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對工業「廢水零排放」內涵進行探討,指出廢水零排放是一種「工業理想」,是「碧水保衛戰」的努力目標之一,但必須因地制宜、因廠施策併兼顧環保與經濟雙贏。廢水零排放包括了廢水排放不斷「趨零」的一系列行動與過程,而其本質是實現企業的灰水足跡為零。因此工業企業廢水處理的一種現實選擇是「近零排放」,目的是實現新水消耗、外排廢水與廢水中汙染物的共同減量。基於對納入中國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近20年來的水資源管理績效指標分析,得出全流程鋼鐵企業的噸鋼蒸發損失水量約為1.5-2.0 m³/t。分析了中國鋼鐵行業節水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海水、雨水、城市再生水、企業外排蒸汽(含冷凝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並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環境風險管理等建議。
關鍵詞:鋼鐵企業,水資源管理,廢水零排放,近零排放,汙染物減排,水足跡,生命周期評價,噸鋼蒸發水量
一、廢水零排放的提出與思考
(一)什麼是廢水零排放?
廣義的「零排放」是指不向生態環境排放任何廢氣、廢液和固體廢棄物,本文所討論的「廢水零排放」則專注於工業廢水廢液的「零排放」。
1972年,美國對其水汙染控制法提出修正案,要求現有工業排放單位(包括電廠)到1977年7月1日前運用「當前可行的最佳實用控制技術(BPT)達到限制排廢」,到1983 年7月1日前運用「經濟上能達到的最佳可行技術(BAT)達到限制排廢」,到1985年以後不再向通航的水域排放所有汙染物,從而朝著減少一切汙染物排放的國家目標而發展[1]。由此,廢水零排放(Zero Liquid Disge,ZLD)概念應運而生。由於火電企業的耗水量大且有大量餘(廢)熱可供利用,因而當時ZLD的主要應用領域是火電行業。
廢水零排放,一般是指:除去蒸發、風吹等自然損失以外,工廠用水全部(通過各種處理)在廠內循環使用,不向廠外排放任何廢水,水循環系統中積累的鹽類通過蒸發、結晶以固體形式排出[2]。
(二)關於廢水零排放熱的冷思考
1.廢水零排放是一種不斷接近的「工業理想」。
由於現有廢水處理工藝技術難以真正實現廢水的完全封閉循環,因此ZLD只能是一個無限接近的目標,而不能成為誤導企業和政府官員的噱頭[3]。
2000年,美國環保署發布研究報告EPA 625/R-99/008《金屬表面加工邁向零排放》[4],其所述的「邁向零排放」(Approaching Zero Disge,AZD),是指「最大程度地減少廢水廢液排放」,是一種更為務實的BAT,與近年來國內學者專家所說的「近零排放」(Near Zero Disge,NZD)意思相當。
作者認為,廢水零排放,既是企業水資源管理的目標,也是包含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所有行動的過程。因此,AZD或NZD才應該成為工業企業廢水處理的現實選擇。
2.廢水零排放相關工藝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已經開發了許多ZLD、AZD(NZD)工藝技術,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環保政策與排放標準的趨嚴,中國在火電、煤化工等領域也發展、應用了一系列單項或綜合性工業廢水ZLD、AZD(NZD)工藝技術,取得了明顯效果。如,文獻[5]針對含有大量無機鹽或溶解性總固體物(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的工業廢水,介紹了美國RCC公司開發的技術、設備及應用實績;文獻[6]、文獻[7]分析了我國燃煤電廠常用的幾種ZLD、AZD(NZD)技術,分析了其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提出相關建議;文獻[8]介紹了煤化工高鹽水處理工藝中的熱濃縮工藝和膜分離技術,文獻[9]介紹了化工製藥廢水的反滲透處理工藝。
根據國內外應用情況,無論是ZLD,還是AZD(NZD),大都存在有待改進的問題。相信,隨著相關廢水處理工藝、技術、裝備的持續進步,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濃縮鹽、汙泥等固廢(或危廢)綜合利用、安全處置技術的成熟,工業廢水的外排量將會進一步減少,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濃縮鹽、汙泥等固廢(危廢)也會不斷實現全量循環利用,從而逐步邁向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
3.廢水零排放應該基於全生命周期評價理念
廢水處理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藥劑與能源消耗,而藥劑和能源的生產、使用過程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負荷。同時,由於廢水處理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部分廢氣、廢液、固廢等汙染物,如果所採用的工藝技術不盡合理的話,過程中新增的各種二次汙染物總量就不能忽略,從而使外排廢水減量所帶來的汙染物減排效果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工業「廢水零排放」的目標僅僅定位於廢水的減量或零排放,那麼有可能僅僅是將汙染物從水中轉移到大氣或固廢中而「走上歧途」。比如,近幾年國內關於溼法煙氣脫硫脫硝工藝技術的質疑,主要就在於溼法脫硫脫硝過程中的「廢水零排放」,溶有大量鹽分的汙水在系統中反覆循環時部分蒸發或發生跑冒滴露,從而造成對大氣、地下水體、土壤的汙染,於是有專家質疑「廢水零排放為偽命題」,更有專家質疑燃煤發電等溼法煙氣脫硫脫硝過程中排放的「白色煙羽」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關注廢水處理末端產生的大量濃縮鹽的減排,也就是說「廢水零排放」的目標應該是朝著整個廢水處理系統的「固、液零排放」不斷努力。
