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數量大增,拖翻漁船,逼停核電站,是要佔領海洋嗎?

2020-08-16 怪羅科普


5億年以來,水母一直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沒有大腦,沒有眼睛,沒有脊骨,甚至沒有血液,但它們有驚人的繁殖能力,能讓人體驗到印象深刻的刺痛。

如此低等但強大的生物,甚至讓科學家認為,這樣的生物正在準備接管地球。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由於異常的強風和持續的炎熱天氣,大量的藍瓶僧帽水母被推到岸上,蜇傷​了數千人,一些熱門的遊泳場所被迫關閉。一周裡,大約有13000起蜇傷事件記錄在案。

在佛羅裡達州的沃盧西亞縣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由於水母大量繁殖,僅在一周內就有超過1000人被蟄傷。

小而致命,有的大的驚人

通常,水母的大小從1釐米到40釐米不等,在很多人印象中,水母是黏糊糊、透明、體型不大的生物,然而在水母所有成員中,也存在「浩克」級別的龐然大物。

野村水母和獅鬃水母可以說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母。

野村水母直徑一般都超過1米,有的個體甚至能達到3米,體重可達200斤,主要生活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水域。

獅鬃水母的過人之處,不僅僅是體型大,身後還有一條長達30多米的觸手,這個長度和一頭藍鯨的長度相當,非常壯觀。

在大多數情況下,水母的刺痛是讓人難以承受的,這種疼痛來自於生物觸鬚中數以百萬計的微型倒鉤釋放的毒液。

大多數的蟄傷只會對受害者產生局部的影響,刺到的地方會發紅、腫脹和不適。

然而,有些也會引起系統的、全身的反應。這些症狀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出現,包括頭痛、噁心和嗜睡等症狀。

在極少數情況下,這種刺痛也可能是致命的。

箱形水母就是這樣,它的毒液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幾分鐘內就會導致死亡,一隻小小的水母能讓60個成年致死。

毀滅的力量

數量激增的水母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遠比不能愉快在海邊玩耍要大得多,事實上,它們破壞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沿海地區。

1999年,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呂松島曾因水母而停電;

2006年,核動力航空母艦「裡根號」因數千隻水母而癱瘓;

2009年,日本一艘漁船意外捕獲大量野村水母,由於數量實在太大,直接將漁船拖翻;

2011年,由於水母入侵堵塞冷卻系統的過濾器,蘇格蘭託內斯核電站被迫暫停兩座反應堆的運行;

兩年後,水母再次襲擊,這次是在瑞典,同樣導致核電站關閉。

也許有的事件存在偶然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水母破壞人類活動的規模和頻率都在增加。

從納米比亞的海底鑽石開採到愛爾蘭的鮭魚養殖,以及對裏海白鱘的魚子醬養殖,水母的數量和破壞性都在日益增加。

是什麼讓水母數量變得如此龐大?原因有很多,繁殖能力強,全球變暖,汙染,缺少天敵等等,其中大部分因素與人類活動有關。

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海洋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命運。

由於氣溫上升和汙染,海洋中的含氧量下降了2%左右,而且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一直在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很大一部分會被海洋吸收,導致海水的PH值偏於酸性。

在這樣氧氣含量較低,偏酸性的環境中,其他生物不能適應,簡直可以用受苦受難來形容,但是水母完全能適應這樣的環境。

過度捕撈

捕魚業已經幫助水母解決了一部分天敵,比如金槍魚和旗魚,還有愛吃水母的烏龜,也幫忙解決了一些和它們爭奪食物的生物,這導致水母的食物富餘,捕食者不斷減少,再加上超強繁殖力,水母就有了無限增長的可能。


