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19年能讓人拍手叫絕的國產電影,《誤殺》絕對名列前茅。一部電影如果讓你看完還不斷回憶細節,不斷思考編劇深意,不斷跟別人討論劇情,那絕對算得上一部好電影。《誤殺》正是如此,看完電影的那兩天,我一直沉浸在對電影細節的回憶中出不來。
這是一部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衝領銜主演的電影。影片圍繞一起意外「反殺」案件而展開,李維傑與妻子阿玉在泰國打拼多年,膝下育有兩女。警察局長拉韞的兒子在夏令營期間用迷藥迷倒了李維傑的女兒平平,並侵犯了她。之後他得寸進尺想進一步欺辱平平,但是卻被平平和母親阿玉失手誤殺。
李維傑作為父親為保全家人,不顧一切地決定瞞天過海,他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欺騙了所有人,讓那些人無意間為他們做了假證,製造了不在場假象。警察局長拉韞發現寵溺的兒子生死未卜,憤怒之中追尋「誤殺」真相,至此展開一場高智商博弈。
作為一部犯罪題材大片,《誤殺》的劇情高潮迭起,燒腦的瞞天手法,前後呼應的細節伏筆、另含隱喻的意象和鏡頭語言,讓人禁不住拍手稱快、大呼過癮。
電影裡,男主角李維傑掩蓋真相使用的最核心手法,就是利用「時間的剪輯」來欺騙所有人,也就是用蒙太奇的手法來改變和操控人們的記憶,那些作證的證人堅稱的事實,實際上已經不是事實。這些人無意間做了假證,但卻渾然不知,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記憶是準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記憶究竟可靠嗎?下面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以電影《誤殺》為例,來分析一下記憶的真相。
1、《誤殺》中男主角是如何操控人們記憶的?
01蒙太奇的運用
男主角之所以能夠成功,其關鍵是利用蒙太奇的手法來改變和操控人們的記憶,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影片中核心的兩天分別是2號和3號。
2號男主角李維傑出差外地,晚上去取款機取錢看了一場泰拳比賽,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他並沒有向小二購買任何東西。
與此同時在家中他的妻女誤殺了警察局局長的兒子,李維傑打電話遲遲無人接聽,他因為擔心,酒店房間都沒退,連夜趕回家中,知道了家裡發生的事。
3號一早他處理掉警察局長兒子的手機和車,便帶全家做大巴到外地旅遊,在大巴上李維傑刻意跟檢票員攀談,強調周末帶全家去看拳賽。
到達他未退掉的酒店之後,他設備檢修以內存不足為由刪除了他2號一個人入住酒店的監控視頻,並帶著家人在中午的時候到酒店前臺退房,退房時利用超時加扣房費的事,跟前臺起了爭執,加深了前臺對他們的印象。
他們還在當天去蛋糕店購買蛋糕,利用恭維老闆娘的方式,讓老闆娘記住了他們一家。
3號晚上,李維傑帶著全家去看泰拳,並在看比賽的過程中,故意打翻小二的爆米花,以錢包錢不夠為由去ATM機取錢,但是其實他並沒有去真的取錢,因為他2號取過錢留下過監控。
就這樣,他運用蒙太奇的手法成功將家人下午到晚上做的事兒,「剪輯」到了2號。
局都布好了,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為他作偽證呢?原因在於他影響和操控了他們的記憶,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需要先從記憶的基本原理講起。
02記憶原理
記憶是對信息編碼、存儲以及提取的過程,從保持時間長短來說,記憶可以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感覺記憶又叫瞬時記憶,類似於知覺加工,只保持極短的時間,大部分信息在感覺記憶階段就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進入短時記憶並在幾分鐘內指導人們執行決策;隨後,一些重要的短時記憶被進一步加工,轉化為長時記憶,保存幾天甚至幾年、幾十年的時間。
03提取刺激
很多時候進入我們記憶的事物並不是被我們忘記了,而是需要一條鉤子,將它勾出我們的記憶,這個鉤子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提取刺激。
很多遺忘只是虛假遺忘,只不過是未能找到合適的提取刺激。現實生活中,你一定經歷過話到嘴邊,就是記不起要說啥的情況,這個記憶內容其實存在,只是暫時缺乏提取刺激,所以一時無法提取。
劇中為男主角作證的分別是誰?售票員、酒店的前臺、甜點店的店家、泰拳館裡的零食售賣員……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男主一家。
日常工作對他們而言是千篇一律的 ,如果沒有設置提取刺激,這些事情是不容易被記住的,頂多變成人們的短時記憶,這樣起不到為男主一家作證的目的。
所以,男主在跟每一個人接觸時,都設置了一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和對方千篇一律的工作內容不同,所以這就可以將人們的記憶推進一步,將他們的短時記憶,變成了長時記憶。
而等過後再回憶的時候,這些細節就變成了一個個提取刺激,可以讓他們記起當天發生的事。
比如酒店前臺,酒店入住的人眾多,他們沒有記住李維傑是2號晚上一個人來的,只記住了3號中午他們是一家人來退房時跟前臺發生了爭執。他們潛意識裡便默認了李維傑一家人從2號晚上就住在了酒店,做出了偽證。
還比如蛋糕店老闆,和售票員一樣,蛋糕店老闆每天也都要接觸大量的人,所以李維傑成功地利用言語強調錯誤的日期,讓蛋糕店老闆誤以為他們2號下午來買了蛋糕。並且在購買的過程中,恭維老闆娘,來加深對方對李維傑全家的印象。
同樣,賣爆米花的小二也只能記得一個周末李維傑帶家人來看拳賽,過程中因為李維傑打翻了爆米花併購買了很多東西,因為錢不夠還去取了錢,這些細節和自己平時的工作不同,自己輕易就能記住,殊不知,這正是李維傑設置好的提取刺激。
加上李維傑拿出的2號拳賽票據和2號李維傑取錢的監控,基本上可以讓小二認定李維傑一家是2號去看的拳賽。
這些證人胸有成竹的證詞,其實已經不是事實,但是他們自己並未意識到這個問題。
2、那麼,人的記憶到底可靠嗎?
