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早知道」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號飛船發射升空,這是人類第一顆人造土星衛星,它工作了長達20年時間。
卡西尼飛船飛臨土衛六背後示意圖
今天是中國實現首次載人航天15周年的紀念日,15年前的今天,航天英雄楊利偉代表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首次遨遊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
但是今天已經有大量的媒體詳細對此做了介紹,而前兩天我們在介紹神舟6號的時候也已經順帶提到了神舟5號的任務。今天時間實在倉促,在這裡就不再做展開了。而如果從全世界的範圍看,今天其實也是一個重要探測任務的發射紀念日,那就是「卡西尼」探測器發射升空21周年的紀念日。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Cassini)飛船由一枚大力神IVB火箭發射升空,飛向土星。卡西尼探測器項目是美國與歐洲之間的大型太空合作項目,美國和歐洲之間航天領域的合作極為頻繁深入,包括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內,雙方在大量項目上存在長期深入的合作關係。
歐洲空間局(ESA),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宇航局(NASA)的主流航天機構
來源:ESA
正在組裝車間內的卡西尼飛船,注意其左側金黃色圓錐形的「惠更斯」著陸器
來源:NASA
卡西尼項目是所謂「旗艦」項目,包括美國方面建造的「卡西尼」飛船以及歐洲負責建造的「惠更斯」著陸器,其中「惠更斯」著陸器在2005年初成功降落到土衛六的表面,從而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遙遠的著陸行動。整個卡西尼項目耗資超過32.5億美元,這幾乎相當於一艘中型航母的造價了。如此巨額的花費,當然要拉上歐洲人來墊背了,這是美國人一貫的作風:美國方面承擔大約80%的費用,歐洲方面承擔其餘20%的費用。
卡西尼探測器是人類第四顆抵達土星的探測器,也是首個人造土星衛星——也就是進入土星軌道,圍繞土星運行的探測器。它的命名很有講究,飛向土星的「卡西尼」號飛船,是以17世紀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的名字命名的,他發現了土星的4顆衛星以及土星光環中著名的「卡西尼縫」;降落土衛六的「惠更斯」,則是以這顆衛星的發現者,17世紀的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的名字命名的。
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1625~1712)
來源:wiki
惠更斯(1629~1995)
來源:wiki
在升空之後,卡西尼飛船的生命一直延續了將近20年的時間,其中從地球飛向土星花費了7年,在2004年7月1日抵達土星之後,又在這顆行星的軌道上進行了長達13年盡職盡責的考察工作,幾乎徹底更新了我們對於整個土星系統的知識體系。
在飛向土星的路途中,卡西尼飛船進行了多次行星引力彈弓借力變軌,其中在1998年4月和1999年7月兩次飛越金星,在1999年8月飛越地球,之後在2000年12月飛過木星,並藉助木星強大的引力場加速朝向土星飛去。
準備升空的卡西尼探測器
來源:NASA
土星北極的神秘六邊形旋渦
來源:NASA
說到土星,除了它絢麗的光環,就是它眾多的衛星了。截止到今天,土星已經擁有62顆得到確認的衛星,其中就有卡西尼飛船的貢獻。事實上,在卡西尼飛船抵達土星不久之後,它就發現了兩顆新的土星衛星:土衛三十二(Methone)以及土衛三十三,而在2004年年底,卡西尼飛船又發現了一顆新的土星衛星土衛三十四(Polydeuces)。
隨著卡西尼飛船穿梭於土星的衛星之間,我們關於這些衛星的環境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也極大地豐富起來了,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奇異的世界,比如在土衛二上發現了液態水存在的證據,這顆星球上甚至存在著巨大的「噴泉」,而卡西尼號探測器曾經從這些「噴泉」中穿行而過,對其成分進行直接探測;
而「惠更斯」號著陸器在土衛六表面的著陸,也是迄今人類探測器開展的距離最為遙遠的著陸行動,我們發現自己降落在一片地球之外的寬闊海灘上… 而至於土星本身,我們也對其極地出現的旋渦結構,以及大氣中的風暴現象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長期監測。
土衛六的地平線
來源:NASA
「惠更斯」探測器拍攝的土衛六著陸點地表景象,可以看到大量磨圓度很好的鵝卵石,表明這裡是一片海灘或者湖灘
來源:NASA
2007年9月15日,在燃料幾乎耗盡之時,為避免對可能存在生命宜居環境的幾顆衛星造成汙染,卡西尼飛船在地面引導下衝入土星大氣層焚毀,結束了自己長達20年的探測使命。
編者按:
《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是老嚴的一次個人歷險,試圖通過堅持365天,完整記錄一年中每一個日子在人類漫長的天文歷史中留下的印記。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文章均為個人原創,請尊重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任何轉載請事先聯繫老嚴以獲得授權,轉載時請務必標註來源。謝謝合作。
果斷掃描關注
打賞支持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