由此說明,廢水零排放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工程,必須從全系統、全消耗、全排放的角度去研究汙染物的減排問題。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一種用於評估產品、工藝過程或生產活動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造成的環境負荷的方法,是一種考慮了全系統、全消耗、全排放的定量化研究能源、資源利用和廢棄物排放影響的方法,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環境管理工具和預防性的環境保護手段。同濟大學在國內較早地運用LCA 技術對廢水處理工藝進行評估與選擇[10],筆者也於2008年運用LCA方法對鋼鐵企業循環冷卻水的濃縮倍數進行了優化研究[11]。將LCA方法應用於汙水處理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4.廢水零排放必須兼顧環保與經濟的雙贏
當前,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力守護藍天碧水和淨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本大計」的關鍵一步。
打好碧水保衛戰、實現廢水零排放,在各地方政府簡單追求「指標化」的環境治理績效、環保企業狂熱掘金「零排放」市場、以及排汙企業努力獲得應對環保壓力「金字招牌」的多重需求驅動下,各種不計成本的「零排放」項目與成果不斷見諸媒體。不過,不斷湧現的「首家實現廢水零排放的企業」本身就說明了這種「零排放」的尷尬。這些成果,很多隻局限於單一裝備或工序,僅僅是實現了汙染物的部分減量或在企業內部不同系統之間的轉移,而其巨額的建設成本和長期的運營負擔也使得大部分成果往往止於「示範」。
對於排汙企業來說,應該追求社會聲譽與經營績效的最優配置,在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環保責任的同時按照市場化原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不應盲目追求「零排放」這個金光閃閃的招牌。實現環保與經濟的雙贏,探索更高效、更經濟的工業廢水處理工藝技術才是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務實做法,廢水零排放絕不能淪為一種概念遊戲、成為一個噱頭,而應該成為企業踐行生態文明的一種自發行為與努力目標。
近年來興起的水管理會計[12-14](Water Management Acing,WMA,也叫水會計、水資源會計、水管理核算等)是對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的一種創新,是對環境會計的發展與延續。水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的價值評估,水資源會計核算中的權益取得、開發投資、開發成本與費用、開發收人、保護支出、循環利用和使用權轉讓,以及水資源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和要求等。將傳統的財務會計方法與企業的水資源管理結合,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企業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有助於對水資源的生態循環和消耗過程及結果進行反映和控制,從而促進企業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保持平衡與可持續。
二、鋼鐵企業水資源管理工作問題淺析
(一)統計指標的嚴肅性有待提高
近二十年,中國鋼鐵行業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通過採用節水新工藝、新技術,完善循環水系統、串接利用水資源、回收利用外排水、擴大非常規水源利用等措施,不斷降低產品新水消耗,減少汙水排放,節水工作取得顯著效果。噸鋼新水用量從2000年的28.96m3/t降到2018年的2.75m³/t,下降了90.3%;噸鋼廢水排放量從2000年的16.83m3/t降到2018年的0.69m3/t,下降了95.9%。
鋼鐵企業的噸鋼新水用量與噸鋼廢水排放量之差,所體現的主要是企業生產過程中水的蒸發量與跑冒滴漏量等損失量。如果企業的生產組織結構不發生較大調整時生產過程中水的蒸發量基本比較穩定,而水的跑冒滴漏等損失則隨著鋼鐵企業能源環保管理水平的提升呈總體減少趨勢。根據國際鋼協2011年對20家鋼鐵企業的調查研究發現,鋼鐵企業的噸鋼新水用量與噸鋼廢水排放量之差在1.6-3.3m³/t之間,並認為大部分為蒸發損耗[15]。而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劉濤[16]則認為,鋼鐵企業冷卻水系統的蒸發損失量約為2.8m³/t。
從上述納入中國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的情況來看,確實呈現出上述這樣一種趨勢,即:噸鋼新水用量與噸鋼廢水排放量之差呈總體下降趨勢,且從2007年以後相對穩定,尤其是近兩年來該差值已低至2.1 m³/t左右,如圖2示。該差值的持續變小,還有一個原因是部分鋼鐵企業加大了對城市中水的使用、加強了對雨水的收集利用,使得噸鋼新水用量指標持續減小。這也說明,隨著近幾年企業強化水資源管理工作,納入中國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水系統的跑冒滴漏現象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相對穩定的蒸發水量卻會長期存在甚至會隨著企業產線的延長而增加,不過行業平均的蒸發損失水量不會高於2 m³/t。作者認為,全流程鋼鐵企業的噸鋼蒸發損失水量在1.5-2.0 m³/t之間是比較合理的,北方乾燥地區企業的蒸發損失會較大一些。
