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情懷溢深山
——跟隨第二炮兵某部高級工程師譚清泉巡查飛彈陣地見聞
一路顛簸,汽車終於在一座大山腳下停了下來。
「到了,這就是飛彈安家的地方。」第二炮兵某部高級工程師譚清泉對記者說。巍巍青山,是飛彈陣地的天然屏障,也是大國長劍的堅固長鞘。
車門開啟,大學生士兵趙亞軍懷抱著一束用芭蕉葉子精心包裝的山花站在車門旁,他代表負責陣地警戒的連隊官兵向譚清泉祝賀。
這是2015年9月14日下午。這天上午,中央軍委授予譚清泉同志「礪劍先鋒」榮譽稱號命名大會在第二炮兵某基地舉行,總政領導為他頒發了一級英模勳章和證書。
儀式結束後,譚清泉就趕回部隊。一進營門,該部官兵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儀式結束時,跟隨一旁的衛生隊軍醫提醒他該輸液了。
2011年6月,譚清泉被確診患上肺癌,部分肺葉被切除。手術後,他在家休養不到4個月就又回到了飛彈陣地。他曾對人說:「活就活在飛彈旁,倒也倒在陣地上。」
輸完液已是下午3點多。誰也沒料到,已經奔波了大半天的譚清泉,執意要到飛彈陣地去一趟。
「為啥?」記者忍不住問。
「我只是在本職崗位上做了一些平凡的工作、盡了一些應盡的義務,習主席親自籤署命令授予我『礪劍先鋒』榮譽稱號,這是對我極大的肯定和鼓勵。我一天不去飛彈陣地看一看,心裡就不安啊。」譚清泉解釋說,這段時間,發射五營正在陣地進行密閉條件下實戰化訓練,年初以來,這個營官兵調整面超過三分之一。他們訓得怎麼樣,自己要去看一看才放心。
一進陣地,剛才還緩步慢行的譚清泉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一下子來了精神。見譚清泉來了,發射五營教導員程東友既欣喜又心疼:「譚高工是我們火箭兵的驕傲,也是我們最為信賴的技術專家,大家都期盼著他來陣地指導。可一想到他做過手術、身體虛弱,我們又很心疼。」
「號手就位!」地下「龍宮」內,一場實戰化演練正在進行,口令聲此起彼伏。
在測控間,操作號手、下士侯能超的動作近乎無可挑剔,譚清泉不動聲色地觀察了一會兒,還是看出了不足:「檢查時不能光看儀表指數,還得有現象判定,你剛才聽到『咔嚓』的聲音了麼?」「電纜頭容易折斷,連接時動作要輕」……小侯聽得連連點頭。
對於譚清泉的到來,上崗時間不長的發射控制師、上士黃偉特別開心。他把這幾天遇到的訓練問題一股腦拋了出來:「精瞄時為什麼一定要注意中間值的數據?」「真假零位有沒有快速檢測方法?」……譚清泉一一為他指點作答。
在指揮間,譚清泉和營長餘興模圍繞數據採集、動態圖像傳送、文電傳輸進行了深入交流。他一邊看餘營長操作,一邊傳授經驗:數據採集要多點分析、文件傳輸可小群多路……
記者注意到,進入每個操控間之前,譚清泉都要用手摸一摸安在門口的「銅把手」。他說,進入核心操作間之前,釋放靜電是一道必經程序,只有確保飛彈武器的絕對安全,才能保證操作發射準確無誤。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年近花甲的譚清泉,在該部兵齡最長、年齡最大,也是享譽第二炮兵的飛彈專家,被官兵譽為飛彈發射的「定海神針」。去年,在一次重大軍事活動中,譚清泉擔任技術總把關,從飛彈整修、技術陣地準備到發射陣地準備,指導、跟蹤了飛彈發射全過程。大國長劍騰飛的那一刻,在指揮大廳現場觀看的軍委領導情不自禁地從座位上起立,帶頭鼓掌。
不知不覺中,譚清泉在陣地巡查了兩個小時。有人曾作過統計,在39年軍旅生涯中,他平均每年待在飛彈陣地上的時間達160多天,加起來超過6000個日夜。程東友心疼地說:「他的病就是這樣累出來的。」
離開飛彈陣地時,夕陽西下,叢林中,一道寫有「礪劍」二字的警戒門赫然在望,牆壁左側寫著「崗位有我」,右側寫著「祖國放心」。
望著緩步走出「礪劍門」的譚清泉,記者心裡一動,這門、這人,不正築起了守護祖國安全的銅牆鐵壁?!(記者費士廷 特約記者蔡瑞金、吳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