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記者 鄭琳
通訊員 陳勝偉
這年頭,給學生布置作業是一種技術含量很高的腦力活。腦洞大、有趣的作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就有很特殊的作業:捕捉昆蟲。
在浙江農林大學農學院的標本室裡,鳳蝶、蜻蜓、獨角仙、金龜子、竹節蟲、紅袖蠟蟬……將近17萬份昆蟲標本,大部分是歷屆農林大學生的「暑假作業」。這些昆蟲標本根據所屬的目、科、屬、種分類擺放,組成陣容龐大的昆蟲軍團。
每年6月底到7月初的兩周,植物保護專業大二的學生就要到野外去捉蟲子了。
「這是我們專業的學生最期待的教學實踐,幾乎從大二開學開始就在翹首以盼了。」 《基礎昆蟲學》課程的徐志宏教授告訴記者。
剛剛退休的徐志宏教授從2007年農林大的植物保護專業開設以來,已經帶了10屆學生。去年是他最後一次帶領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到野外參加教學實踐。
植物保護專業是農學門類中的一級學科,這個學科下面還有3個二級學科: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植物保護學專業大一、大二的學生要修基礎課程,到大三進入專業課程。在3個二級學科裡,植病和昆蟲兩個學科都是與昆蟲學直接相關的。所以,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生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學生需要進行教學實踐,去野外捕捉昆蟲,並製作成標本。」 徐教授說。
每屆學生有2個班,大約60個學生。他們會以5個人為一組,每組要捕捉涉及昆蟲綱的16個目的130個科1200隻以上的昆蟲,並按照要求製作成昆蟲標本。
這個為期兩周的實踐課,首先由老師們在校園裡進行示範操作。接著學生們就被放到野外去「工作」了。
玲瓏山下、錢王祠旁、青山湖畔,男生女生手拿網兜捕捉各類昆蟲。
而每年7月9日左右,徐教授會專門抽出兩天的時間,帶學生到天目山風景區的教學區採集標本。
「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我們學校有籤約,我們的學生是可以免費進入專門的教學區採集昆蟲標本的。」徐教授告訴記者,「天目山的自然環境優越,植被和昆蟲都很豐富,教學區裡還有住宿的地方,環境也相對更安全,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的好地方。」
60個學生要捉130個科、上萬隻的昆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老師和學生會按照專業方法來大批量採集昆蟲。為了抓到滿意的昆蟲、製作高質量的標本,他們要用上多種戰術和武器
例如,掃網法,用的就是專業的掃網,網的大小、材質、網眼密度都是有規格的。燈誘法,就是利用昆蟲對特定波段的光的趨性來進行夜間採集。
「學生看到昆蟲飛來飛去,就興奮地去追,這樣是抓不到的,它飛得通常比你跑得快。比較好的方法是,等蝴蝶飛到眼前,你迅速靠近,用捕蟲網去兜。」徐教授說,「這個實踐課沒有學生不喜歡的,哪怕是膽小的女孩子,也是又怕又喜歡。有的女生剛開始還會怕蟲子,實踐課結束後已經都成了捉蟲『專家』。」
完成昆蟲捕捉後,學生還要做標本的整理、製作和鑑定,上交實習報告,學校要打分考核的。考核的內容,一是看抓到了多少科、多少目的昆蟲;二是要看標本製作的質量好不好;三是隨機挑出10個標本,讓每個同學當場辨認。
「學生在課堂上雖然也能從PPT、圖片中學習昆蟲的知識,但是野外採集昆蟲、製作標本的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徐教授說。
學生們表示,通過抓蟲子這一特殊的專業實習課,不僅更加了解昆蟲的習性,也增強了對專業的了解,對於大家今後從事本專業的學習增添了信心。學校則希望,通過學生動手抓昆蟲製作標本,讓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真正走出課堂,開闢新的學習環境,在動手過程中了解病蟲害,在每一屆學生中都收到了良好的反響,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