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著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2020-12-04 宇宙探索百科

麝雉小鳥出世後前肢上會出現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爪趾,它能緊緊鉤住樹枝不放。有人猜測,這與鳥類起源於古代樹棲爬行動物有關,促使爪子發育的基因一直存在於鳥類的基因組之中。

有人說,南美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在那裡能找到種類繁多的熱帶花卉,長相奇特的螞蟻、蛙類、蛇類、龜鱉和鱷魚……

其實,在南美洲,科學家更關注的是那些貌似平凡實際上並不平凡的動物。比如說,一種名叫麝雉的翼上長爪的怪鳥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超級「發酵罐」

麝雉的外形與普通野雞,或與野雞有親緣關係的鳥類有幾分相似,可不同的是,麝雉的某些身體結構和古怪習性似乎同任何鳥類都扯不上關係。

麝雉的身長超過0.6米,但體重卻不到1公斤。它們羽毛華麗,雙腳有力,尾長,翼寬。與身體相比,脖子顯得比較長,頭部則顯得比較小。在麝雉的腦袋上,漂亮的羽冠包圍著鮮紅的眼眶和青色的頰部。用一位自然科學家的話來說,麝雉絕對算是一種出眾的漂亮的鳥兒。

其實,麝雉的珍貴价值不僅在於它們外形漂亮,而且在於它們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因為麝雉本身可以告訴我們許多進化史上的秘密。

麝雉的一生多半是在樹上度過的,這些樹木一般長在沼澤地邊或緩慢流動的河邊。天光剛透亮,麝雉就開始在樹枝上覓食,一直要尋覓到天黑。它們特別喜歡吃珍珠樹的葉子,有時也吃果實和嫩芽。佔據麝雉總食量80%以上的是那些難以消化的粗糙樹葉。這些樹葉不僅飽含樹膠漿汁、強鹼性汁液,更含有大量的纖維素。一般動物的胃是很難消化纖維素的,而麝雉卻能,因為它長著一種超級的「發酵罐」——嗉囊。

麝雉的嗉囊與眾不同,嗉囊中生活著與其共生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使綠葉中的纖維素和其他物質通過發酵作用轉化為寶貴的營養。可是,發酵是一個慢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所以,從開始進食到食物轉為營養,需要耐心地等待好幾個小時。麝雉身上這種特化的專供發酵的複雜結構,人們只在牛這樣的反芻動物身上才能看到。

麝雉的喙堅硬而有缺口,能嚼碎葉子,然後依靠唾液的溼潤和舌頭的攪拌,最終將食物吞進嗉囊。麝雉的嗉囊大得驚人,佔據了胸部的很大一部分,分量不輕。為了扛起嗉囊,麝雉有時不得不將胸部倚在樹上。

這種特殊的嗉囊內壁很厚,是不折不扣的 「葉片貯藏器」。嗉囊中時刻在進行緩慢的發酵,經發酵後的產物沿著嗉囊慢慢移動,最後相繼進入胃和腸。

有了嗉囊,消化固然方便了,卻對飛行產生了妨礙。麝雉的飛行本領連雞也比不上,雞雖然長著附有發達肌肉的龍骨,終因身體實在太笨重,所以飛不高。麝雉的情況更糟,因為巨大的嗉囊影響了固定飛行肌肉的龍骨的發育,所以儘管麝雉的翅膀長得長且寬,鳥羽也蓬鬆漂亮,但飛行能力極其低下。

幸好,麝雉並不專靠飛行過活,它們只在低樹之間和樹冠底下的枝條之間飛來飛去,然後用利爪在樹枝間攀來爬去。雛鳥的活動更與飛行無關,它們只在樹枝上依靠喙及翅膀上的小爪子爬行。

