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近百位阿斯伯格人士親密相處後,他們開啟一個重大決定 - 大米和...

2021-01-09 大米和小米平臺

近幾年,隨著自閉症行業的快速發展,大量非家長、非特教專業的人員被吸引了進了這個行業,其中就包括許多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他們中許多人曾對自閉症一知半解,或者僅有一些浪漫化的幻想,而當他們因為環境和工作的原因接觸到真實的特殊人士後,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以大米和小米編輯組為原點,讓小編們來講述一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

01

我曾以為和阿斯交往得小心翼翼

講述人:大米和小米編輯梁雨

天然呆的河北姑娘

2018年入職

阿斯朋友是否與普通人不同?

與他們交往是否得更加小心?

我曾經是這樣認為的。

所以,當我拿到第一個阿斯採訪對象的聯繫方式後,忐忑不安了一下午。

沐陽的媽媽是大米和小米的粉絲,經常在我們公眾號文章下留言,在她的文字裡,我們了解到她有一個聰明伶俐阿斯女兒,正在讀大學,並受到許多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在對沐陽媽的採訪中,當我打聽起沐陽情況,沐陽媽大手一揮直接發了沐陽的聯繫方式過來,讓我自己問沐陽。

那時我來大米和小米沒多久,僅在大米和小米公眾號裡讀過幾篇阿斯伯格的故事。

沐陽

我知道有些人接受了自己阿斯伯格的屬性;有些人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人類神經多樣性的一部分,不希望被貼上患者的標籤;而有的阿斯伯格對此諱莫如深,拒絕承認;

而且不少阿斯伯格在幼年,與同學、老師相處時都曾有過很不愉快的經歷,除了被惡意欺凌,還曾被無意傷害。

我會不會如那些人一樣說錯話傷害她而不自知?

為此,我精心準備了一份詳細的採訪提綱,並且再三審視每一個問題。

當我加上沐陽,她的語音電話立馬隨之而來。

那時,我才發現這些準備都是多餘的。

不管我提出什麼問題,她都可以用一句話,或幾個字回復完畢,我準備的一堆採訪問題,幾乎只用了十分鐘就談完了。

然後就只能胡侃,好在不用擔心冷場,她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例如:

和同學合作做實驗時,對方太笨了,她寧願自己完成所有步驟;

因為面部識別障礙,上了半年學,還認不清自己的任課老師,所以被老師打啦;

和舍友出去唱K晚上11點才回家;

老師家人生病,她很擔心;

……

和她聊天非常放鬆,但幾乎完全就是被她帶著走。

她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寫作業,做正事,而我卻不能一心二用,有時候我不得不主動打斷她:

「噹噹喊我工作啦」

「噹噹在工作群裡喊我啦」

……

在這裡,我要認真地和我們編輯組組長、辦公室室花之一的噹噹說一句「對不起」,讓你給沐陽留下了「包租婆」般的印象。但沐陽沒過多久就加上了你的微信,相信這個「誤會」已經解開了吧,嘻嘻。

(噹噹追評:有什麼鍋需要我背的,砸過來就是了)

總的來說,沐陽是一個非常直爽,說話簡潔有力的人,興趣眾多、涉獵廣泛,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一針見血,她在學業各方面的成績,著實讓人自慚形穢。

另外,她還保持孩子的天性,也像個孩子一樣在意親密人的評價。

上一秒,她可能剛剛一句話點明你的困惑,下一秒,就開始為一點小事沒做好可能要被老師批評焦慮難安。

正在學習的沐陽

但她很少為過去的挫折感傷,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玩耍以及身邊的人上,她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現在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目前正積極地準備考研,未來將一直在學術道路上探索。

從此,我認識了更多阿斯人士

受沐陽的影響,在和第二位、第三位阿斯人士聊天時,我便沒有那麼緊張了。

25歲有輕微智力障礙阿斯小A,14歲時父母離婚,父親不知所蹤、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隨後一直借住在親戚家,朋友很少,無事可做。

