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人類伴侶,尋找地外行星,目前已經成為太空的主調曲。最近天文學家們,整理觀測數據,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新發現:距離地球約186光年之外的一顆類地行星,體積大小與地球相仿,但圍繞它所在的恆星轉一圈,卻僅僅需要3.14天而已,與圓周率巧妙地碰撞在一起。
所以,它也被天文愛好者們戲稱為π 地球,實際上,這次並不是它第一次被觀測到。早在2017年的時候,人們就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RIP)看到它的身影,那時候它被命名為K2-315b。但隨著它這種有趣的現象被大家所知時,它就獲得了這個大名鼎鼎的綽號:「 π 地球」!
特別是今年開始,一個專門鎖定它身影的一個研究小組,分別在2月、3月和5月,調用SPECULOOS 望遠鏡對它進行詳盡的觀測。不僅從3個傾角,並同時調用凱克天文臺的 HIRES 儀器,獲得了 π 地球所在恆星的詳細光譜數據。
最終確定了, π 地球與科學之前預估的3.14天完全一致。並且,通過π 地球運行到恆星與觀測望遠鏡中間時,這種凌日現象。通過恆星光譜數值的變化,從而去計算判斷和推論行星的具體情況。看到了更具體的數據:比如, π 地球約是地球大小的95% ,它極有可能如同地球、金星、水星和火星那樣,都是一顆巖石行星。
但即便是這樣,如此高仿的地球,初步判定的依舊不適合人類居住。為何如此,不僅僅是它一年僅有3.14天這個問題。讓它的公轉速度幾乎是地球的兩倍以上,更糟心的事情就是,它距離自己的恆星實在是太近了。讓它地表溫度炙熱無比,哪怕這顆恆星僅有太陽的20%,但依然讓π 地球的白天溫度平均高達177攝氏度。
當然,也有一些人會反駁,生命難道就不可以生活在地底下麼?或許可以,但至少我們現在無從觀測,並且這個概率略微有點低。
而通過這次專題研究,天文物理學家們,慢慢也摸索到一種觀測系外行星的辦法。切莫小看夜空中那些星光閃爍的恆星,時而變亮時而變暗,或許它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告知人們,系外行星凌日的現象正在發生,閃爍過程隱藏著無數系外行星的真實數據。而在凌日現象發生短暫變化的過程,天文學家甚至,還能從光譜中判斷該行星是否有大氣。甚至依據不同元素吸收或發射的特定波長、光線的輕微變化,來初步判定它的含量與主要物質。
而這次的研究小組,更期待即將在今年馬上投入使用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更加高性能、具備更高精度的「天文武器」!或許僅需要40個凌日,就能獲得足夠的數據,讓科學家們對系外行星各種特性有比較詳盡的判定。
在此之前, SPECULOOS還是主要的工具,研究團隊繼續用它,為我們尋找更多太空的新發現與更有趣的行星鄰居。當趕上 JWST時,那就會鳥槍換大炮,哪怕是像火星這麼小的行星,我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