多變的叫聲

鳥類學家告訴我們,麝雉多半在沼澤地帶的樹枝上築巢,巢的下方是水,上方則是茂密的樹冠,猛獸很難逼近它們的巢穴。在旱季,麝雉習慣於集大群活動,每群可集中20~30隻成年麝雉。找到了自己愛吃的樹葉,麝雉就用叫聲互相傳遞信息。麝雉的叫聲格外洪亮,但聽上去顯然不是一種享受。它可以是「哇哇」聲,也可以是深沉的「嘎嘎」聲,還可以是令人耳聾、含糊不清的叫聲。有時,更可能是貓叫聲、「噝噝」聲或類似於吹口哨的聲音。麝雉的叫聲如此多變,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它們可能存在著發達、成熟的社會結構。只可惜在這一方面,到現在為止,人們仍未找到足夠多的證據。

在一般情況下,麝雉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它們的生活同母牛的生活極其相似,只在屬於自己的地盤上吃著自己喜歡的樹葉。當雨季(通常在當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來臨時麝雉便分成小群活動,每小群可以有2~7 只成鳥,它們佔據各自的領地開始營巢繁殖。產卵後雌鳥和雄鳥便在巢中交替孵卵,以保證孵化期間親鳥也能吃到多汁的樹葉。

有關麝雉的婚慶場面以及雌雄鳥之間互相照料的溫馨鏡頭,人們觀察到的實在不多。一些人認為,麝雉社會很可能實行一雄多雌制。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推測或許是錯誤的,因為麝雉的雌鳥和雄鳥在外觀上長得差不多,而實行一雄多雌的鳥類其雄鳥總長得大一些、漂亮一些。

產卵以後,成年麝雉會像烏鴉那樣呆在巢裡將卵整齊地碼放起來。麝雉的巢搭得很簡單,親鳥只在水池上方的樹枝或低矮的樹叢上搭一個平底的巢。很多麝雉還利用巢作為飛行的起降點,巢的尺寸大小也僅僅滿足起碼的孵卵要求。這種巢中通常會被下入2~3枚,有時是4枚卵。

大約過了4個星期,蛋中就會孵出小麝雉,它們在外貌上也顯得很另類。鳥類學家根據出生時雛鳥成熟的程度,將鳥類分為晚成鳥和早成鳥。晚成鳥的雛鳥剛出殼時全身赤裸,有的甚至連眼睛也睜不開,它們顯得很軟弱,只會喳喳叫著張嘴討食。但雞或鴨這類早成鳥就不同了,它們的雛鳥出生時身上就長滿了絨毛,會跟著老鳥啄食。拿麝雉來說,人們很難將它們輕易地歸入哪一類:它們的雛鳥出生時雖不像早成鳥雛鳥那樣能幹,但眼睛是睜開的,身上也已長出淡火紅色的稀疏細毛。

爪趾和惡臭

如果沒有碰到什麼意外,麝雉小鳥出世後會在巢裡呆上兩個星期。一旦屬蛇或山貓潛近巢穴,小鳥就會勇敢地獨自離開。它們不僅用後肢,還利用翼上的爪子攀樹。原來,麝雉小鳥出世後翅膀上會出現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爪趾,這是最真實的爪趾——彎彎曲曲、頂端長著堅固的爪子,它能緊緊鉤住樹枝不放。類似的現象人們只在曾經生活於非洲的一種奇怪的鷓鴣身上發現過,只不過,那種鷓鴣的幼鳥翅膀上只長一個爪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有人猜測,這與鳥類起源於樹棲古代爬行動物有關。只是,在進化過程中麝雉很早就從進化「主幹」上分離出去,在某些方面顯示出與其遠祖相符的特徵。

也有人猜測,促使爪子發育的基因一直存在於鳥類的基因組之中,只不過大部分鳥類的胚胎在早期發育時這些基因並沒有起作用,而麝雉對樹棲生活方式的適應和進化將有利於這些基因的「激活」。