近幾年,國內部分鋼鐵企業對外宣稱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可是這些企業的噸鋼新水消耗量指標有的卻高達3m3/t以上,遠大於上述納入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近幾年的新水消耗量與廢水排放量差值,特別是這些企業中有的還使用了大量的城市中水或收集利用了部分雨水。所以,如果這些企業真的是實現了廢水零排放,那麼說明這些企業內部有大量的水發生了蒸發或者跑冒滴漏,進而說明這些企業的水資源管理水平很差?或者,這些企業所謂的「零排放」需要打個問號?
因此,中國鋼鐵企業的用水、排水統計指標的嚴肅性還有待加強。對於明顯偏離常規的統計數據,建議組織技術力量進行核查、或責成企業自行開展審計、自查。鋼鐵企業自身也應該嚴格執行統計規範,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與可核查。
(二)重視水量的減少,輕視汙染物的減排
長期以來,對工業企業節水工作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其單位產品用水量,如反映鋼鐵企業節水工作的主要對標指標就是「噸鋼新水消耗」。為了促進工業企業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聯合印發《重點工業行業用水效率指南》(工信部聯節〔2013〕367號);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實施方案》(發改環資〔2016〕876號);2017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水利部、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聯合發布《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實施細則》(工信廳聯節﹝2017﹞16號)。雖然這些文件中提到的水效指標包括了單位產品取水量、重複利用率、循環利用率、廢水回用率、用水綜合漏失率等多個指標,但單位產品取水量無疑卻是最重要的指標,因為其他幾個指標的先進性最終依然會反映在單位產品取水量這個指標的進步上來。因此,降低新水消耗量是工業企業節水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排水的角度來說,廢水零排放已成為企業應對環保壓力的金字招牌,因此不斷減少外排廢水總量是企業「生存保衛戰」的現實需要。
由於節水與廢水減排項目的經濟性較差,所以目前大多數企業將節水工作、廢水減排的重點放在新水消耗與廢水排放的減量方面,並且以廢水的達標排放和完成政府下達的考核目標為主,輕視外排廢水中汙染物濃度的持續降低。
但是,作者認為,汙水只是汙染物的載體,環保工作的目的是減少汙染物的排放。因此,持續減少外排廢水中各種汙染物的總量才是工業企業水資源管理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三)節水工作「一刀切」問題依然存在
儘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環保工作「一刀切」,但在實際工作中難免「一把尺子量天下」。從企業外部來說,只有用統一的績效指標評價不同企業工作的先進性才能有公信力,並促進企業之間的對標挖潛與持續進步;而從企業內部來說,外部的壓力就是驅動力、外部的評價就是指揮棒,企業也需要不斷贏得社會肯定、保持良好的社會聲譽。
事實上,不同地區企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外部條件差異很大,如水資源稀缺性、環境容量、相關利益者對當地環境質量的訴求等,同時不同企業之間在生產工藝、裝備技術、管理制度、員工素質等內在條件也都不盡相同。因此,應該因地制宜、因廠施策推進企業節水與廢水減排工作。
(四)汙水不當使用的情況比較普遍
工業企業節水工作中,有一個重要思路就是水資源的串接使用和循環利用。但是,工業汙水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環境汙染。比如,很多鋼鐵企業把經簡單處理的工業汙水作為高爐衝渣水、鋼渣處理冷卻水、廠區道路灑水、綠化用水等使用(開放型使用,即:使用過程或使用後水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高爐衝渣和鋼渣處理過程中汙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隨著水蒸氣散發到大氣中,道路灑水和綠花澆水過程中汙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滲透到土壤中,長期下去必然對大氣環境和地下水系、廠區土壤造成汙染。
因此,隨著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工業企業在對中水進行開放型使用時應逐步提升中水的水質,或者通過技術改造降低中水的開放型使用量。
三、加強鋼鐵企業水資源管理的幾點建議
2012年1月,國務院以(國發〔2012〕3號)文件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201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3〕2號)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明確了考核內容、評分方法等。此後,各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具體實施意見。
