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區域以紫色土和水稻土為主。其餘皆為零星分布。龍門山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相應的土壤類型也從基帶黃壤(海拔高度低於1600米)開始,在1600—2400米左右,分布著黃棕壤;2200—3000米分布著暗棕壤;2800—3500米為棕色針葉林土;3500—4200(4500)米,多分布高山、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土。
1、紫色土,土層較為淺薄,一般50cm以下。鹼性紫色土主要分布龍泉山脈及以東地區,金堂簡陽及龍泉山。蒲江邛崍大邑縣靠龍門山、長丘山、牧馬山區域主要為酸性紫色土。紫色土發育淺,土質肥沃,結構良好。土壤微生物活力強,易耕作,宜種度廣,主要出產小麥、玉米、紅苕、豌豆、胡豆、高粱、綠豆、黃豆、花生、油菜、甘蔗、柑桔類、梨類、麻類、菸草、生薑和各種蔬菜等多種農副產品,是「天府之國」的農業根基。
2、水稻土,是因長期周期性種稻,經人為淹灌而形成的一種土壤。成都市耕地的70%為水稻土。
3、黃壤多見於原生植被保存較少,次生櫟類灌叢和稀疏馬尾松、杉木混交林較多的山地,有機質含量隨自然植被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蒲江、邛崍、大邑縣及天府新區具有分布,該區域類巨桉長勢較好的地多數為黃壤。
4、石灰土,主要分布在龍門山腰。
5、潮土,土層深厚,成都平原河流兩岸多為潮土。
6、粗骨土,由於山丘地區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上體淺薄,加之風蝕、水蝕大多較重,細粒物質易被淋失,土體中殘留粗骨碎屑物增多,因而具顯著的粗骨性特徵。還有部分母巖,在乾濕條件下,物理風化尤為強烈,在漫長的成土年代可形成較深厚的半風化土體,細粒物質少,而砂粒含量尤高。這些粗骨土,大部分分布於邊緣山丘地區,植被多為稀疏灌叢草類,不宜開墾種植。成都周邊丘陵頂部撂荒地多為粗骨土。
來源:易土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