翼上的爪子似乎能給幼麝雉提供攀爬的方便,但有時這種裝備並不管用。這時候,小麝雉就會故作立足不穩狀猛地掉入水中,爾後再毫不猶豫地遊向岸邊,或是久久地潛入水中隱蔽起來,抽空子擺脫敵人爬上岸去。

麝雉雛鳥吃的是成鳥嗉囊中發酵的半消化食物。這種食物量特別充足,因此雛鳥在出殼以後僅僅幾個月就能長得和雙親差不多大。就在此時,它們翅上的爪子消失了,原來長爪的部位成為翅膀末端不太美觀的凸起部分,它們的遊泳能力也離奇地喪失了。

長期居住在固定的地方又不善飛行的大型鳥類註定要成為人類的犧牲品,但麝雉卻是例外,因為麝雉的身上始終存在一種惡臭,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它們逃脫了劫難。麝雉的嗉囊中經常存有發酵的綠色糊狀物,這種糊狀物會發出糞便似的氣味。「臭鳥」、「臭鼬安娜」就是當地居民稱呼麝雉時叫得最多的外號。除非當地鬧饑荒,否則,生活在南美洲的土著居民很少捕獵麝雉成鳥,有時他們寧可只吃麝雉蛋,大概就是因為麝雉肉太臭的緣故。

影響麝雉命運的最大變數是環境的變化,人類對麝雉棲息地區的過度開發已經對麝雉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幸虧麝雉生活在潮溼的河汊縱橫的地區,那兒的交通還不太方便,所以,即使它們的數量在下降,目前還不至於馬上就面臨絕滅的命運。然而,照眼下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人們擔心,這種外貌出眾的漂亮鳥兒終有一天會永遠告別地球。

