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細胞內蛋白的結繩記事

2020-11-25 科學網

 

■楊小元 謝旗

公元1532年,來自西班牙的徵服者踏上了印加帝國的土地。他們發現,在這片尚未有文字出現的土地上,人們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記錄包括稅收、財產分配、軍隊組織等帝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這種記錄方式並非印加人所獨有,我國的遠古先民也同樣使用過這種方式,只是後來由於文字的出現,結繩記事最終消逝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正如《周易·繫辭下》裡所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有趣的是,人類先祖的智慧竟然在自然界中也是廣泛存在的。在細胞中蛋白是決定細胞特性的最終主導者。蛋白的產生,修飾和降解對生命的進程同樣重要。而蛋白質的泛素化修飾,則是結繩記事在細胞內的迷你型翻版。泛素蛋白單體是一個分子量只有9KD的小分子蛋白,由76個胺基酸構成,可以通過C末端的甘氨酸連接到各種底物蛋白的不同胺基酸,主要是賴氨酸殘基上;泛素單體也可以連接到另一單體的賴氨酸殘基上,從而形成多聚泛素鏈。多聚泛素鏈可以連接在底物蛋白上,也可以以游離形式存在於細胞內。

繩子可以有不同的顏色,泛素化修飾可以發生在目標蛋白的不同賴氨酸殘基上。比如大名鼎鼎的腫瘤抑制子p53蛋白,發生在351和357位賴氨酸位點上的泛素化修飾與p53蛋白從細胞核內輸出有關,而發生在其他賴氨酸位點上的泛素化則與蛋白穩定性和蛋白的降解有關。

繩結有不同的打法,多聚泛素鏈也有不同的連接方式。泛素單體分子上有7個賴氨酸殘基(K6、K11、K27、K29、K33、K48、K63),再加上起始的甲硫氨酸(M1),這8個位點都可以加上泛素單體形成多聚泛素鏈。泛素單體也可連接在同一泛素蛋白的不同位點上,這會形成帶有分枝的多聚泛素鏈。更進一步地增加了多聚泛素鏈的複雜性。目前的研究表明,K48和K11位的多聚泛素鏈往往介導了蛋白酶體參與的底物蛋白的降解,也有可能由蛋白酶體切割掉底物蛋白的抑制結構域從而激活蛋白的活性;而K63位的多聚泛素鏈則可能與內吞作用以及溶酶體參與的蛋白降解有關。

繩子有長有短,泛素化修飾也可以連接不同數目的泛素單體,從一個到十幾個不等。多聚泛素鏈的修飾往往與蛋白降解相關,而單泛素化修飾則可以調節蛋白與蛋白間的相互作用,蛋白的亞細胞定位等等。

結繩記事記錄的是已發生的事情,複雜多變的泛素化修飾,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被修飾蛋白下一刻在細胞內的不同命運。

打繩結需要我們靈巧的雙手,而在細胞內,這是由一系列的酶協作完成的。主要包括泛素激活酶(E1)、泛素接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以植物中的模式生物擬南芥為例,擬南芥中有兩個基因編碼E1蛋白,37個基因編碼E2蛋白,編碼E3蛋白的基因則有一千多個。不同的E2和E3蛋白的排列組合,可以打出不同的繩結。也就是說,它們可以識別不同的底物,不同的位點,形成不同連結方式的泛素鏈。千差萬別的泛素化修飾,可離不開這一雙雙靈巧的「手」啊!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歐文·羅斯(Irwin Rose)因為他們在泛素介導的蛋白降解領域內的傑出研究成果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過,正如同考古學家至今也沒有能夠完全讀懂印加人在千百年前所打的繩結,泛素化修飾系統裡也有無數科學工作者們至今沒能破解的謎題。這些謎題,有待於無數人辛勤的工作,有待於一顆顆好奇的心堅持不懈地探索。

(作者楊小元系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旗系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14-06-27 第15版 縱覽)

