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很多外國媒體都發布了一則訃告,而這則訃告並不是某個大人物去世,而是為了一隻紅毛猩猩。這隻猩猩名叫夏特克(Chantek),享年39歲。而讓人們如此關注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隻上過大學,從小就融入人類社會,可以用手語和人類交流的紅毛猩猩。
紅毛猩猩又叫人猿,靈長目人科的一屬,與人類十分相近,基因相似度高達96.4%,和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稱為「人類最直系的親屬」。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對生長在亞洲的紅毛猩猩,極度缺乏了解,所以他們抓了幾隻研究他們的各項生理特徵。
1977年,在亞特蘭大一間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夏特克出生了。和它的同類不同,夏特克從未見過鳥語花香的森林,作為DNA和人類相似度高達97%的紅毛猩猩,在它幾個月大時,就被送去了田納西大學。
幸運的是,夏特克遇到了田納西大學查塔努加分校年輕的科學家琳恩·邁爾斯。當時的琳恩博士正在研究「人類行為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養成」的課題,夏特克成為了最適合的研究對象。
猩猩是一種極度依賴母親的動物,研究過程相對容易控制。琳恩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研究中心,希望能將夏特克帶走,把它像人類小孩一樣撫養。經過多方討論、考量,研究中心的管理層竟然答應了「琳恩」這一過分的要求。
就這樣,琳恩博士將6個月的夏特克帶回家,像一個真正的人類嬰兒一樣,用奶瓶給它餵奶,住在嬰兒床上,給他帶尿布、穿連體嬰兒服。從此成為了第一隻真正意義上進入了人類社會的猩猩。
夏特克也將琳恩博士當作了媽媽,它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觀察力和理解力,甚至它可以敏銳地感受「母親」琳恩博士的情緒變化。當琳恩表揚它時,它會咧著嘴,高興地手舞足蹈。而當琳恩批評它時,它則會耷拉著臉,一臉委屈。
除此之外,僅僅兩個禮拜的時間,夏特克就學會了使用美式手語,可以用手語表達包括實物、玩具等十多種東西。並且隨著夏特克一天天長大,琳恩為了更加方便地照顧它,將它帶進了大學的課堂。讓人暖心的是,學校竟然承認了夏特克大學生的身份,為它安排了特殊的期末考試,沒想到夏特克的成績非常優異,並且出現在了學校的畢業年鑑之中。可以說,它從此成為了學歷最高的猩猩。
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琳恩又教會了夏特克很多東西,比如騎自行車、去超市或市場購物、打工賺錢等等。最神奇的是,夏特克有了「金錢」觀念,他會用小鐵環跟琳恩換玩具,可以自己投硬幣到自動飲料販賣機裡買飲料。而這些錢,都是通過夏特克自己打工賺來的,它更像一個財迷,甚至學會了攢錢。它喜歡的自行車就是它辛辛苦苦打工賺來的鐵環,然後交到琳恩手裡去購買的。
夏特克的行為,佐證了琳恩的研究成果,那就是人類行為的形成,後天學習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可是好景不長,一次意外打破了這種溫馨的氛圍。一位女學生哭訴夏特克試圖襲擊她,哪怕琳恩竭力去辯護,可9歲的夏特克還是被認定為帶有攻擊性的動物,送回了出生地,關進了鐵籠子裡。
剛開始的時候,夏特克顯得格外的驚恐,看著同類,它不停地打著手語:「這些紅色的大狗好嚇人」「媽媽我想回家」。可這一切都是徒勞的,琳恩很難過,但卻無能為力。
這個從小就生活在人類社會的紅毛猩猩,突然被限制了自由,它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它不認可自己的同類,也不被同類認同。當琳恩爭取了很久,再次獲準進入研究中心見到夏特克的時候,夏特克已經得了嚴重的抑鬱症,手語退化也極為嚴重,它只能用手語回復琳恩:「媽媽,取車,回家。」
當琳恩忍著眼淚問他有沒有生病的時候,夏特克說:「痛」,當琳恩問它哪裡痛的時候,它指了指自己的心。
在研究中心的鐵籠裡關了11年後,1997年,夏特克終於被轉移到了亞特蘭大動物園。雖然不用再待在籠子裡,但它不能跟人類交流,琳恩也被限制了看望次數。20年後,琳恩再次見到夏特克,那時它已經年老體弱,看起來萎靡不振,神志不清,它不再提起回家,而是顫巍巍地遞給琳恩一個小時候攢下來的鐵片,想換一個冰激凌。
如今,夏特克的故事被拍成一部紀錄片——《上過大學的猩猩》,讓無數人淚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