2015 年4 月,國務院發布《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5〕17號)。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汙染防治,打好碧水保衛戰,企業是主體。根據國內外工業企業水資源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並針對以上鋼鐵企業水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強化鋼鐵企業水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水資源基礎管理,推廣先進水資源管理工具的應用
加強水資源管理組織機構與制度建設,建立協同、高效的取水、制水、用水與排水的水資源管理體系;認真貫徹取水許可制度,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審批程序;建立日常巡查和檢修制度,防止跑冒滴漏;建立和完善用水情況統計、監測、分析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確保水資源管理數據的完整、真實、準確;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加強用水效率和總量分析;制定並實施節水規劃和年度節水計劃,推進節水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實施,積極研發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淘汰落後用水工藝、設備和器具;強化目標責任管理和考核,開展對標、達標活動,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中國工業企業的水資源管理工作還比較粗放,水平衡測試、水足跡、水管理會計、生命周期評價等先進的水資源管理工具尚沒有普及應用。建議有條件的企業將水平衡測試作為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工具進行全面推廣,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水足跡、水管理會計、生命周期評價等其他先進水資源管理工具的應用。
如果說,水平衡測試重點關注的是水資源消耗,那麼工業水足跡研究則不僅關注水資源消耗,還關注水環境汙染。工業水足跡是基於水足跡理論發展起來的、專門用於分析工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物理指標,研究內容包括各種工業原料、輔料與生產過程中的水資源消耗和水環境汙染,即生產過程中的綠水足跡、藍水足跡、灰水足跡和隱含水足跡。綜合國內關於工業水足跡的研究成果[17-20],綠水足跡是指企業收集、利用的雨水量,藍水足跡是指企業對傳統水源的直接消耗量(直接藍水足跡);灰水足跡是指以自然本底濃度和現有的環境水質標準為基準,將汙水排放的汙染物負荷吸收同化所需的淡水量,即「佔用的納汙能力」;隱含水足跡也可以稱作為原輔料水足跡,其包含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工業原料、輔料、能源消耗及公共部門分攤的隱含水足跡(間接藍水足跡)。所以,從汙染防治和廢水零排放的管理需求來說,工業企業的灰水足跡比綠水足跡、藍水足跡、隱含水足跡更具有研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企業推進廢水零排放的本質,其實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灰水足跡為零。
(二)推進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積極鼓勵企業開展海水、雨水、城市再生水、企業蒸汽系統冷凝水與乏蒸汽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全面減少鋼鐵工業地下水、地表水取水量,提高水資源重複利用率。關於海水利用的研究論文很多,這裡僅對其他幾種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簡單討論。
1.關於雨水的收集、處理與利用,應關注最新國家標準相關內容的導向。
目前,大部分企業由於場地的限制沒有雨水的收集利用設施,而是採用雨汙分流的方式將雨水排放,而且部分企業的雨汙分流形同虛設、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作用。
由於工業企業地面雨水的汙染物成分複雜,部分汙染物如油類、COD、重金屬等的濃度較城市雨水更高。隨著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工業企業廠區雨水尤其是初期雨水的收集處理越來越重要。2016年新修訂的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範》(GB50014)對雨汙分流、初期雨水與工業廠區雨水的汙染物處理作出了特別限制,第1.0.4條規定「除降雨量少的乾旱地區外,新建地區的排水系統應採用分流制;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按城鎮排水規劃的要求,實施雨汙分流改造;暫時不具備雨汙分流條件的地區,應採取截流、調蓄和處理相結合的措施,提高截流倍數,加強降雨初期的汙染防治」;第4.1.6條規定「工業區內經常受有害物質汙染的場地雨水,應經預處理達到相應標準後才能排入排水管渠」。
