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自然界中,更是有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從遠古開始演化至今,雖然生物界多次大洗牌,但是仍然生生不息。
雖然有很多動物在地球上分布非常廣泛,但是也有很多動物只在某一個特殊的地方存在。比方說澳大利亞,由於四面環海,一直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演化環境,所以在澳大利亞上,也有著很多獨立進化的動物。
這些動物僅在澳大利亞存在,比方說袋鼠、考拉、鴨嘴獸等等,同時,還有我們今天文章中的「奇葩」主角——袋熊。
雖然它們的名字叫「袋熊」,但事實上,它們卻和我們印象中的熊科動物完全不沾邊,袋熊從習性上來看,它們更接近嚙齒類動物,不過外形卻是非常粗壯的,就好像是「迷你版」的小熊一樣,看起來非常可愛有趣。
在澳大利亞,曾經隨處可見袋熊的身影,不過如今它們卻已經瀕危了,現在想要看到袋熊一般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上,才有機會見到。
袋熊是食草動物,同時,它們的身上也長有育兒袋,當它們受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快速鑽到地下洞穴之中。說起來,袋熊身上最有趣的一點是,它們的糞便形狀,竟然是立方體的形狀,這讓研究者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和我們熟悉的有袋類動物不同,袋熊的育兒袋並不是長在自己的肚皮上,而且長在自己的身後,這就導致小袋熊將自己的頭伸出來的時候,首先看到的並不是自己媽媽的頭部,而是自己媽媽的屁股。
袋熊的糞便,是非常規則的立方體結構,看起來就好像是專門弄成這個形狀的。在沒有搞清楚原因之前,人類對於袋熊是有偏見的,認為袋熊之所以拉出來的糞便是立方體,是因為袋熊有著特殊的癖好:比方說它們會玩弄自己的糞便。
也就是說,人們曾經認為,袋熊之所以拉出的糞便是立方體,都是因為袋熊自己故意將它們這個形狀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經過研究和觀察,最終,研究者找到了答案。原來,袋熊之所以拉出的糞便是立方體,並不是因為它們自己故意捏成立方體形狀的,而是因為它們特殊的消化系統,也就是說,袋熊天生「拉粑粑」就是立方體。
為何會這樣呢?研究者表示,這其實與袋熊消化系統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非常緩慢有關。當袋熊進食後,它大概需要2周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將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徹底消化乾淨,這個過程中,食物殘渣就會大量吸收水分,然後通過腸道壓縮和不斷擠壓,變成立方體的形狀排出體外。
此外,研究者也表示,雖然袋熊消化非常慢,但是它們卻非常愛排便,大約每天都可以排便10次以上,這就導致每天都會有很多立方體的糞便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