相關焦點

  • 數學與計算簡史01:從結繩記事到殷墟甲骨文中的10進位計數法
    公元前 約 82000 年: 結繩記事數學之源最初是從結繩記事開始的結繩記事是在文字發明之前, 相對於所處的那個年代, 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 用來計數或記錄歷史.
  • 從結繩記事到千禧年大獎難題:數學簡史知識合集
    ▌B.C. 82000 — 結繩記事數學之源最初是從結繩記事開始的結繩記事是在文字發明之前, 相對於所處的那個年代, 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 用來計數或記錄歷史>芝諾古希臘哲學家/詭辯論者,提出過著名的"飛矢不動"和"阿基利斯追不上烏龜"悖論▌B.C. 387 — 柏拉圖學院"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並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 視蛋白可幫助果蠅辨別苦味—新聞—科學網
    在人眼部的感光細胞中,存在著名為視蛋白的蛋白質,它幫助我們看見世界。如果沒有沒有它,人類也會像許多動物一樣,陷入黑暗。
  • 看清活細胞裡分子運動速度的快慢—論文—科學網
    2020年3月17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科研團隊在Nature Methods上發表了題為 「Single-molecule displacement mapping unveilsnanoscale heterogeneities in intracellulardiffusivity」 的文章,開發了活細胞內具有高解析度的擴散速率成像技術,並將它命名為SMdM技術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GCGR參與調節人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圖中左上角GCGR的三維結構以藍色飄帶圖顯示,GCGR的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紅色飄帶顯示;圖下方為與GCGR結合的兩種G蛋白,以表面圖顯示,其中,Gs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橙色、灰色和藍色顯示,Gi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紅色、灰色和藍色顯示。
  • Developmental Cell:蛋白間相互作用與細胞極化研究
    2008年2月的《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封面,展示了一個過量表達極性蛋白Par6而形成密集神經突觸的海馬神經元的擬色螢光圖像,Par6可以和RhoA蛋白作用而影響樹突棘的形成。該期雜誌同時有三篇論文報導了Par複合體和Rho家族成員在細胞極性形成過程中的交互作用。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中的一種鐵結合糖蛋白,存在於免疫細胞中,具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促進鐵吸收等功能。
  • 人類細胞內介導錯誤摺疊膜蛋白降解的「再泛素化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張在榮課題組研究發現,錯誤摺疊的膜蛋白被泛素化並從內質網膜轉運到細胞質中後,會經歷「再泛素化」過程,進而能有效地被蛋白酶體識別並降解。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揭示SNARE蛋白協助細胞間和細胞內溝通新機制
    2018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通過谷歌搜索「SNARE蛋白」,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科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Edward Chapman獲得滿屏的螺旋形分子的結構圖。當這些蛋白抓住兩個細胞的外膜時,它們纏繞在一起。他說,「如今,我們證實這種結構模型是錯誤的。需要對教科書進行調整。」
  • 發現一種新的細胞內蛋白運送途徑---ER-SURF
    2018年9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新合成的蛋白到達細胞中各自靶區室的一種新機制。旨在運送到線粒體中的蛋白並不會被直接運送到線粒體中,而是先被引導到內質網的表面上,在那裡,它們沿著內質網的表面「衝浪」。
  • 科學網—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本報訊 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張惠敏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線蟲表皮上皮細胞中持續性高表達的小分子熱休克蛋白
  • 王津團隊開發新型PROTAC,增強其細胞內積累和蛋白降解效果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種改良的PROTAC,具有更強的細胞內累積能力,而且,不僅能降解目標蛋白,還可以作為目標蛋白的抑制劑。這項研究為將來開發最佳臨床治療PROTAC奠定基礎。很多時候,癌症的治療需要通過藥物降解涉及癌症形成和擴散的細胞內蛋白質。
  • 新型蛋白降解技術可靶向細胞外蛋白
    靶向蛋白降解療法是備受業界關注的創新治療模式。這種小分子靶向降解劑可以利用細胞自身的蛋白酶體(proteosome)來降解致病蛋白。然而,這種通常被稱為PROTACs的蛋白降解技術只能靶向細胞內蛋白。而諸如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等細胞外蛋白可以通過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在多種疾病中引發異常信號傳導。
  • 研究發現紡錘體形成及定位關鍵蛋白
    》(Nature Cell Biology)、《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及《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稱,發現了一組對於細胞分裂中紡錘體的形成及定位起關鍵作用的蛋白。 紡錘體是細胞分裂時的結構,它幫助細胞劃分遺傳信息。當細胞準備分裂時,它會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微管開始移動,重組形成紡錘形的結構,並縛有遺傳物質。隨後細胞啟動分裂過程將複製的遺傳信息分開。 正常的分裂結果是得到兩個與原初細胞一樣的細胞。但在幹細胞中,情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