他會在微信上告訴我,他在寫機器貓劇本,他想媽媽了,他今天看到了什麼新聞,有時他只是自己在敘述,沒給我留下插話的空間。

還有時,就只是發一句「你在不在?」

當你問他,有什麼事時,他也說不出什麼。

他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只是在表達:」看看我好嘛,我很孤單。」

另一位阿斯小B,和他微信聊天時,如果我不理解或者質疑他的想法,他就會立即撤回自己的文字消息,重新編輯,或者說讓我忘了那句話,它不重要。

可能是以往不愉快的經歷,他在社交中表現得小心翼翼,似乎很怕說出來的話,成為他人刺傷自己的武器。

阿斯們可以很坦誠,也可能很多變,但我發現與他們聊天和接觸普通人也沒多大區別,我們只需直白地說出心中所想,然後認真地傾聽。

02

阿斯伯格同事成為了我的榜樣

講述人:大米和小米編輯李羲錚

有些憂鬱的湖南大叔

2018年入職編輯組

2018年,我剛來大米和小米工作時,有一位阿斯伯格人士對我影響較深。

他叫小楊,年齡大概二十歲左右,工位就在我的右手邊,做一些翻譯的工作,他人瘦瘦高高的,喜歡著背著一個大書包,臉龐青澀但是有點生人勿近的氣場。

剛入職的新人總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開始仔細觀察這位同桌,並嘗試和他打招呼,和我感覺一樣,小楊果然是個生人勿近的性格,每天早上我熱情的早安問候,中午體貼的午飯邀約,換來的都是總是一句簡單到仿若敷衍的回應,甚至很多時候他都不會看我一眼。

小楊曾翻譯的文章

但我並沒有因此沮喪,因為我發現小楊對辦公室其他人也是這個狀態,他好像一直就獨來獨往,從未主動和人說話,別人有需求找來,他也多半是沉默又高效地快速處理完。

這些再搭配上他對工作那種肅然起敬的專注,儘管同為男人,我也不得不在心裡暗誇一句:「兄弟,太帥了!」

成為榜樣

小楊對工作的專注也影響到了我,每當我走神或者玩手機的時候,只要瞄到小楊全神貫注工作的模樣,一股羞愧感就油然而生,這時候我會立刻把雜念收起,收起手機,繼續專心工作。

後來從同事零碎的交流中得知,小楊人還在國外讀書,精通4國語言,去過許多國家,還參加過一些高端科技論壇,還拿過各種獎...而這段時間只是在大米和小米暑期實習。

我心中只剩下了膜拜,一個還未畢業的大學生居然如此優秀,這讓畢業一年的我情何以堪。我越發地崇敬對小楊,工作態度越發端正,下班後也強迫自己積極學習。小楊仿佛成為了我工作的燈塔。(噹噹:難怪羲錚現在的工作效率低了,原來是燈塔走了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近一個月,直到某天小楊那天穿了一件印著動漫女角色的T恤來上班。(註:羲錚的一大愛好就是動漫。)

不知道大家能否感受到我那時候的心情,一個你眼中你眼中永遠高冷理性的嚴肅男人,突然暴露出很「宅男」的一種屬性,那種崩塌感讓人又意外又興奮。

午休時,我儘量用一種很平常的語氣對小楊說,原來你也喜歡xxx啊(動漫角色)。很少用正眼看我的小楊第一次認真看了我一眼,然後居然有些「害羞」地點了下頭。

那種感覺仿佛發現了新大陸,我和他的交流逐漸多了起來,我了解到他不僅喜歡動漫,還愛玩遊戲,更是日本女子偶像團體的鐵桿粉絲。他還和我分享曾為了見到某個女團,抽空飛去日本,排了整整兩天隊,只為和小姐姐們握一下手...

原來曾經高冷都是裝出來的啊!我心裡竊喜,感覺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靠譜的戰友,以後上班有樂子啦。

(噹噹追評:上班不想著好好工作,想著找樂子!!)

但是之後,生活似乎並沒有什麼變化,小楊上班依然是那樣專注的模樣,從不閒聊,也並不會主動找我搭過話,每次的午飯邀請還是是拒絕。辦公室的同事們聚餐,他也會一起去,雖然每次都會坐在我身邊,但在餐桌上幾乎都是沉默,也不會和我閒聊,只是自顧自吃飯。

我有些摸不著頭腦,是他防備心太重了麼?是我有什麼做得不好麼?我們這算是「朋友」麼?