由此就引發了疑問:人的記憶真的如我們感受得那樣可靠嗎?
01 有限記憶的可靠性
很多時候我們對我們記住的事情,言之鑿鑿、胸有成竹,覺得一定錯不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大多數時候,人們的記憶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記憶,比想像的要更加不可靠,裡面充斥了大量虛假的內容,同時也很容易被操控和更改。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羅夫特斯是記憶研究領域,久負盛名,她發現當人們回憶一件事時,並不是準確再現那件事情,回憶只是一種對實際發生事件的重構。
羅夫特斯的研究證明,重構記憶就是用新信息和現有信息去填補在回憶某種經歷時被遺忘的內容。
02被重構的記憶
心理學家為了進行重構記憶的實驗,挑選了不同年齡的兄弟姐妹,在實驗中,姐姐告訴弟弟,在他5歲時,曾經在一家購物中心走失,姐姐要把這件事描述得像真正發生過一樣。
過了段時間問起弟弟這件事,他說好像記得有這件事,問他細節,他居然能說出很多與此相關的細節,比如他能記得當時照顧自己的男人穿的是什麼衣服,他能描述與親人分離時的感受,還說自己回到家時遭到了母親的責罵。
這項實驗重複了很多次,有很多對的兄弟姐妹參與了進來,結果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參與者都犯了類似的記憶錯覺。
哪怕事後告訴他們,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他們仍然堅持認為,自己曾經走丟過,那些細節像真實發生過一樣,生動真實。
所以,記憶的可靠性是非常有限的,記憶中的舊信息不斷的被信息所更替,記憶會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重構,所以人們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回憶都是正確的。
伊莉莎白·羅夫特斯說,人的記憶並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麼穩定,而是一段時間後就會被調整和改變。
所以,你跟別人敘述你三年前工作中碰到的奇葩事,你以為你是按照當時的情景描述的,但是事實上很可能並非如此。你可能已經用了很多其他來源的信息去重構了你的記憶。
這些來源可能是你前幾次對它的描述,可能是另外一件工作中的奇葩事,可能是別人跟你描述類似事情,總之,影響你記憶重構的因素有很多。
03誤導法操控記憶
像電影中的這些證人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堅信的一些事情,很可能並不是事實,只是記憶對我們的欺騙。男主角就是通過細節誤導人們去操控這些證人的記憶。
現實生活中,洗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誤導,通過你的某些思維模式,讓你產生錯誤的想法、觀點,從而起到洗腦、控制的效果,傳銷的本質正式如此。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讓被實驗者觀看一段汽車高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的視頻,之後問他們,「視頻中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經過穀倉的時候車速有多快?」然後再問他們「穀倉是什麼顏色」,結果有很多人信誓旦旦的回答了穀倉的顏色,但實際上,視頻中根本沒有穀倉。
通過誘導性的問題,心理學家們把「穀倉」植入你的記憶,從而來操控你的記憶。
3、該如何正確看待證人的證詞?
電影中男主角受不了內心的自責,選擇了自我救贖,說出真相。可是如果他選擇不說真相,那麼那些證人的偽證就成為決定性力量,決定了這件事情的結局。
放在普通的場景下,即便我們被記憶所欺騙了,也不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但是放在法庭上,被重構的記憶,卻很可能會錯誤地誤導宣判。所以,如何去判別證詞,是極為重要的事。關於證人的證詞,有這些重點你需要了解。
01律師提問時的用詞會影響到證詞。
伊莉莎白·羅夫特斯做過一個實驗,讓被實驗者觀看有關車禍的電影,一周後問卷調查,要求「證人」估計汽車在發生車禍瞬間的速度,問他們是否看到了碎片。
如果提問者用的詞是「剮蹭」,他們會傾向於沒有看到碎片的;但是如果提問者用的詞是「互撞」,那麼他們會傾向於說看到了玻璃碎片,但是實際上電影中並沒有出現過碎片。
02提高記憶內容的內在協調性
案件過去越久,當事人對這個事件的回憶次數肯定就越多,他們就越容易添枝加葉,如果他們反覆回想事件的發生過程,他們就會用臆想天不自己記憶的空白,最終會把臆想當作自己親眼看到的事實,這樣可以使記憶的內在協調性增加。
03親歷嚴重犯罪過程的人會更加激動和恐懼,而這會影響人們的記憶
嚴重犯罪過程會讓人產生恐懼激動的情緒,人們的腎上腺素會激增,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本能會更多關注如何逃避眼前的危險,而不是將它變為長時記憶,所以這種情況下證人提供的正言真實性有待考察。
結語:摒棄虛假的自信,擁抱更真實的人生
人們對自己的自信通常有著莫名的自信,他們確定自己頭腦中的真實,就是真正的真實,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了解了心理學的這些基礎,我們就該明白,對於我們的記憶不要太過執拗,求證一件事情的真實性,需要多方論證和考察,純粹依靠記憶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讓你有所收穫。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1,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