相關焦點

  • 麝雉:一個頭頂殺馬特、翅膀上長爪子的臭鳥!
    」:翅膀上的爪子一個剛出生的麝雉幼雛被握在人類的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麝雉幼雛的翅膀上竟然長著爪子,而且這雙長在翅膀上的爪子在麝雉完全長大也就是成年之後科學家們在詳細描述麝雉幼雛如何用爪子攀爬,但是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其成年後會失去爪子?是啊,為什麼呢?可謂是一個難解的生物學難題。也許這就是科學研究的意義所在,發現十萬個為什麼 ,解決十萬個為什麼,如此以往,人類智商不斷超越,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翅膀上長爪子已經是震驚一眾吃瓜群眾,如果是為了攀緣所生,那應該伴隨麝雉的一生啊?
  • 科考隊南美雨林中發現「恐龍遺種」,幼時無羽毛,翅膀還長著爪子
    ,飛到樹上的時候翅膀也可以跟著抓握樹枝,抓捕獵物或者打鬥的時候,翅膀上的爪子也能派上用場,這是似鳥龍類的一大特徵。 之後由於大多數是鳥籠都傾向於飛翔,因此腿部變得越來越小,腿上的羽毛也漸漸退去,獸腳漸漸進化成鳥爪,而翅膀上的爪子也因為沒有多大的用處而漸漸的褪去,進化成了全是羽毛的翅膀,所以如今的鳥類翅膀上基本都沒有爪子了。
  • 盤點五種「怪手」動物:指狐猴長殭屍爪子(圖)
    原標題:盤點五種「怪手」動物:指狐猴長殭屍爪子(圖)   盤點五種「怪手」動物:指狐猴長殭屍爪子(圖)   來源:騰訊科技我有話說  據國外媒體報導,指狐猴可能是最奇特的靈長目動物,長著細長、骨狀的殭屍爪子,中間一根手指非常長。
  • 世界上最美最奇特的鳥類
    在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鳥類王國中,人們曾一致公認棲息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極樂鳥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鳥,這當然是無可非議的。全身淺黃或白色羽毛,白灰色的翅膀, 奶油色的頸部和胸部,黑帽,在頸背後長出白色翎羽即飄逸又漂亮。明亮的藍色眼睛,鳥喙鈷藍色。
  • 世界上沒翅膀沒尾巴的鳥,鼻孔長在嘴尖上,雌鳥下蛋雄鳥孵蛋
    毛利獵人移居紐西蘭時,首先發現了這種奇特的鳥類,叫聲很尖,發出類似「幾維,幾維」的叫聲,最後毛利獵人就給它取名為幾維鳥了。幾維鳥外表看上去就像多毛的大皮球。生長著蓬鬆的柳葉狀羽毛,柔軟美麗,細軟如綢。 它們的脖子不長,頭顯得很小,眼睛更小,耳孔卻比較大,臉上還長有硬硬的嘴須。淡黃色的喙尖而細長,幾乎達到體長的一半,就像一個細細的圓筒一樣,並且向下彎曲。
  • 翅膀上長爪子,嘴裡長尖牙的鳥兒,你知道是什麼鳥嗎
    遠古時期,地球是鳥類的樂園,不光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有在水裡遊的。專家統計,從鳥類形成那天到現在,地球上曾生存過15萬種鳥,這個數字很驚人吧。今天介紹介紹鳥類的祖先-始祖鳥。此後,始祖鳥化石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經很多古生物學家的努力,這種遠古的鳥類,在人們心目中的樣子越來越具體。始祖鳥生活在距今15000萬年前的晚侏羅紀時期,它體型比鴿子稍大一些,但他的身體結構和外貌與現在的鳥類卻差異很大。
  • 南美洲發現長著大爪子的食肉恐龍
    南美洲發現長著大爪子的食肉恐龍隨著南半球巨型鯊齒龍類逐漸的衰落,很快就有了它們的「替補者」。一類比霸王龍還要「小短手」而著稱的阿貝力龍科,另一類群則是剛好和「小短手」背道而馳的掠食者——大盜龍類,擁有巨大前肢的獸腳類恐龍。大盜龍類一直都是非常神秘的存在,直到近些年來發掘出了更多的化石,古生物學家才一層層揭開了籠罩在它們身上的神秘面紗。
  • 鶴鴕作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兩腳獸在它面前不堪一擊
    歷史上首次記錄鶴鴕攻擊人類的事件發生在1926年4月6日,當時16歲的菲利普·麥克萊恩和他的弟弟在去森林玩耍的路上遇到了一隻長相奇怪的鳥類,抱著好奇心用木棒敲打,結果受到這隻鳥猛烈反擊,被踢倒在幾米之外,並且脖子還被鳥的爪子劃破,最後由於頸動脈失血過多而死。
  • 奇翼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也就是說,它們有一片片的羽毛,就像它們的後裔——鳥類一樣。片狀飛羽是它們的獨門絕技,別無分店,我們過去也以為這是它們唯一的絕招。但是,中國科學家鄭曉廷和徐星等人在4月3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小型似鳥恐龍——它竟然具有類似蝙蝠的翅膀。我也參與了這項研究(點擊讀論文全文)。奇翼龍的藝術復原圖。圖片來源:恐龍星際
  • 「殺人鳥」鶴鴕作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兩腳獸在它面前不堪一擊
