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昨天一篇推文《鯴可能是淡水中金屬汙染的早期指標》,學生把鯴,誤以為魚蝨,而錯的源頭則是百度百科。
看文字介紹「魚蝨目(Caligoida),魚蝨科(Argulidae)」,可分類那裡的魚蝨科卻變成了(Caligidae)。混了,全混了。從配圖來看,百度百科想說的是「鯴」,代表種日本鯴Argulus japonicus,但是這個鯴並不屬於橈足類,而是鰓尾類。
事實上,橈足類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魚蝨目,而是管口目(Siphonostomatoida),管口目下面有個魚蝨科(是Caligidae,而不是百度百科裡面的 Argulidae),魚蝨科Caligidae下面有三個屬,包括Caligus,Gloiopotes 和Lepeophtheirus. 其分類地位如下圖:

這三個屬無一例外的都是在海水環境或海水魚種,所以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sea lice即海蝨,說起來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危害挪威三文魚、美洲虹鱒等的就是這種sea lice,包括我國的南海魚蝨、東方魚蝨都屬於這一類,它們長得是這樣子的:

它們造成的危害是這樣子的:

而百度百科裡面的魚蝨,實際上應該是鯴,其分類地位應該是鰓尾類Branchiura,下面有魚蝨目Arguloida,魚蝨科Argulidae,僅有魚蝨屬Argulus一個屬,旗下有十幾個種,包括常見的日本鯴、喻氏鯴,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部分是淡水的,所以也叫鯉蝨。
它們長得是這樣子的:
它們造成的危害是這樣的:

其實,從拉丁文來說,這完全是兩個物種,分屬於不同的綱(橈足綱和鰓尾綱)。但是,混淆這兩類的,不僅僅是中國人(因為早期翻譯過來都是魚蝨、都屬於魚蝨科(Caligidae和Argulidae)),所以,在很早時候中國的魚病學家就發現這個問題了,所以我們有鯴(鰓尾類,淡水)和魚蝨(橈足類,海水)兩個不同的名詞來區分。那麼,外國人為什麼也容易搞錯呢?因為它們的英文名或者說common name,都是lice,只不過一個是sea lice(橈足類,海水),一個是fish lice(鰓尾類,淡水)——壞事就壞在這個fish lice上,因為海水魚也是魚,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海水魚的魚蝨也是fish lice了。
但是,像百度百科這樣把兩種完全混著說,我也是長知識了。
△內容源自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義海豪情,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