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天成功發射一箭十星 包括1顆地球觀測衛星

2020-11-09 金融界

DoNews 11月8日消息(記者 丁凡)近日,印度安得拉邦斯裡赫裡戈達島上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49)發射了EOS-01衛星以及國際客戶的9顆衛星,成功發射了10顆衛星,其中包括1顆印度的地球觀測衛星EOS-01,另有9顆國際商業衛星。當天成功進行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航天發射。此前,該組織曾在1月有過一次發射,但當時是在法屬蓋亞那一基地完成。

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消息,當地時間7日下午,上述運載火箭從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斯裡赫裡戈達島上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隨後所有衛星成功與運載火箭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

據印度媒體報導,EOS-01地球觀測衛星總重630公斤,配有合成孔徑雷達(SAR),可以在所有天氣條件下對地球拍照,用於農業、林業和災害監測等領域。其他9顆國際商業衛星中各有4顆分別來自盧森堡和美國,還有1顆衛星屬於立陶宛。

本文源自Donews

相關焦點

  • 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
    【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印度空間研究組織7日利用一枚PSLV-C49型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10顆衛星,其中包括1顆印度的地球觀測衛星EOS-01,另有9顆國際商業衛星。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消息,當地時間7日下午,上述運載火箭從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斯裡赫裡戈達島上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隨後所有衛星成功與運載火箭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 據印度媒體報導,EOS-01地球觀測衛星總重630公斤,配有合成孔徑雷達(SAR),可以在所有天氣條件下對地球拍照,用於農業、林業和災害監測等領域。其他9顆國際商業衛星中各有4顆分別來自盧森堡和美國,還有1顆衛星屬於立陶宛。
  • 一箭十星!Satellogic成功發射10顆亞米級遙感衛星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Satellogic衛星公司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十星」的方式,通過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將10顆NewSat系列亞米級遙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印度新冠疫情後首次航天發射,一箭十星
    (觀察者網訊)印度新德裡電視臺(NDTV)當地時間11月7日報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發布消息,當天成功進行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航天發射。此前,該組織曾在1月有過一次發射,但當時是在法屬蓋亞那一基地完成。
  • 時隔一年南亞航天大國印度終於再次開張,成功發射一箭10星
    時隔近一年後再次成功發射火箭印度當地時間2020年11月7日下午5點55, 印度在斯裡赫裡戈達島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使用一枚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PSLV)成功包括 地球觀測衛星EOS-01其中EOS-01是印度開發的地球觀測衛星,旨在用於農業,林業和災害管理支持中。
  • 一箭九星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等9顆衛星—新聞...
    一箭九星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等9顆衛星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是中國和巴西兩國合作研製的第6顆衛星,將接替中巴地球資源04星獲取全球高、中、低解析度光學遙感數據,為中巴兩國資源系列衛星數據應用拓展至全球高解析度業務領域奠定基礎,同時還能為巴西政府實現對亞馬遜熱帶雨林及全國環境變化監測等提供高技術手段。
  • 一箭九星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等9顆衛星
    中新網客戶端太原12月20日電(郭超凱)北京時間12月20日11時22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贈衣索比亞微小衛星以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9顆衛星。
  • 印度發射的最新地球觀測衛星EOS-01的廬山真面目
    EOS-01隻不過是另一顆雷達成像衛星(RISAT),它將與去年發射的RISAT- 2b和RISAT- 2br1一起工作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下午,印度一箭九星,成功發射了一顆地球觀測衛星EOS-01,完成了近一年來的首次太空任務。
  • 露臉 印度搞了個大新聞!「一箭104星」成功發射創紀錄 技術遠超中美俄?
    火箭攜帶了104顆衛星。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隨後宣布,104顆衛星全部進入預定軌道,此次衛星發射任務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印度此次發射打破了俄羅斯在2014年一次性將37顆衛星送入太空的記錄,是迄今人類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一次。
  • 一箭九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等星成功發射
    2019年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一同發射的還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贈衣索比亞微小衛星以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8顆搭載衛星。
  • 印度太空崛起, 發射一箭104星, 美稱各國衛星危險, 但中國可不怕
    現在說起印度的軍事實力,許多中國軍迷可能會吐槽印度「萬國牌」的裝備。但說實話,印度的工程師在美國工作的不少,高級人才也不少。現在的印度雖然軍工武器研發還弱點,但是在航天領域的表現可是可圈可點。印度現在已經搞出了驚人的「一箭104星」,前不久有媒體報導,美國還有4顆衛星交由印度航天發射,也擔憂起自身的航天實力,美國有人提出警示,印度的航天實力會使各國衛星都受到威脅,那麼中國會受到威脅嗎?
  • 一箭29星只是幌子!印度首顆天眼衛星開機,時刻監視鄰國軍隊
    繼5天前首次成功試射反衛星飛彈後,印度又向太空大國邁出關鍵一步!據《印度斯坦時報》網站4月1日報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當天成功將該國首顆電子偵察衛星EMISAT(俗稱「天眼」)送入預定軌道,連同發射的還有來自美國、瑞士、立陶宛和西班牙的28顆微衛星和納米衛星。
  • 一箭五星 中國成功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
    原標題:一箭五星 中國成功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   北京時間9月19日14時4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珠海一號」03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一箭九星!「吉林一號」高分03衛星海上成功發射
    15日9時23分,在海天一色的黃海海域,我國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以「一箭九星」的方式發射衛星。
  • 航天事業也能實惠又便宜?一箭九星海上發射真划算
    這次上天的九星裡,包括前一陣子發射失敗的「B站視頻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其實一箭多星、海上發射、商業發射,都是已有的模式,但是結合起來還真是第一次。而且這次發射的亮點還有冷發射、軍民融合的發射平臺,以後東風快遞上船就無壓力了,你品,你細品。
  • 一箭九星!我國在海上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
    ▲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一箭多星」是長十一火箭的「獨門秘技」。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小衛星發射需求,火箭院推出了「太空班車」「太空專車」和「太空順風車」等多樣化快捷服務。自2015年長十一火箭首飛以來,已成功將51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不顧疫情兇猛,印度突然發出飛行警告,軍方絕密衛星即將上天
    其中,被視為印度驕傲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更是因為洶湧的疫情而導致他們從2020年初到現在,都沒有進行過哪怕一次航天發射活動。因為在他們的原本計劃裡,有不少絕密的軍用衛星需要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協助下發射。這當中,一顆代號為RISAT-2BR2的軍用衛星本該在上半年發射,卻一直延期到現在。
  • 2017世界航天十大事件:走過60年的人類航天不平凡
    新的銥星系統建設速度依然極為誇張:1月14日,一箭十星;6月25日,一箭十星;10月9日,一箭十星;12月23日,一箭十星。這些全部由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完畢,且實現了火箭一級回收和再次使用。預計2018年初,新一代銥星系統將會建立完畢。 銥星的死而復生速度之快讓人震驚,它能否成為商業航天裡又一個劃時代的豐碑,我們拭目以待。
  • 中國成功發射一箭十三星 大國崛起致敬航天人!
    IT商業新聞網11月6日訊 我國在航天領域迎重大利好消息,中國成功發射一箭十三星!今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任務是一箭十三星。  同時,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作用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部署,2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研究中子星、黑洞等緻密天體及其併合過程。此外,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