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阮光鋒(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塑料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舉足輕重,生活中幾乎處處都有塑料的身影。
但近些年,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甚至前段時間有這樣一段話在朋友圈和很多群裡轉發:「用塑料杯盛熱飲、用塑膠袋盛裝熱的食物會引起癌症」。
圖片來源:網絡
為什麼要使用塑料製品,塑料真的安全嗎?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一、塑料的優點及使用情況
民以食為天,在飲食方面,塑料所帶來的便利性無疑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稍作回憶,不難發現家家戶戶廚房中都有塑料水杯、塑料碗、塑料勺、塑料盤......
當我們走進超市的食品專櫃, 面對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包裝精美的食品, 在隨手拿起袋裝的、盒裝的、瓶裝的、桶裝的生鮮食品、飲料、食用油、蔬菜、水果等各色食品時, 食品包裝已然成為快餐食品和方便食品不可分割。
每天出門買菜,又有誰不是一大袋裡面包著很多小袋呢?
我國常見的食品包裝材料主要有:塑料包裝、紙質包裝、金屬包裝、玻璃包裝及其他材料包裝。
根據 2016 年「第三屆食品包裝全產業鏈安全論壇」有關介紹, 我國現有食品包裝中:
採用塑料包裝的超過 50%;
採用紙質包裝的約佔 32%~35%;
採用金屬材料包裝的約佔 8%~10%;
採用玻璃包裝的約佔 4%~6%;
採用其他材料包裝的僅佔 4%[1]。
塑料無疑佔據了食品包裝材料的半壁江山。
塑料包裝材料具有優異的阻透性、防紫外線性、耐冷凍性、耐熱性等特點, 起到了防潮、保香、防氧化、防止食品受擠壓等作用。
不僅延長了食品的保質期, 也使得攜帶、食用都愈加方便。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塑料安全嗎?
食品接觸塑料製品對於食品的安全風險主要在於單體的化學遷移。
曾有報導認為,聚氯乙烯(PVC)的增塑劑如 DEHP[2]對人體有危害,但證據並不充分。
謠言最多的,就是嬰兒奶瓶常用的聚碳酸酯(PC)所釋放的雙酚 A(BPA)。
但目前美國(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評估都認為,雙酚 A 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如果單純為避開雙酚 A 而改用玻璃瓶,對嬰兒來說可能更不安全!如果瓶子不小心打碎,是有可能劃傷甚至致死的。這可是實實在在的風險。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事實上,目前還沒有發現一例因日常使用塑料製品導致中毒的案例。
因為所有的正規塑料,其中可能含有害物質的遷移量都非常低。正常使用根本不會達到使人中毒的劑量。
對於原生塑料,只要針對其不同性質設置相應的遷移限量與檢驗方法,只要滿足限量標準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3]。
可以說,國家有明確的衛生標準保證宏觀層面的產品安全,雖然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稍稍落後於歐美,但是近些年也在逐漸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現有塑料包裝材料衛生標準[4])
只要是正規的合格塑料品,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三、塑料有哪些?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塑料製品有上述 7 種編號,任何編號都是可以用的,不存在「XX 編號的塑料有害健康」的說法。只要注意使用用途,不要超過使用溫度就行。
我們日常生活的礦泉水瓶等飲料瓶的主要成分是 PET,這種塑料相對安全,應用廣泛, 不需要加塑化劑,所以 PET 瓶盛裝水和碳酸飲料在正常的物流配送和倉儲過程中不存在釋放對苯二甲酸(PTA)的風險[5]。
GB13113—1991 衛生標準規定銻的質量濃度只有小於等於 0.05 mg/L 時, 才是安全的。
對 PET 塑料瓶還要控制其乙醛量。我國相關標準都有明確規定。市民們對於這些塑料瓶裝零售飲用水還是可以放心飲用。
PP 耐熱性好,可在 120 °C 的高溫連續使用, 可在開水中蒸煮,放進微波爐中加熱也是可以的;同樣耐熱性好的還有 PC,通常被作為飲水罐、太空杯等。
有些說法所認為的「塑料瓶不可以用來裝熱水」著實有些危言聳聽。
儘管有國家保證塑料的生產安全,作為普通人還是要多留一個心眼。如果塑料製品氣味太大,或者摸起來出現粘連,做要不要購買及繼續使用。
塑料製品有利也有弊,合理的使用塑料並不會產生有害物質,才能物盡其用。因噎廢食,萬萬不可取。
參考文獻:
[1] 食品包裝發展趨勢[J].中國果菜,2016,36(09):35-36.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81260/#pone.0208467.ref016
[3] 康智勇,楊浩雄.我國塑料食品包裝的安全性分析[J].中國塑料,2018,32(10):13-19.
[4] 秦紫明,施均.食品用塑料包裝材料的安全性研究[J].上海塑料,2010(04):14-18.
[5] 林遠洪.聚酯(PET)飲料瓶中對苯二甲酸遷移的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7(22):80-81+84.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