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人都拒絕996,能否改變職場內卷生態?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站內的數據顯示,在一則:「準點下班VS加班誰才是好員工」的問答中,8.1萬+的投票者選擇「準點」下班,佔89%;只有9968名投票者認為「加班才是好員工」。脈脈發布的「向內而生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2021」中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57.5%的職場人 「比之前幾年焦慮得多」;而焦慮源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其次是 「積蓄」;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焦慮源中位居第三。
9成職場人支持「準點下班」
在脈脈上有一個職場問答,「準點下班VS加班,究竟誰才是好員工?」截至記者發稿時,有8.1萬人選擇「準點下班」;9968人選擇「加班的員工才是好員工」。兩個觀點的支持者觀點,針鋒相對。
從管理角度,「反加班」陣營的觀點是,「效率和結果才是工作的要義。 」「以量化業績考核標準來衡量員工的價值才是管理者應該做的事,而不是眼光狹窄到盯著哪個員工加班。數據和淘汰機制以及獎勵機制會促使員工去加班,但員工的幸福和健康也應該是管理者關注的。」「空耗時間摸魚滑水拖延,表面上的加班,毫無意義。」
不過,「支持加班」的陣營,則更願意從精神層面來理解加班這一行為,有觀點認為: 「現在有些員工確實缺乏主人翁和奉獻精神。」 「加班不能僅看產出層面,還彰顯了員工的敬業態度和責任心。」「如果我是老闆,我必須重視主動加班的員工。」
從經濟收益角度,雙方觀點亦針鋒相對。「反加班」陣營的觀點是,「權利與義務必須對等。憑什麼要求員工自願加班呢?」「只要錢到位,加班才是合法且合理的。」
而支持「加班」的陣營則認為,「所有的眼前的『無償』,都是為了將來的『有償』」;「不要只看眼前的收益,受領導認可、未來升職加薪、學到真本事去更好的平臺……所有這些機會,都會垂青給努力的人。」更有支持加班的人認為:很多大咖都是在上班時間之餘繼續工作從而讓自己比其他人更快的精進,加班對自己的能力確實有提升,這恰是意義所在。
從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角度來看,「反加班」的人堅持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你連生活都沒有了,奮鬥有什麼意義?」「『錢還在,人沒了』這樣值得嗎?!」而「支持加班」的人也同樣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在本該奮鬥的年紀為何要選擇安逸?」
工作成職場人首個焦慮源
脈脈報告顯示,盤點2020職場年度熱門詞彙,「打工人」以超過6成的巨大優勢位居第一,成為職場人繼「社畜」之後的新自居。「後浪」、「內卷」、「工具人」、「凡爾賽」分列二至五位。職場人對於自身處境的描述熱詞中,充滿了戲謔與無奈。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有57.5%的職場人表示「比之前幾年焦慮得多」。
職場人為什麼焦慮? 71.5%的受訪者直指「工作」,上班是有多恐懼?其次是「積蓄」(40.2%),顯然,「家有餘糧,心裡才不慌」。
工作是怎麼「欺負」職場人的?調研顯示,不同年齡和職場經驗年限的職場人,焦慮源也不盡相同。工作1-3年的職場人,最不怕領導,領導的施壓與指責只佔焦慮源的最小份額(20%)。但是,工作年限為3-5年的職場人,立即變為最「怕」領導的那批人(60%)。工作5-10年的職場人最易「自我否認」(88.9%);對於公司OKR並不是很在意(17%)。工作10年及以上的老將,是對OKR指標最為看重的那個陣營(55.9%),說明成為了公司中堅力量。不過,他們對自我的否認也較高(58.8%)。
如果要換工作你先考慮啥
在「向內而生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2021」中,面對 「如果職業生涯不得不產生變化」,職場人最先考慮的因素是收入(44.64%);其次是個人能力的提升(24.7%);兼顧家庭位居第三(12.8%)。
2021年,職場人最大的新年願望是加薪(45.5%);隨後的願望是:升職(16.6%)、換工作(16.3%)、創業(15.0%)。
這也解釋了,為何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但網際網路仍對職場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脈脈針對2020屆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研中顯示,網際網路業(網際網路/IT/遊戲/軟體)連續多年穩居畢業生熱衷去向行業首位,36%的受訪者希望進入不斷造富、百萬年薪的網際網路行業。
脈脈職場專家表示,隨著新經濟趨勢的到來,新職業、新崗位以及新型的辦公方式,會令職場生態更加多元;人才在地域和行業間流動,不僅會激發經濟活力,也會令職場規則更加透明和趨善。對於企業來說,追求創新和高效;給予加班的「打工人」更完善的制度性保障和經濟收益;重視職場人的價值感和獲得感,是吸引優秀人才的必要之舉,也是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