多鳥類演化相關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中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兩篇綜合性文章稱,研究人員基於全基因組數據構建了有史以來最高可信度的鳥類分子演化樹,前所未有地解決了關於早期鳥類演化關係的歷史爭論;描述了鳥類基因組演化的歷程,從基因組角度闡述了鳥類宏觀演化的重要特徵。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 華大等機構發表有關鳥類基因組數據研究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隨著牡蠣養殖產量的迅速增加,解決「如何高效利用牡蠣資源進行高值化開發利用,為人類提供理想的海洋食品及海洋藥物」、「如何以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為手段進一步加強海洋生物技術的應用」、「如何開發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藥物和細胞工程藥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等問題,對推動我國海洋產業的迅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 200多位科學家參與,日夜研究上萬種基因,只為找到鳥類「親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經過10多年來的科學研究,通過研究了上萬種鳥類基因組圖譜後,鳥類的演化史和現生鳥類中的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想要製作萬種鳥基因組圖譜並不容易,因為地球上的鳥類實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鳥類都已經瀕危,或者是很難被發現、捕獲來獲取基因。
  • 困擾科學界上百年的鳥類問題,如今終於被揭開,鳥類的祖先找到了
    為了找到鳥類的真實起源,搞清楚鳥類的演化史、現生鳥類中的「親屬」關係等問題,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200多名科學家聯合進行了一項萬鳥基因圖譜的研究工作,耗時10年的時間,前段時間,終於有了一定的進展,有望於未來揭曉鳥類的所有謎團。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獲新進展:已完成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
    中新社昆明1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獲新進展:已完成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解碼」
    中新社昆明1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這是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的消息。
  • ...基因組數據研究登《Nature》封面!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該成果為研究人員全面探究穀子的遺傳機制提供了基於基因組水平的新的研究思路,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5月14該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生物技術》 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