直到某天,一位老同事隨意提了一句:「那位小楊是個智商特別高的阿斯伯格。」

我腦子「嗡」一下,完全不敢相信,我立刻追問那位老同事「你們都知道啊?」老同事一臉平常地說:「對啊,以前也有不少特殊人士來大米和小米實習,沒啥特別的,大家都習慣了。」

我半天沒說出話來,原來小楊居然是傳說中的阿斯伯格?是的,他幾乎和電影裡描述的那類「沉默的天才」一模一樣:神秘,冷酷,高智商。我一直以為這類人在現實中不存在,但他就的確出現在了我的身邊,這種感覺有些強烈的不真實感。

離別時,他主動請大家吃飯

知道了真相後,我們每天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小楊一切照舊,認真規律地生活與學習,我也不再執著走進小楊的世界,維持著同事間正常的交流與工作,偶爾聊聊動漫與遊戲,但我依然以他為榜樣,他每天專注的態度依然是鼓勵我學習工作的目標。

兩個月的暑期很快就過去,小楊要走了,臨別前一天,他用實習工資買了麥當勞,接著罕見地去每一位同事的工位上邀請大家來吃。

在辦公室裡的飯桌上,大家舉杯,大笑,對小楊說著祝福的話,小楊似乎也被這種情緒感染,他那天露出的笑容,比之前2個月加起來都要多。

後來因為工作原因,我接觸了許多阿斯伯格人士,也和其中幾位成為了朋友,從他們身上我發現許多未曾見過未曾想過的的風景。

希望他們能獲得獨一無二的快樂,也希望這個世界更加自由與包容。

03

這位阿斯伯格女孩成了我唯一的傾訴對象

講述人:大米和小米編輯熊玉玲

開朗自信貴州姑娘

2019年入職編輯組

最近,菲菲又開始新一輪的微信好友清理行動了。

很慶幸,我沒被刪。

從去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維持了快一年的網友關係。菲菲是一名阿斯伯格女孩,自考進入廣東外貿大學,今年大四的她,馬上就要迎來畢業了。

在大米和小米當編輯,聯繫人裡有幾位大齡的自閉症好友並不算稀奇。每天我已經習慣了看看他們的朋友圈,再順手給他們點讚評論。

除了她,菲菲。

我很少給她點讚,但我跟她走得最近。

「勇於」維護合法權益,她差點嚇跑了我。

菲菲喜歡劈叉,喜歡運動,喜歡彈琴,喜歡武術,喜歡美食,尤其喜歡交朋友。

可是交朋友卻成了她痛苦的源頭。

和很多阿斯伯格人士一樣,社交障礙帶來的挫敗,讓菲菲總處在負面的情緒中,而反過來,敏感的情緒又讓她在社交上處處碰壁。

關於過去,她不是很願意透露,我只大概知道她在國外念書時因為校園欺凌退學,才回國自考上大學。

我相信,我們一開始便聯繫得勤,不是因為我有多討人喜歡,而是因為菲菲她遇到的糟心事太多了,而她在現實中,沒什麼談得來的朋友。

從常人的角度看,菲菲確實很偏執,也很自我。和她聊天,剛開始我得像個知心姐姐一樣,開導她,還要將就她。

她喜歡跟我分享她每天的心情,但她幾乎每天都不快樂,相處久了,我總結她的情緒爆發期主要以經期為中心,前後持續半個月,她形容自己克制情緒就像是在拉肌肉,崩不住了就會爆發。

有時候,她的偏執和自我甚至一度把我想跟她靠近的念頭徹底打消。

有一次,她告訴我,她把情緒發洩到了一個健身APP的客服身上。

這個APP的櫥窗裡掛著一件她很心儀的防汗衫,菲菲用了好長時間,每天堅持打卡,好不容易攢足了金幣,結果一直心心念念的防汗衫卻顯示沒貨了。

這個結果對她來說太嚴重了,她崩潰大哭,甚至在電話裡以死威脅客服,對方也是個女孩,一直哭著跟她道歉,她還是沒有原諒。

當時,看到這個消息,相信你們跟我一樣,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她太過分了。

我試著勸她,她看出我在幫客服說話後,第一次生了我的氣,我也很久沒跟她說話。

後來我想,她每天認真打卡,就為了那麼一個目標,結果這卻是個空殼騙局,所有的努力成了笑話。每個人都只看到她爆發出了不合時宜的情緒,卻沒有看到是平臺先捉弄了她。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之前也有一個大齡的自閉症男孩告訴我,他急於找工作,卻被人家騙了300元。那是他第一次嘗試自己找工作,家人堅持花了很大的力氣幫他把這300塊錢要了回來。