最後

世界上大約有幾百種不同的水母,並不是所有的水母都能蜇人,還有一些被認為是可以食用的。

因此,吃或許是我們目前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

很多人對於水母料理有點陌生,其實我們常吃的海蜇頭,就是水母的觸鬚,在日本,會將水母乾燥磨成粉,作為食品添加劑添加到其他食物中。

但是像這樣的食物,其他國家並不能接受,如何將數量過多的水母,用一種有潛力且有創意的方法,進入我們的餐桌,或許是急需解決的。

相關焦點

  • 水母數量大增,拖翻漁船,逼停核電站,是要佔領海洋嗎?
    箱形水母就是這樣,它的毒液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幾分鐘內就會導致死亡,一隻小小的水母能讓60個成年致死。毀滅的力量數量激增的水母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遠比不能愉快在海邊玩耍要大得多,事實上,它們破壞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沿海地區。
  • 拖翻漁船、堵死核電站,這種巨型水母到底有多逆天?
    通常,一隻越前水母可以排出十萬個受精卵,它們最後演變成幾十億個水螅體。當水螅體進一步長大,一摞疊狀的小水母,就會一個個分裂出來,最終的數量會達到數百億。所以在被漁民切碎之後,反而會促進越前水母的大爆發。與此同時,越前水母還並非沒有天敵。100kg的越前水母為了維持這個體型,每天要處理4260立方米的海水進食其中的浮遊植物才可以維持。
  • 拖翻漁船、堵死核電站,水母正在「圍剿」人類……
    但好好的漁船怎麼說翻就翻了呢?原來,是漁網網到了幾十隻不該網的越前水母。漁民根本不想撈水母這種賣不了幾個錢的「垃圾海產」,是它們自己送上門來的。 而數量龐大、體型驚人的水母,除了能拖垮漁船以外,它們有毒的觸鬚還會將網內的魚毒死。
  • 掀翻日本漁船,堵死日本核電站,這種巨型水母「戰力」有多強?
    其實不然,水母可以說是海洋當中的一霸,戰鬥力還是比較厲害的,小魚小蝦都是它們的獵物!水母捕捉獵物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在它們的觸手上面有很多毒刺細胞,受到刺激之後就會向獵物發起攻擊,這更像是一種生理反應,完全不經過大腦,因為水母是沒有大腦的!
  • 水母真的會報復人類嗎?科學家:會直接攻擊核電站
    水母真的會報復人類嗎?科學家:會直接攻擊核電站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的生物經過了38億年的演化,漸漸地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雖然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但是保留下來的種子卻依舊能夠大放異彩,如今的地球上面,存在這上百種生物,其中還包括了擁有智慧的人類。
  • 水母都是如何入侵人類的?
    不過你知道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母,其實正在慢慢入侵我們人類,什麼毒翻遊客,拖翻漁船、堵死核電站之類的事兒,它們都做得出!近日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州深海,一隊科研小組偶遇罕見的「煙花水母」。它有亮紫色的觸角,淡藍色的傘狀外表,橘色的散射光遍布身體,遠遠看去就像是深海中的煙花,非常漂亮。
  • 直徑2米巨形水母泛濫日本海域[組圖]
    除了越前水母之外,還有一種體積較小的海月水母也在日本造成了災害。它們可以堵塞核電站的過濾裝置,致使核電站被迫關閉。由於水母屬於有毒動物,因此日本當地漁民出於安全考慮,有時被迫取消在旺季捕魚。  2 地中海也告急  地中海也被另一種水母所困擾。這種水母叫僧帽水母。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
    拖網攪動堆積物招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傷水質。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毀壞它們的棲息地。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
  • 20米巨鯨擱淺山東日照海灘 被漁船拖回深水(圖)
    二十米巨鯨擱淺日照海灘  兩艘漁船把它拖進深水區  19日上午,一頭近二十米長的鯨魚在日照約1.5米水深的海灘擱淺。當地漁民在漁政部門的指導下動用了兩艘漁船,將擱淺鯨魚拖到了約4米深的深水區。
  • 美國發現日本失蹤漁船,拖回港口後,船上的景象讓人不寒而慄
    前幾天,印度一艘搭載上百人的漁船失蹤,疑似漂洋過海偷渡紐西蘭,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從古至今,漁船失蹤總是被大眾關注,海嘯、海盜等未知因素,讓人們對海洋充滿畏懼。因為人類至今都無法徵服的廣袤海洋,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海上遭遇什麼,就如同93年前,沒有人知道良榮丸號上發生了什麼。
  • 煙臺:定置網刺網漁船可出海捕撈 9月1日前仍嚴打拖船偷捕
    水母網8月20日訊(YMG記者 姜曉 通訊員 可明 立平 王亮 王國強 攝影報導)昨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漁政部門了解到,根據《農業部調整刺網休漁時間的通告》以及我省伏季休漁的相關規定,從8  至10月底,定置網、刺網可持證回捕增殖對蝦  今年伏休有關規定具體為:北緯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除釣魚作業外的其它海洋捕撈漁船伏季休漁時間為6月1日12時至9月1日12時,漁業輔助船與捕撈漁船同步休漁。
  • 新冠疫情導致菲律賓海灘關閉,成千上萬的粉紅色的水母佔領海灘
    菲律賓一處海灘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關閉,而空無一人的海灘也被成千上萬的粉紅色水母所佔領。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3日報導,菲律賓巴拉望島的海灘每年都要吸引無數的遊客前來遊玩,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當地海灘變得杳無人煙
  • 水母對海洋食物鏈有重要意義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但這一局面正在改變。
  • 【海洋科普】顏值超高的海底殺手——獅鬃水母
    【海洋科普】顏值超高的海底殺手——獅鬃水母 2020-07-10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國海岸水母數量猛增 或與溫暖天氣和海洋汙染有關
    據英國媒體7月30日報導,研究人員稱最近持續的溫暖天氣使得在英國海岸周圍的水母數量迅速增長。英國海洋保護協會稱,目前包括獅鬃水母在內的幾個種類的數目在報告中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情況。過去10年以來,英國海洋保護協會一直在從事相關水母調查和研究工作。不過,對於水母數量增長的原因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 中國要阿根廷徹查擊沉漁船事件 「非法捕撈」成為焦點
    公報稱,海警威懾性開槍數次,但未能阻止漁船行進。涉事漁船曾多次嘗試碰撞海警部門的緝私船,於是(海警)下令向漁船不同部位開火。漁船開始下沉後,船長停船,船員棄船逃生。阿海警船救出船長和3名船員,其他28名船員被附近中國漁船救起。「魯煙遠漁010號」屬山東煙臺海洋漁業公司,該公司網站所公布電話自昨天上午起無法接通。
  • 全球水母大爆發頻現 成世界性難題(圖)
    美麗的水母突然讓人驚恐今年6月,蘇格蘭通尼斯核電廠附近的海域,突然出現了大量水母,這些水母堵塞海水過濾池,液體無法進入製冷系統,兩座核反應堆只好緊急關閉。經當地漁民出動3艘拖撈船對水母連續打撈,兩天後,危機才算過去。今年7月,美國的一個海灘上,也在一夜之間,鋪滿了一塊塊白色的半透明狀的水母。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新聞—科學網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 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
  • 水母能幫助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嗎?| 六分鐘英語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水母和其分泌的黏液來吸附微塑料顆粒嗎? Jellyfish produce a thick, sticky liquid called mucus.水母會產生一種叫做黏液的粘稠液體。 As rising sea temperatures and overfishing of their natural predators have boosted jellyfish numbers,海水升溫和對水母天敵的過度捕撈使水母數量激增, this novel way of using their mu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