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海洋裡蘊藏著神秘力量
例如海綿寶寶、派大星
還有暑假期間電影院裡露面的巨齒鯊……
究竟這些神秘力量是否存在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選擇一處寶地,帶齊裝備
從海面開始下潛,看看都能找到什麼?
漂亮的珊瑚、長相怪異但非常好吃的海鮮……
不過說好的海綿寶寶呢?
已經到海底了卻也不見蹤影
不過前方貌似是個很大的人工建築
莫非海綿寶寶藏在那裡?
我們已經在這個「大傢伙」上設置了兩個直播攝像頭
近距離觀察,這是個很大的金屬圓柱體
而且,圓柱體上還印有「田牌」商標?!!
你好小娜,幫我看看前面那個大傢伙到底是什麼?
Cortana:這是微軟創新突破,微軟海底數據中心。
微軟Natick項目,來Pick一下吧
1850年,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在英吉利海峽鋪設。168年後的今天,微軟把數據中心也搬到海底去了。Natick是微軟的一種嘗試,目前已進展到第二階段。通過該項目,微軟利用潛艇技術與海洋能源的領導者合作,開發自給自足的新型水下數據中心,從而為沿海城市提供閃電般快速的雲服務。而近日微軟的海底數據中心已經正式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負載試運行。
每個這樣的數據中心都是標準的12.2米長,內徑2.8米的金屬圓柱體,可提供與40英尺ISO貨櫃相等的容積。其中可安置12個機架,共裝備864臺標準的微軟數據中心伺服器和27.6PB磁碟存儲容量。根據設計,這種數據中心從工廠發貨到最終上線可在90天內完成,並且在無需維護的情況下可正常運行最長5年!
感覺很炫酷,滿滿的黑科技
不過,為什麼要把數據中心泡在海裡呢?
1、從更近的位置為用戶服務
上網,看視頻,下載……誰也不會嫌自己網速太快,恐怕每個人都希望能更快。而地球那麼大,縮短物理距離,已經成為一種提高網速的重要做法。
據統計,全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120英裡(193公裡)的區域內。所以如果直接把數據中心部署到海岸邊呢?就可以直接覆蓋最集中的人口,提供更流暢的訪問!這個思路挺棒吧。
2、節能減排
大型數據中心非常耗電,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實傳統數據中心裡耗電最大的並非伺服器,而是空調等冷卻設備!所以很多科技公司在數據中心選址方面就很糾結:或者選擇年均氣溫較低的高緯度地區,利用自然條件降溫;或選擇距水電站、風電站、光伏電站等廉價新能源發電站較近的地區,降低自己的能耗成本。但這些地區往往人口密度並不高!
那麼將數據中心泡在海水裡呢?水冷降溫,高效快捷環保方便,問題解決啦!同時這種數據中心還能更好地利用潮汐能和海浪能量之類的新能源,環保程度再上新高!
3、更快速的部署和上線
傳統數據中心的建設別提多麻煩了,選址、蓋樓、部署、調試、上線……這一系列流程走下來,周期通常要用「年」來計算。現在技術進步和用戶需求變化那麼快,誰能耗得起?
Natick項目的思路則非常靈活。整個數據中心就像一個貨櫃,在工廠裡安裝好所有必要的設備,然後運輸到海岸邊,沉入預設位置,接通網絡和供電,拆箱即用。從生產到上線一般90天內就能搞定。而這還是需要等工廠生產所需的時間。如果有現貨,直接發貨、運輸並部署,速度還能進一步提高!
4、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布局
數據中心是網際網路的骨幹,也是雲計算的底層基礎。目前已經有很多人充分利用雲計算的規模經濟來安全地存儲和處理數據,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並運行人工智慧算法。隨著企業越來越多地把網絡和計算需求轉向雲端,智慧型手機、機器人等各種智能設備進入人們的生活,整個計算行業對數據中心資源的需求正在呈指數級增長。
而Natick項目為業界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可以快速部署的數據中心,能儘可能廣泛地覆蓋更多用戶,並且更為節能環保。藉此在人口密集區域周邊運營貨櫃式的海底數據中心,為全世界提供更便利、更經濟、更快速、同時對環境更友好的雲計算服務。好多頭疼的問題就這麼迎刃而解了!
微軟的海底數據中心概念最早於2014年7月啟動,隨後僅用12個月便完成了概念原型機的製作,並在美國加州附近平靜的淺水區完成了部署。105天的平穩運行在可行性上驗證了海底數據中心的設想。而目前進行的第二階段實驗重點在於研究這一概念在物流、環境和經濟方面是否切實可行。
但這不免讓人還會有些疑問。例如:這樣的數據中心本身會對環境,尤其是海航和周圍的生物產生什麼影響?維護工作該如何解決,畢竟會潛水還懂IT硬體維護的人可能並不多!這個項目真的能完全採用可再生能源嗎?……
相關閱讀:
Nice!谷歌購買10年風能為數據中心供電
英特爾前總裁再創業:用ARM構架生產數據中心晶片
雲計算用戶需求促使美國數據中心的租賃量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