他們遭遇的經歷,其實我們都遇到過,只是我們習慣了「這些小事」,習慣了忍氣吞聲。

像真正的朋友那樣

一直以來,對菲菲,我是有求必應,有消息必回,生怕敏感的她會把我的名字變成黑名單裡的一員。

直到我坑了她一次後,我們的關係才慢慢改變。

今年的自閉症日前一周,心血來潮的我決定幹件大事,雄心壯志地邀請菲菲寫首曲子,我來填詞,用來製作一個科普自閉症的mv,她爽快答應了,當天就連夜加班給了我兩版她改寫的曲子。

但是,工作加生活上的煩心事讓我後來忘了這事,自閉症日那天,曾聽我誇下海口的同事問,「你們的mv呢?」

羞愧如我,趕緊找菲菲道歉,她表現得很包容,說我工作忙,她不怪我(可能是她也忘了這事)。

經過此事,我發現她並沒有那麼不通人情,只要提前告知,在她可接受的範圍內,我是可以小作一下的。

比如當她又像往常一樣給我發送了長篇大論的消息時,我因為提不起興趣,也就沒回她。

見我半天沒動靜,她情緒上來了。然後,我告訴她,我的工作是很繁忙的,時間特別擠,她發的消息我都會認真看,但不是什麼問題我都會回答,她表示理解。至此,我們倆再也沒發生過因為沒有及時回復消息而生氣的事。

再分享一個我安慰菲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跟她比慘,比如前兩天,她一大早跟我抱怨,說她爸爸不理解她,說了傷害她的話......

我問她,「那你爸揍你了嗎?」,我告訴她我是被我爸從小揍到大的,而且70%的爸爸都這樣。她一聽完,立刻就原諒了她爸。

網聊一年,菲菲對我應該是越來越信任的。

而我,一個人從西南邊陲小鎮到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工作,沒有親人,沒有走得近的朋友,我們都一樣,試圖和孤獨對抗。

一開始,我願意做菲菲的網友,是覺得她需要我,而不知不覺,那個渾身長滿刺的阿斯伯格女孩,成了我唯一一個打開手機就可以傾訴的朋友。

(編輯部吃瓜組:唯一??那我們是啥?→手裡的瓜突然不香了)

(男朋友:天天給你洗衣服收拾打掃衛生的我,也不能擁有排名嗎)

編者後記:

沿襲傳統報社的習慣,每周,大米和小米編輯部都會開一次選題會,說說近期發生的一些新鮮事。期間聊得最多的就是和阿斯伯格人士的相處。

很多時候,一篇文章完成推送即意味著不再需要太多聯繫。但阿斯伯格人士卻經常會記住我們,還時不時發來問候,漸漸地,每個編輯也多了不少阿斯伯格朋友。

熟悉起來後,我們發現,雖然阿斯伯格朋友們有社交障礙,但和他們相處時,只要用一些方法再加上一些耐心,其實也沒那麼難。

比如我們曾遇到一個阿斯伯格採訪對象,她非常希望我們時時刻刻關注她,關注她的文章,以至於我們只要遲到了一會沒有回覆她的信息,就以自殺威脅。後來我們反思,是因為我們覺得她是阿斯伯格,是個障礙人士,天然地,我們就對她比普通人更順從和照顧,沒有對她提要求。

後來,我們給她做了稿件推進表,規定好哪個時間節點,應該做到哪個進度,哪個時間點,是我們下班休息的時間,下班後就不會及時回覆信息。就這樣,按照時間表推進,各自分工,大家都非常愉快地完成了文章推送。

鄒小兵教授曾說,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科學接納,可以實現自閉症人士的理想穩態。我們想,科學接納應該就是:不一味地包容,也不一味地同情或者照顧,而是真正平等地和他們接觸,尊重他們,唯一不同的就是,可能更需要一些方法和耐心。

你和阿斯伯格人士有接觸過麼?