    歷史上首次記錄鶴鴕攻擊人類的事件發生在1926年4月6日,當時16歲的菲利普·麥克萊恩和他的弟弟在去森林玩耍的路上遇到了一隻長相奇怪的鳥類
  • 在上大的猛禽禿鷲出現在秘魯上,翅膀展開3米長,但只吃腐肉
    被稱為「 安第斯之魂」,翅膀展開三米長在這種氣候下,我們培育了許多熟悉的動物,如美洲獅、美洲豹、秘魯企鵝,但是這一次,我們要討論的是象徵「安第斯文明之魂」的動物,當地人認為他們是神聖,他們非常尊重他們。
  • 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怪異外表經常被當成人像,背後有何玄機
    鳥兒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生物,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天空翱翔,千百年來,一直讓只能在地上行走的人類羨慕不已。人類幻想變成鳥兒,它自在,無拘無束,還美麗動人,活得甚至比人還要瀟灑。 世界上最小的鳥類是一種叫做吸蜜蜂鳥的鳥類,身體全長僅才6釐米左右,大小甚至還不如一隻蜜蜂,它們飛行時,翅膀振動的頻率極高,雖然小,但吃得多,畢竟飛行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 動物界10個長相「奇怪」的鳥類(高清版)
    相信大家接觸最多的鳥類動物就是應該無非就是一些常見的鳥類!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鳥類動物,從巨大的鸛、禿鷹到小小的幾維鳥、以及十分危險的食火雞!這次我們就一起看看長相最「奇怪」的鳥類!看看你最喜歡哪一種呢?10.孔雀孔雀屬包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這一恐龍類群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但長相非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其僵硬的羽毛呈絲狀,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這意味著奇翼龍有著和鳥類及其恐龍近親完全不同的翅膀,它的翅膀像蝙蝠和其他會飛的四足動物一樣,主要由翼膜構成,而不是像鳥類及其近親那樣主要由羽毛構成。在恐龍身上,這個發現是第一例。
  • 世界上十大最危險的鳥類!第九名居然捕獵人類。
    、兩棲類、爬行類等,它的翅膀和腳爪異常有力,能夠輕鬆抓 起五倍於自身體重的獵物自由飛翔,因此可以捕捉狒狒、羚羊等體型較大的獵物。在世界上最大的鷹群中,它的後爪長到4英寸長。在綠色的樹枝和樹枝上築巢,一個成年的角鷹更適合快速追逐,並且可以達到80公裡的時速。能夠從樹中拿下樹懶和猴子,另一種狩獵方法是坐下來等待,直到它們的獵物出現。雄鷹會毫不猶豫地把灰熊、野貓、狼鹿、甚至是人都抓下來。 其實它的側臉很帥,只是正臉...
  • 一次性飛行180公裡,還不扇動翅膀,安第斯神鷹怎麼做到的?
    鳥類由於要長時間飛行,是不能太重的,體重一高,就飛不起來,還會帶來多種疾病。所以南美洲的人們崇拜安第斯神鷹,在當地的神話中,安第斯神鷹是太陽神的使者。2500年前的工藝品上,就有安第斯神鷹的圖案,雖然模糊,但雙翅展開,如同小型飛機一樣的飛禽,除了安第斯神鷹還有誰?當然,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深入了解一下安第斯神鷹,你會發現它根本就不像南美土著說的那樣美好,即使它享受著人們的供奉。
  • 鶴鴕的爪子型如匕首,殺敵挖內臟易如反掌,被譽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在大洋洲東部、紐幾內亞和附近島嶼上,生活著這樣一類鳥,它們頭頂有高而側扁的、呈半扇狀的角質盔,頭頸裸露部分主要為藍色,頸側和頸背為紫、紅和橙色,前頸有2個鮮紅色大肉垂,是不是長得很像火雞?它們還有一個別名,叫「食火雞」。鶴鴕生性兇猛,常用銳利的內趾爪攻擊天敵。它的爪子如匕首能挖人內臟,被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 從長著白鬍子的印加燕鷗,到只會遊泳的麝雉,盤點10種奇異的鳥類
    放眼世界,把目光放到世界這個廣大的「林子」,你真的會發現什麼奇怪的鳥都有。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世界上最奇異的10種鳥類:印加燕鷗這種鳥是以它的棲息地命名的,它們今天棲息的地方曾經是古印加帝國的統領地。
  • 最持久的鳥類,飛5小時172公裡不扇一次翅膀,安第斯神鷹的傳奇
    飛天一直以來就是古人的夢想,無數人為此前赴後繼的努力著,從最開始的西漢末年的一位「翼裝俠」用鳥類羽毛自製的翅膀,到明朝的萬戶用火箭綁在椅子上,再配以兩個風箏做成的「飛行器」,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載人航天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