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令人們擔驚受怕。
它是一種波長為100~400納米的電磁波,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滲透程度是不同的。紫外線的波長愈短,對人類皮膚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線可穿過真皮,中波則可進入真皮。
波長在320~400納米的稱為長波紫外線,對皮膚的滲透力強,約有35﹪~50%會透過表皮到達真皮上層,破壞彈性蛋白,使皮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產生皺紋,同時也會增加黑色素的產生,使皮膚變黑或出現色斑。
中波紫外線的波長為290~320納米,是導致室外皮膚曬傷(光斑、光老化)的主要原因,防曬品的SPF值指的就是防禦UVB(中波紫外線)的指數。
短波紫外線的波長為190~290納米,在臭氧層中會被吸收掉的,不會到達地球表面,但在環境破壞嚴重、臭氧層日益變薄的今天,它有機會穿過大氣層而經常照射到地球上,損害人們的健康。它是目前最難預防的紫外線。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日益破壞著這道保護人類健康的天然屏障。據國家氣象中心提供的報告顯示,1979年以來我國大氣臭氧層總量逐年減少,在20年間臭氧層減少了14%。而臭氧層每遞減1%,皮膚癌的發病率就會上升3%。
總之,紫外線強烈作用於皮膚時,可發生光照性皮炎,皮膚上出現紅斑、癢、水皰、水腫等;嚴重的還可引起皮膚癌。
另外,紫外線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頭痛、頭暈、體溫升高等。作用於眼部,可引起結膜炎、角膜炎,稱為光照性眼炎,還有可能誘發白內障。
為了人們的健康,部分氣象部門推出了紫外線指數預報,提醒人們注意防範,以幫助人們適當預防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指數是指一天當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時,到達地面的太陽光線中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皮膚的可能損傷程度。紫外線對人類皮膚的損害是根據"紅斑作用光譜曲線"作出的。這個光譜曲線已被國際光照委員會採納,用來代表人類皮膚對太陽紫外線的平均反應。
紫外線指數預報介紹:
紫外線指數一般用0-15表示。通常規定,夜間紫外線指數為0,在熱帶或高原地區、晴天無雲時,紫外線最強,指數為15。可見紫外線指數值越大,表示紫外線輻射對人體危害越大,也表示在較短時間內對皮膚的傷害愈強。有時又可將紫外線指數分為5級發布,即指數值為0、1、2時,為1級,表示太陽輻射中紫外線量最小,對人體基本沒有什麼影響;紫外線指數為3、4時,為2級,表示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量比較低,對人體的影響比較小;紫外線指數為5、6時,可稱3級,表示紫外線輻射為中等強度,對人體皮膚有一定程度的傷害;紫外線指數為7、8、9時,可視為4級,表示紫外線輻射較強,對人體危害較大,應注意預防;外出應戴太陽帽、太陽鏡或遮陽傘,也可塗擦一些防曬霜(SPF指數應大於15)。當紫外線指數≥10時,可視為5級,表示紫外線輻射最強,對人體危害最大,人們應減少外出時間(特別是中午前後),或採取積極的防護措施。
還需要指出的是,紫外線在一年四季都存在的,冬季太陽光雖然顯得比較溫和,但紫外線僅僅比夏天弱約20%,仍然會對人體皮膚和眼睛等部位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冬季仍需避免紫外線照射。長期紫外線照射最易造成皮膚產生各種色斑。所以,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戶外活動時也應塗抹隔離霜或防曬霜。當然,SPF指數在15就足夠了。如果是外出進行滑雪運動或在雪地裡長時間停留時,最好還是戴上護眼鏡,以防止紫外線和雪地強白光對眼睛的刺激。
更要強調的是,由於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是長期蓄積起來的,因此,人們必須從小就開始注意預防紫外線的傷害。兒童特別容易曬傷,因此家長不要讓他們長時間逗留在陽光下。平時只要人們注意收聽、收看紫外線指數預報,就能夠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預防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作者: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