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任增穎再次走到一個人生的新起點。她開啟了一項新的事業——保護海水江豚。
任增穎曾經的工作所在地,是山東東營的仙河鎮,距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咫尺之遙。那裡有著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和繁殖地」,分布著各種野生動物達1500多種,其中鳥類超過30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10種。
在這裡,任增穎最大的樂趣是慢悠悠地騎著自行車,去溼地裡找鳥、觀鳥。她能喊出150多種鳥的名字,看到受傷的鳥兒,會帶回去照料。
喜歡與鳥為伴,任增穎成為一個異數。因為愛鳥,她成為東營觀鳥協會副秘書長。
從推廣觀鳥活動開始,她一步步成為環保人士。2000年至2006年,任增穎通過網絡論壇傳播溼地保護的理念。2007年到2012年,她周末業餘時間在社區舉辦活動,開展民間環境教育活動。從2012年起,她開始系統化考慮綜合生態保護。
面值6萬多元的各種車票、10萬元的環保書籍、300多條做活動用的橫幅,記錄了任增穎對環保的投入,那也是她多年積攢下的全部家當。除此之外,身無長物。
2011年,她獨自輾轉湖南、廣西、雲南、北京、天津及山東沿海,探訪了環渤海灣山東段以及長江中下遊近20處溼地,一路走,一路舉辦環保動員活動,宣傳環保理念。
這些年下來,僅東營和煙臺中小學校就有兩萬多學生,聽過她舉辦的公益環保講座。
有人說任增穎是「環保鬥士」,當然跟她所做的事情息息相關:2010年1月至 2016年6月,她為黃河三角洲溼地破壞問題,多次以不同方式實名舉報以及推動媒體跟進報導。她撰寫的《保衛黃河三角洲溼地》一文,被廣泛傳播。
多年來,為了保護黃河溼地,保護這片鳥類棲息的家園,任增穎跟附近的化工廠孤軍奮戰。
她不希望自己是一位「鬥士」,她更喜歡「衛士」這個稱呼——「江河衛士」,守護母親河猶如守護嬰兒,並且,「在失望中永遠能看到希望。」
如今,當地政府結合「構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的理念,調整了相應的園區建設規劃,以「考慮到環保等方面的因素」,砍掉了50多個化工項目建設的計劃。
如今她又鎖定海水江豚這個物種,以山東海岸線上的死亡海水江豚的案例,來推動社會公眾對海洋生態保護的參與,並把這作為今後事業的重心。
海水江豚是一個少為人知的瀕危物種,她知道,保護之路將會很漫長。
「但是就像觀鳥,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進行的項目,有沒有望遠鏡都可以,沒有專門的時間也可以,哪怕在自家的院子裡也行。」任增穎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只需要你把眼睛打開,讓鳥類自由出入。有很多人睜著眼睛,其實並未打開與自然來往的通道,因此,自然界中哪怕有成百上千的鳥,也沒有一隻『飛』得進你的眼帘,更不用說飛進你的靈魂了。」
張培昂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