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現過閏十二月,2018年前出現過3次,一次是公元208年,東漢末年,曹操封為漢丞相;曹操南徵劉表;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劉琮投降曹操;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一次是公元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號稱「最會玩的主」。
另一次是公元1574年是甲戌年(狗年),明朝神宗時期。
未來會出現閏12月的年份:未來千年之後的事情(3358年,3472年,3806年,3988年,4751年,4941年,4971年),我們是沒有辦法看到的了。
古代曆法的編制方法差別很大,如果按現行曆法,歷史上不會出現閏十二月,標準不同,得出結論沒啥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了解曆法是根據什麼編制的,這樣編制有什麼好處,這才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價值所在。
地球自人類誕生以來,有兩個天體與我們關係最密切,太陽和月亮,其它的天體---神馬都是浮雲。視覺上,太陽東升西落給我們帶來晝夜變化,太陽回歸帶來四季變化,月亮盈虧帶來月相變化等,所以古人編制曆法就從月相變化開始,編制了陰曆曆法, 一個月亮的盈虧周期是29.53天(如上圖),
陰曆編制:
日=太陽日出日落
月=朔望月=29.5306 天
年=12*朔望月
陰曆曆法很有缺陷,沒有考慮到太陽的變化,因為太陽南北回歸才有了冬去春來四季的變化。曆法運轉時間不長(19年)就出現冬夏顛倒了,12月份是夏季,7月份是冬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又引入了(古羅馬曆)陽曆曆法
陽曆編制方法:
年=太陽回歸周期=365.24天
月=1/12年
日=1/12月
陽曆曆法的編制日、月沒有意義,沒有考慮到月相變化,而陰曆曆法年沒有意義,沒有照顧好太陽回歸,陽曆、陰曆各有缺陷。為了解決此問題,讓陰曆(月)協調陽曆(年)插閏月方法。改進後的陰曆就是陰陽曆,即農曆 。怎麼安排閏月年呢?
陰曆=12*29.5306=354.37天
一年差(回歸年)365.24—354.37=10.88天
大致安排19年7閏。為什麼這樣安排呢?我們算一算:
365.24*19=6939.6018天
19*12*29.53+7*29.53=6939.691天
二者相差0.089天,已經是協調最好的了。那麼閏哪個月呢?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就閏月。二十四個節氣哪個月容易不含中氣呢?這與地球公轉軌道有關, 十二月地球恰好在近日點,公轉速度快,超出了每月30度角,不可能沒有中氣,也就是說不可能閏十二月。而圍繞著夏至日遠日點附近,容易不含中氣,5月—9月多閏月發生。但是,冬至在近日點不是固定不動的,它還要西移 。如下圖
由於歲差的存在,造成春分點沿黃道每年西移約50″.2,約25800年移動一周。只有冬至點移出近日點才有可能閏十二月。但這個時間長度對人類歷史來說太漫長了,我們可以忽略不計。從這點來說,反映出我們編制曆法具有超強的穩定性,農曆曆法在我國有很強的實踐性,反映出我們古代人的智慧。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