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大基因檢測到底是科學,還是騙局,謎團正在被一點點解開。 早報記者 趙靜 圖
早報記者 周文天
上海復大健康基因檢測產品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大公司」)遭遇外界質疑,卻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昨日,一位知情者提供線索稱,3月21日之前為復大公司提供易感基因檢測(註:大多數疾病是多種環境因素和遺傳體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健康不利的遺傳體質所對應的就是一些與疾病發生相關的基因型,就叫做疾病易感基因。
)的上海博星基因晶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博星公司」),在基因檢測時缺乏規範,甚至將親子鑑定儀器用於易感基因檢測。「深喉」透露:復大基因檢測不科學
易感基因檢測報告是到底如何出籠的?知情人士向上海東方早報記者透露,復大公司之前一直聲稱檢測是交給聯合基因下屬的復旦生物,但實際是在博星公司檢測。「博星公司用來檢測親子鑑定的儀器,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做起易感基因的檢測。」這位知情人說。
「復大的做法是先找到基因位點,然後根據國內相關文獻作出判斷,但這些文獻都是以某區域的人群為研究對象,卻直接拿來作為全國人群易感基因檢測的標準。」知情人士認為,這樣的方法並不科學。
以「擴張型心肌病」為例,「HLA-DRB*11」基因位點為易感基因,相對危險率是「2.36」,這是根據王秋芬在1996年《臨床心血管病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樣本人群是湖北人。
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發現,復大公司參考文獻樣本涉及區域有武漢地區、華南地區和北方漢族人、唐山市人、山西漢族人、哈爾濱兒童等等。
專家說法:復大做法尚無科學依據
是否全國人群都可以依據區域性研究結果分析易感基因呢?
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分子醫學中心主任宋懷東研究員,他認為,國內的文獻中地域性的樣本可能是小樣本,以小樣本的相對危險率作為全國人群的易感基因指標,並不合適。他認為,如此大面積向普通公眾推廣,「有點早,因為目前還沒有詳細的數據,國際國內都沒有。」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盧大儒教授也曾表示,目前不少科研機構對於一些疾病的研究眾說紛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樣本範圍不夠大,其科學性難以保證。
「如果做科研用,無可厚非。」宋懷東說,但如果以公司的形式有償向普通公眾檢測易感基因,「可能有點問題。」
宋懷東說,對易感基因的研究,目前還沒有非常好的手段,對於多基因的預測,目前沒有哪一個指標來預測指標疾病的發生。
知情人還向上海東方早報記者透露,有的文獻並沒有標明疾病的相對危險率,以「DPB1*1601」基因位點為例,相關疾病是「類風溼關節炎」,這是朱乃碩在2000年《中國免疫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地域是「上海」,但沒有「相對危險率」。
知情人士透露,之前的檢測報告是用某某倍數表示,但遭遇客戶大面積的諮詢,客服工作也受到壓力,後來採用「+/-」號表示疾病易感程度,「-」表示無易感基因,兩個「-」表示對該疾病有抵擋力,「+」表示有易感基因,一個「+」表示易感度較低,兩個「+」表示易感度中等,三個「+」表示易感度高。
聯合基因:婉拒記者採訪要求
此外,知情人士還透露,復旦生物還曾組織人員在網上搜索相關疾病的概述、病因、臨床表現、遺傳關聯度、早期診斷與治療、檢查、治療、預防與保健、生活調理、飲食治療等部分。知情人士稱,這些都是經過一個專門的小組從網上搜集而來,製成冊子,發給檢測者。
這位知情人士認為這,樣從網上收集的信息不具有技術性,對檢測者也沒有個性化的指導作用。
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向復大股東之一的聯合基因總裁謝毅求證,他在電話裡說:「這種科技上的事情,不介入發表意見。」他認為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對科技方面沒有把內容真正了解。
謝毅總裁婉拒了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的採訪,他說,這個時候不是討論的時候。
(責任編輯:史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