你們間是否有發生什麼趣事?

留言下來告訴我們吧

編輯|噹噹 主編|潘採夫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我們是阿斯伯格,但也可以過得很不錯!」
    具有與自閉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在分類上同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但又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這是對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基本定義。他們往往會診斷很晚,或很難被發現,大多數都是在人群中艱難地偽裝,那麼,阿斯伯格人士的遭遇都是怎麼樣的?成年後,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今天,我們邀請了3位阿斯伯格人士,講述他們的經歷。
  •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遺傳性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遺傳性,是很多研究人員探索的方向。專家研究發現,阿斯伯格症候群人士的大腦和普通人的不同。
  • 阿斯伯格是天才病嗎?
    不管阿斯伯格還是高功能自閉,在小時候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往往在上學之後發現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才引起重視。甚至有的孩子上到中學以後,學業和人際關係出現困難,在專業人士建議下才到醫院得到診斷。
  • 夫妻相處的最佳模式:親密有間
    有太多原本恩愛的夫妻,最後都在半路上走散了,而緣由,無外乎他們夫妻倆的相處模式出了問題。前段時間,我採訪了一些夫妻,發現:其實,恩愛有加的夫妻兩人,他們的相處模式並不只是膩膩歪歪,而是「親密有間」。事實就是如此,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應該給彼此留下一段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親密但有間,尊重對方的一切喜好和習慣,不強求對方改變,這才是夫妻相處的最佳模式。袁琴,32歲,結婚四年,她說:他可以有自己的個人空間,我不幹涉。袁琴和她的丈夫是朋友圈裡關係最融洽的一對,讓人特別羨慕。
  • 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這樣的表現發展到另一個極端,就可能使他們在某一方面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比如驚人的記憶力等。   阿斯伯格症候群與自閉症的區別   阿斯伯格症候群與自閉症同屬廣泛性發育障礙,在臨床表現上有相同也有不同點。兩者臨床上均表現為性格孤僻,與他人的社會交往有困難,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 阿斯伯格綜合症可能是人類進化的下一個階段
    在解釋原因之前,想告訴你一個故事。一項工作是在一個人開始領取福利時解決問題。一個人將獲得由僱主支付的28周的法定病假工資(SSP),之後他們可以開始獲得福利。問題是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日期。 28周包括周末,我們很多人得到了錯誤的開始日期。然而,我們辦公室裡有一個人,如果你給他SSP的開始日期,可以在一個納秒內告訴你28周後的確切日期。
  • 孩子出現社交障礙,可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家長千萬要警惕
    察言觀色、人情世故等對這類患病者而言都是老大難的問題,對交往的概念他們會以一種近乎公式化的方式來理解,刻板的相處模式,公式化的行為往往不適應於實際交往,認知上的偏差會讓他們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從而慢慢地從正常的社交圈中被分化開來。 2.
  • 一個自白:當我接受了自己是阿斯伯格症候群這件事
    我是去年底才發現自己有Asperger syndrome(阿斯伯格症候群)的。一次偶然重翻少年時的素材本,看到了這樣一段摘錄↓當時一知半解,因為早就習慣了自己的普通,根本沒想過能和什麼特殊的病聯繫在一起。
  • 沒有幹預訓練,沒有貼標籤,阿斯伯格孩子隱匿在世間走過32年
    經過與楊超媽媽的交談,我們了解到楊超確診後,從未經過專門的訓練幹預,也沒有給他貼上任何標籤,他就隱匿在普通人群中間,過著一段屬於他的普通又特別的人生——沒有幹預訓練,沒有貼標籤阿斯伯格孩子這樣走過32年口述/楊超媽媽32歲阿斯伯格人士的母親楊超今年32
