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蘇州專稿龍美娟/文、實習生朱耀文】
幾乎所有看過影片《鳥的遷徙》的人,都無法忘記那種震撼——年復一年,候鳥們跨過海洋、森林與山嶺,無止盡地飛越萬裡長途遷徙。
「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
27歲的周敏軍,從小便對鳥感興趣,《鳥的遷徙》裡群鳥翩躚的畫面一直留在腦子裡,這也在冥冥之中註定了他與鳥的緣分。
在蘇州,越來越多的像周敏軍這樣的90後「追鳥人」,奔走在溼地、灘涂、湖畔。觀測鳥類,他們觀鳥、拍鳥,為公眾講解溼地保護和鳥類的知識,讓更多的人來保護大自然。
直播回看|鳥兒喜歡「做客」蘇州?90後鳥類調查員現場「追」
01
與鳥結緣,從痴迷到「聽音辨鳥」
故鄉江陰家門口的小河裡,前一秒還靜立在石頭上的翠鳥在發現目標後,便如離弦之箭一般展翅射入水中,水花四濺之間一隻小魚已經落入長喙。
10歲的周敏軍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並寫下一篇《翠鳥捕魚》的周記。
再一次和鳥打交道,已是時隔多年之後。
2008年,18歲的周敏軍考入蘭州大學,因為喜歡鳥,便加入了觀鳥社團。
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周敏軍正在觀察樹上的一隻黑尾蠟嘴雀。
「倏爾,它就深情地望著我,對視那一霎那永遠忘不了。」因為看了一眼,就確定了永遠,周敏軍便給自己取了一個自然名——小黑嘴。
大學畢業後,學電子信息專業的周敏軍來到江南水鄉——蘇州,進入一家外企,周末在蘇州溼地自然學校做志願者,在太湖湖畔、溼地、灘涂拍鳥、觀鳥。
3年後,他索性辭職,成為一名鳥類調查員,主要負責鳥類監測工作。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項熟悉又陌生的工作。
「在鐵黃沙一走,前輩一聽聲音就能辨別鳥,但有些珍稀物種我可能連名字還很陌生。」骨子裡倔強的周敏軍不服輸,將有關鳥的書籍買來一遍遍翻看。
抱著望遠鏡、相機、本子和筆在溼地、湖邊跑,每瞧見一隻鳥便咔嚓按下快門,並三筆兩筆地勾出輪廓,回去後再迫不及待地翻書辨認。
從零開始的他,用最笨的方法,將大自然的鳥兒一隻只刻進了腦子裡。
轉眼7年,而今周敏軍的足跡早已遍布蘇州的溼地、灘涂、湖畔的每一個角落,眼睛和耳朵也被馴得如鷹似隼般銳利敏感。飛鳥、棲息在湖裡的鳥,或是傳來一聲鳴叫,他便能立刻分辨出鳥的品種。
「你聽,這是斑嘴鴨,太湖裡很常見的一種鳥。」伴著平仄起伏的「嘎嘎」聲,透過望眼鏡,果然從蘆葦蕩裡遊出「黃嘴尖的野鴨」。
02
7年,拍攝300多種鳥類
「聽音辨鳥」的絕技,源於長年的追鳥經歷。冬天鳥兒向南飛,一開春就回到北方,周敏軍和小夥伴就這麼扛著「大炮」追著它們的足跡走。
2015年,周敏軍加入蘇州溼地自然學校時,鳥類調查員還不多,如今已經是6人的小團隊了,其中5人是90後。
與一般的「追鳥人」不同,周敏軍和小夥伴除了拍照,還得觀察記錄鳥類的數量、種類、生境、點位及人為幹擾因素,為野生鳥類學研究提供一個不斷更新的資料庫。
每個月,他們都要帶上相機、三腳架和望遠鏡,前往監測點監測鳥類活動,尤其到冬季候鳥南歸時,在野外一待便是一整天。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等比拍更重要。」蘇州溼地自然學校年紀最小的鳥類調查員鄭煒告訴記者,支起的三腳架背後,常常是好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的無聲對峙。有時等待是枯燥的,但飛鳥掠過,按下快門那一刻是快樂的。
想要拍攝到罕見的鳥,就得去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這種地方一般都不能行車,只能步行前往。每年,他們都要把腳上的鞋子磨爛。
追鳥多年,95年的鄭煒記住許多「鳥故事」。小天鵝睡覺時把頭埋在水裡,覓食時頭也埋在水裡,但屁股是撅著的,煞是可愛。而看著平日裡聒噪的「多動症患者」,哺育幼鳥時每天在巢穴和捕食地間往返數百次,卻讓人有股莫名的感動。
03
做野生鳥類監測的「眼睛」
追鳥,是一件會讓人上癮的事。
蘇州溼地自然學校校長、蘇州溼地站站長馮育青有一個願望,讓全社會「上癮」。
「溼地自然學校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是以自然溼地生態為師,以志願者為載體的、面向大眾進行科普教育的場所。」馮育青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普及觀鳥知識,吸引和呼籲更多人關注支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這於人類和自然而言,都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自2012年成立蘇州溼地自然學校,七年間,鳥類調查員和志願者們拍攝了350多種鳥類,而今年就有11種鳥首「現身」蘇州,截止目前,在蘇州已觀察到365種鳥。
前不久,首次在蘇州出現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溼地旗艦物種——白頭鶴,便是周敏軍和鄭煒拍攝記錄的。
蘇州水網湖泊眾多,生態環境優良,十分適合鳥類棲息。尤其是太湖溼地保護區,堪稱鳥的天堂。而每一隻鳥是否如期赴約,都如同生態晴雨表般反映著保護區的生態變化。
自2012年,在太湖度假區取水口附近,被首次觀測記錄到之後,小天鵝已經在同一區域連續打卡6年,在蘇州單次最大觀測值達到了179隻。
然而,2018年小天鵝卻失約了……
透過鏡頭看到的景色,讓人有擔憂,當然也有驚喜。「是它們!它們又回來了!」當6隻小天鵝闖入周敏軍的鏡頭,一場睽違2年的人鳥之約也終於得到回應。
在去年的愛鳥周,蘇州首次招募「蘇州綠地圖聯盟」,讓更多愛鳥市民加入聯盟,做野生鳥類監測的「眼睛」。
所謂「綠地圖」就是一張以普通地圖為基礎,用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把生活環境裡和綠色概念有關的景點串聯起來的地圖,其中包括了對鳥類、植物、昆蟲等觀察記錄。
周敏軍告訴看蘇州記者,學校每年會對發現蘇州市鳥類新記錄發現人頒發獎勵,同時,志願者們也走進社區、校園開展鳥類系列公益講座,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
扛著攝影器材沿著灘涂行進,而今這群90後「觀鳥人」就像他們追的那些鳥兒一樣,正無止盡地完成著一次次「遷徙」。
對他們來說,最興奮的事情無疑是鳥類種類的下一次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