因此,應全面實施雨汙分流,並加強對雨水特別是初期雨水的收集、處理、利用。
不過,雨水是寶貴的自然淡水資源,源自自然本應回歸自然。如果進行截流、利用,則建議納入新水消耗指標進行統計或單獨設計一個雨水消耗指標進行統計。只是,雨水是免費的,雨水的消耗並不應繳納水資源費。
2.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是城市鋼鐵企業助力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城市再生水,主要是指城市汙水或生活汙水經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的非飲用水。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發改環資〔2016〕2849號),「十三五」期間我國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要進一步提高。到2020 年底,京津冀地區不低於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於20%(2015年約為12.1%),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15%(2015年約為4.4%)。
需要說明的是,與發達國家標準相比,目前我國城市再生水利用的相關標準偏低,一些風險較高的新型汙染物未涉及,特別是再生水利用在生態與景觀環境、農業灌溉、地下水回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加大了地下水汙染和農業食品安全的風險。隨著我國再生水利用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再生水處理與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有關標準將進一步提升、完善。而作為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潛在大用戶,鋼鐵企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更應自我加壓、自我約束,在積極推進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同時,應加強再生水安全利用管理,加強再生水的再處理與水質監測,加強對再生水用水設施或景觀綠化地土壤的監測,提升城市再生水利用效率並持續減少汙染物排放。
3.加強冷凝水的使用,是鋼鐵企業進一步深化節水工作的潛力點。
如前所述,全流程鋼鐵企業的噸鋼蒸發損失水量(含蒸汽管網等的冷凝水)在1.5-2.0 m3/t之間。保守地按1.5m3/t計算,常溫常壓下1.5m3的水蒸發所帶早的熱量約為3.6GJ,約合123千克標準煤。也就是說,全流程鋼鐵企業由於水蒸發損失帶走的熱量約合123kgce/t。因此,回收利用鋼鐵企業排放的蒸汽(含冷凝水)及其所含的熱量,潛在的節能、節水效果顯著,商業機會巨大。
不過,由於鋼鐵企業內損失的乏蒸汽分布比較分散,且乏蒸汽餘熱回收的熱效率極低,使得乏蒸汽餘熱及其冷凝水回收的經濟效益較差、實際應用的裝置不多。
開發乏蒸汽餘熱及其冷凝水回收的最佳可適用技術,是鋼鐵企業進一步深化節能、節水、減排工作的有效潛力點。建議有實力的鋼鐵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研投入,開發相關工藝、技術與裝備,促進鋼鐵企業節能、節水工作不斷深入,實現精細化、精益化。
結束語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標準日趨嚴格,鋼鐵企業的精細化水資源管理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廢水零排放更是成為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鋼鐵企業在水資源管理和廢水零排放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加強管理或開展深入研究,特別是中國鋼鐵企業的用水、排水統計指標的嚴肅性還有待加強。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幾方面認識:
1. 工業「廢水零排放」的是一種「工業理想」,而「近零排放」才是工業企業廢水處理的現實選擇,目的是實現新水消耗、外排廢水與廢水中汙染物的共同減量。因而,廢水零排放是廢水排放不斷「趨零」的一系列行動與過程,而其本質是實現企業的灰水足跡為零;
2. 應因地制宜、因廠施策推進企業節水與廢水減排工作,併兼顧環保與經濟的雙贏,切忌「一刀切」;
3. 全流程鋼鐵企業的噸鋼蒸發損失水量約為1.5-2.0 m3/t;
4. 雨水是寶貴的自然淡水資源,工業企業應全面實施雨汙分流,並加強對雨水特別是初期雨水的收集、處理、利用;建議將雨水的使用情況納入新水消耗指標進行統計;
5. 鋼鐵企業應積極推進城市再生水利用,並強再生水安全利用管理;
6. 鋼鐵企業應逐步提升企業內部中水水質,或者通過技術改造減少中水的開放型使用(即:使用過程或使用後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如果需要對經簡單處理的工業汙水(中水)進行開放型使用,則在使用前應對可能造成的環境汙染開展安全性評價;
7. 回收利用鋼鐵企業的外排蒸汽(含冷凝水)及其所含的熱量,潛在的節能、節水效果顯著,商業機會巨大。應加大科研投入,開發利用相關工藝、技術與裝備;
8. 應逐步推廣應用水平衡測試、水足跡、水管理會計、生命周期評價等先進的水資源管理工具,促進中國鋼鐵企業水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原標題:淺談廢水零排放與鋼鐵企業的水資源管理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