  •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近日,發生在浙江寧波的這則新聞讓很多人看了後唏噓不已。最終診斷結果顯示,亮亮患有自閉症,而且是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有研究表明,很多世界名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梵谷等均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天才病』的說法,我非常不願意聽到,這是一種誤導。」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說到阿斯伯格症候群,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別稱「天才病」,或者「孤獨症」。這種病患在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中存在很大的困難,但也有人問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 阿斯伯格星球一日遊
    這是因為阿斯星的孩子和自閉症星球中的所有孩子一樣,有社交困難的問題。但自閉症星球的孩子迴避交流,而阿斯星的孩子願意交流,只不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特方式進行交流。進入學齡期,阿斯星兒童會表現出融入社會和交朋友的願望,然而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溝通,不懂得了解別人的需要和願望,不會在社交中有正確的反應。
  • 8歲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幾年換了11所學校 阿斯伯格症候群有哪些表現
    母子倆單獨相處的時間很多,但當媽媽的總覺得,兒子跟自己不親,對他好他似乎也不在乎,更別提一些親密互動了。「如果不是他日常溝通正常,學習能力也不錯,我都懷疑他是自閉症了。」媽媽如是說。2亮亮被診斷為「天才病」接診的是兒少科醫生程芳。一紙診斷讓亮亮的父母大跌眼鏡:自己的兒子還真是自閉症患兒,而且不是一般的自閉症。
  • 阿斯伯格綜合症被用作假前線嗎?
    但他的錢包,護照和筆記本電腦幾天前在星巴克被盜。當他們向外面抽菸時,陌生人要求幾百塊錢讓他過來; 一個職業騙子,他以460美元的價格成功。當Simon Gann去年夏天被捕時,他按照一個熟悉的grifters模式,犯了十四項欺詐指控,asd)通常與社交尷尬,特殊情報和無法欺騙他人有關。江恩的藉口使他成為另一個更傑出(並且不那麼重罪)的團體。
  • 阿斯伯格孩子的世界有誰懂 智商高卻難融入社會
    樂樂讀的是滬上一所知名的實驗小學,校長在得知他的情況後,召集家長、醫生和老師專門討論樂樂的問題。而這場討論的第一個主題就是,讓大家了解什麼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半年之後,樂樂回到了學校繼續讀書。班上的小朋友已經知道樂樂是他們一位特殊的同伴,並且知道如何通過樂樂的行為判斷他是不是開心。學校專門給樂樂配備了一位心理老師,班主任也在極力為他在班級中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 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無法正常的社交,請家長警惕阿斯伯格症候群
    導語:阿斯伯格症候群好發人群在剛出生到六歲的嬰幼兒時期,大多數為男童。他們的臨床症狀表現在社會交往以及溝通障礙、興趣狹窄、動作和行為刻板,如果不及時治療發現很有可能由此引發的並發疾病有抑鬱症和多動症。這種精神疾病需要長時間持續治療才能痊癒,持續時間長久。就診常見檢查為阿斯伯格診斷量表和孤獨症譜系障礙篩查問卷或者兒童阿斯伯格症候群測試等等。一般使用藥品包含利培酮和舍曲林。
  • 別妄想孩子成名家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別妄想孩子成為世界名家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亮亮(化名)卻連遭11所學校勒令退學。近日,發生在浙江寧波的這則新聞讓很多人看了後唏噓不已。最終診斷結果顯示,亮亮患有自閉症,而且是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
  • 一文讀懂阿斯伯格綜合症——天才在左,自閉在右?
    AS和ASD的故事始於20世紀40年代,當時維也納的兩位科學家利奧·坎納(Leo Kanner)和漢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將在一些兒童身上觀察到現象描述為一種症候群,這種綜合症具有社會孤立、溝通技能受損以及刻板性和強迫性的興趣行為等獨特特徵。兩位科學家在他們的報告中都使用了「自閉症」一詞。
  • 自閉症和阿斯伯格是不一樣的,牢記以下幾點!
    很多人用這70%的自閉譜系的情況來對比其他自閉症患兒,對另外30%的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就當他們沒問題,徹底忽略了,還對別人振振有詞地講,你家(或我家)孩子沒毛病!但不同的是,自閉症孩子對外部世界的人和事是退縮的,他們似乎對周圍的人不感興趣,不主動與同伴建立聯繫,但阿斯伯格症候群的額孩子經常渴望甚至盡力想與其他人建立聯繫,卻缺乏技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往往不能理解其它人的表情,他們在社交場合中顯得極其正規,拘泥細節,缺乏必要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