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蝸牛深圳很多,1隻就有上100條蟲,千萬別讓孩子碰

2020-11-21 騰訊網

  這幾天

  深圳天天下雨

  草叢裡、花壇邊

  突然出現了很多大大大大得成精的蝸牛!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有人盡顯吃貨本質

  看到這麼大就以為肉多汁嫩

  就上街抓一把回家先吃為敬

  比如說這位爸爸

  大老遠跑到廣東人地盤上吃蝸牛

  嚇得孩子發票圈求救

  還有的家長

  本著讓娃親近自然的態度

  允許好奇心爆棚的孩子抓來觀察

  甚至還帶回家養

  老師也不例外

  對於上面這種行為

  我想說——

  除非你不怕

  孩子很可能因此感染寄生蟲

  造成腦膜炎、腦膜腦炎甚至失明!

  如下圖這種,在雨後經常看到的蝸牛被稱為: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

  圖片來源:網絡

  褐雲瑪瑙螺非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據說,這種蝸牛連水泥都吃!可以說是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據相關文獻報導——

  在廣州,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

  在深圳,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介於89.2-154.2條/螺。

  廣州管圓線蟲是一種寄生蟲,能引起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它的終宿主是鼠,中間宿主包括褐雲瑪瑙螺、福壽螺、蛞蝓(即:鼻涕蟲)等,而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非正常宿主。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被感染的褐雲瑪瑙螺體內、排洩物、爬行留下的黏液中都會含有廣州管圓線蟲的幼蟲。

  人可通過以下途徑感染廣州管圓線蟲:

  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

  傷口、黏膜與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觸

  食用被感染的螺汙染的沙拉、蔬果、水

  廣州管圓線蟲感染人體後可在人體各器官間移行,侵襲中樞神經、肺部、眼部等,造成腦膜炎、腦膜腦炎、視覺損傷甚至失明。

  今年3月,國內外媒體曾報導了澳大利亞雪梨一個帥氣男孩的遭遇——因為生吃了幾隻蛞蝓,歷經3年治療還是癱瘓了,而他感染的正是廣東管圓線蟲。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還有些人遭遇的比這位男孩更慘:

  1985年,臺灣一家九口人食用未經煮熟透的非洲大蝸牛後,全部感染該寄生蟲,導致四人死亡。

  1999年,臺中一家六口生吃被蝸牛爬過的有機蔬菜後,全部感染廣東管圓線蟲。導致腦膜炎。

  廣州管圓線蟲儘管可怕,但只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遠離它:

  不食用生螺肉;

  避免破損皮膚、黏膜直接接觸褐雲瑪瑙螺的排洩物、黏液、組織;

  接觸褐雲瑪瑙螺後注意清潔雙手;

  注意螺與食物的隔離,避免蔬果、沙拉等食物被螺汙染。

  不點小心心,就不給你

  圖片來源:soogif.com

  -End-

  資料來源:「深圳龍崗疾控」微信公眾號

  喜歡就賞深小衛一顆小心心?吧~

相關焦點

  • 這種蝸牛比手指還長,1隻就有上百條蟲!最近頻現深圳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
  •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常見「有毒」大蝸牛,千萬別碰也別吃 &nbsp&nbsp&nbsp&nbsp近期,深圳進入了「龍舟水」季節,雨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細心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出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大蝸牛!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
  • 深圳多地雨後頻現這種動物,寄生蟲「成堆」!千萬不能碰
    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此前有家長反映:抓蝸牛後  一個班三分之一的學生因病請假 2019年8月份,南都記者在社交群上發現,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燒到40度,
  • 雨後看見這種大蝸牛,千萬不能碰!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臺灣等地,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最近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別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據介紹,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寄生蟲感染率高,根據相關文獻報導——在廣州: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在深圳: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介於89.2-154.2條/螺。
  • 最近經常出現的這種動物!千萬不能碰
    只!蝸!牛!快放開!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千萬別碰中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遇到這種動物千萬別碰,路邊草叢很常見
    一到雨天這種巨型蝸牛就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家長反映:抓蝸牛後一個班三分之一的學生因病請假在社交群上發現,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這種生物近期常出現在海南!快告訴家人孩子千萬別碰!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
  • 深圳馬路邊灌木叢可見,這種蝸牛別碰,更不能食用,小心寄生蟲
    報料有獎 南都深圳報料電話:0755-82121212 南都訊 記者李榕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在深圳馬路邊、灌木叢下可以發現很多大蝸牛、蚯蚓、蘑菇等動植物的蹤跡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注意了  在廣東很多地方看見一種巨型蝸牛,千萬不要亂碰!特別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這種巨型蝸牛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蝸牛、寄生蟲、腦膜炎......
    小學科學課上提到小學生觀察蝸牛,因此很多家長都在關注蝸牛這個話題。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別碰也別吃!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小孩子免疫力低,如果好奇去摸這些野生非洲大蝸牛,更容易中招!廣州管圓線蟲進入人體後,會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而雨後路邊出現的一隻非洲大蝸牛身上,很可能有上100條這種寄生蟲.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為啥不能讓孩子碰?
    對於上述種種行為疾SIR只想說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廣州管圓線蟲(又叫廣東住血線蟲)圖片:John F.
  • 深圳雨後城市驚現「物種入侵」,在路上看到這種生物千萬不要碰
    隨著「龍舟水」季節的到來,深圳最近的暴雨也特別多,大雨過後,不少人在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街道旁發現了很多氣定神閒的超級大蝸牛,這些大蝸牛看著就像「基因突變」,一隻頂幾十隻蝸牛的體量,很多人走在路邊看到這樣大隻的蝸牛突然出現,都表示被嚇到。也有膽子大的伸手去撿,更有甚者開始研究吃法emmm……這種大蝸牛是絕對不能吃的!
  • 別吃!別碰!這個大蝸牛壞得很,弄死它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  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 把深圳路邊的大蝸牛捉回去做大餐?碰都不要碰!
    颱風已過,經過兩天的降雨,在深圳馬路邊、灌木叢下可以發現很多大蝸牛、蚯蚓、蘑菇等動植物的蹤跡。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孩子還收到過觀察蝸牛的作業。不過,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大蝸牛」是什麼蝸牛?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最近,每逢暴雨後,小區裡都有很多非洲大蝸牛,但這麼多非洲大蝸牛爬上牆自己是第一次見到。」梁女士說。 在梁女士的指引下,記者在該小區兩面牆上見到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非洲大蝸牛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有的非洲大蝸牛一動不動,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這種大蝸牛!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最近,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專家表示,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看到這些大蝸牛不要去碰,特別是小孩子。不要因為好奇,去捕捉野外的非洲大蝸牛作為寵物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