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水」時節已到
最近深圳的雨水頻頻發貨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馬路邊邊、草叢邊
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
大蝸牛!
這貨的個頭
比一根手指還長
每次一出動
總會吸引大家強勢圍觀
▽
有人已經迫不及待 把他帶回家當寵物養
還有人忍不住「要對蝸牛動手了」
清蒸、紅燒、白灼……
你們是認真的嗎?!
快!放!開!那!只!蝸!牛!
因為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
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
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而小孩子免疫力低,如果好奇去摸非洲大蝸牛,更容易中招!
2019年8月份,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燒到40度,班裡 ⅓ 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
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關係,尚不得知。
不過,龍崗區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促進科甘立勤說,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高。根據相關文獻報導——
在廣州: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
在深圳: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介於89.2-154.2條/螺。
還有遭「團滅」的——
1985年,臺灣一家9口人食用未經煮熟透的非洲大蝸牛後,全部感染該寄生蟲。
1999年,臺中一家6口生吃被蝸牛爬過的有機蔬菜後,全部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導致腦膜炎。
廣州管圓線蟲是啥?
廣州管圓線蟲是一種寄生蟲,能引起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它的終宿主是老鼠,中間宿主包括褐雲瑪瑙螺、福壽螺、蛞蝓(即:鼻涕蟲)等,而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非正常宿主。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被感染的大蝸牛體內、排洩物、爬行留下的黏液中都會含有廣州管圓線蟲的幼蟲。
人可通過以下途徑感染廣州管圓線蟲——
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
傷口、黏膜與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觸;
食用被感染的螺汙染的沙拉、蔬果、水。
廣州管圓線蟲感染人體後可在人體各器官間移行,侵襲中樞神經、肺部、眼部等,造成腦膜炎、腦膜腦炎、視覺損傷甚至失明。
廣州管圓線蟲(又叫廣東住血線蟲)圖片:John F. Lindo / wikimedia
不過,廣州管圓線蟲儘管可怕,但只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遠離它——
不食用生螺肉;
避免破損皮膚、黏膜直接接觸「大蝸牛」的排洩物、黏液、組織;
接觸褐雲瑪瑙螺後注意清潔雙手;
注意螺與食物的隔離,避免蔬果、沙拉等食物被螺汙染。
可以......才怪!
吃了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或者接觸它們的排洩物,廣東住血線蟲就可能進入人體,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即使煮熟,依然存在風險。
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對細菌的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所以,看到這些大蝸牛不要去碰,特別是小孩子。不要因為好奇,去捕捉野外的非洲大蝸牛作為寵物飼養。
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告訴物業,請專業殺滅病蟲害的公司進行處理。
如果在家裡發現少數蝸牛:可以利用家中的食鹽處理。蝸牛被撒食鹽後,軟體部分會融化成水而死。
01. 蚊子
登革熱的傳播渠道其實很單一,全靠白紋伊蚊的叮咬傳播,不會直接「人傳人」。伊蚊在吸食感染者的帶毒血液後,經過體內病毒複製,下次咬人時,就會將病毒傳染給了健康人。
最可怕的是,被感染的蚊子終生能傳播病毒,還能通過卵將病毒傳給後代。
孩子、孕婦、老年人、肥胖者容易中招。這些人群一旦開始有輕微症狀出現,建議立即就診。
應對方法
注意清除家中積水,以防蚊子在水中產卵。同時,保持家裡通風乾燥,可安裝紗門紗窗、掛蚊帳、使用殺蟲氣霧劑等方式驅蚊。
若被蚊子叮咬,可在傷口塗抹鹼性的肥皂水,或用鹽水塗抹衝洗。既安全放心,也能及時軟化紅腫緩解癢痛。
02. 蟑螂
蟑螂是卵生的,它們會將卵產在卵鞘中,孵化出幼蟲。一個卵鞘,少則孵出10隻幼蟲,多則50隻。
卵鞘像一個堅固的育兒箱,連殺蟲劑都無法穿透。
應對方法
① 預防蟑螂,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持乾淨衛生,讓蟑螂在你家根本找不到吃的、喝的。
② 用膠餌「下毒」,毒了一個,傳染一窩。
③ 把家裡的縫隙,儘可能堵死!家裡的排水管口蓋,一定要一直蓋著。尤其是晚上,要裝紗門和紗窗並一直關閉,才能防止他們在夜裡竄入。
03. 蜱蟲
4-10月是蜱蟲的活躍期,它們喜歡將頭埋在人皮膚內吸血。蜱蟲身上攜帶著病原體,被蜱蟲叮咬後,叮咬部位會出現皮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嚴重或致被叮咬者高燒不退、並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人被咬傷後,通常有7-15天的潛伏期。
相對於成人,喜歡去樹林、草叢玩耍的孩子們,則更容易成為蜱蟲的目標。
應對方法
大家可以隨身攜帶驅蚊水,最好不要在草地上久坐或久臥。若發現身上有蜱蟲,不要硬拽,以防其嘴上倒刺深入體內。可以先用酒精塗抹,再用鑷子取出,記住不可用手直接觸碰。
如果蜱蟲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鑽入過深,建議直接請醫生處理。
04. 恙蟲
恙蟲叮咬人時會分泌一種酶使人麻痺,皮膚被恙蟲叮咬後基本都會產生焦痂。恙蟲病潛伏期為4-21天,首發症狀是高熱,除了眼睛紅,會有皮膚紅腫、四肢麻痺、噁心嗜睡等症狀,嚴重者會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
應對方法
不要隨意坐在草地上,注意保護身體暴露部位。
如果野外活動後出現長時間高熱不退,且腰、腋窩、腹股溝等處發現焦痂,應及時就醫。
05. 蟎蟲
在潮溼的夏季蟎蟲更易滋生。一旦被蟎蟲叮咬,易引起炎症,傷口出現米粒或黃豆粒大小的丘疹、斑疹等。
應對方法
家居環境要注意通風換氣,保持乾燥,被褥勤洗勤換勤曬。被叮咬後,可服用抗組胺藥,塗抹解毒捺劑,若繼發感染需考慮使用抗生素。
06. 紅火蟻
紅火蟻有重複蜇刺的能力,被其叮蜇後有如灼傷般的疼痛感,其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少數人對毒液中的毒蛋白過敏,會有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風險。
應對方法
被叮咬後,可用鹽水或肥皂水清洗患處,再用外敷藥塗抹,一旦出現全身過敏反應,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07. 蠓
比芝麻還小的小黑蟲,夏季公園內尤其多。
一旦人被吸血雌蠓咬傷,會出現紅點或者紅斑,就會渾身奇癢,而且越抓越癢,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丘疹性蕁麻疹。
如果忍不住撓破了傷口,之後可因感染出現大面積紅腫,甚至中心部位會出現水泡。有的可變成水皰,嚴重者可出現血管性水腫或全身性風團及大片瘀斑。
應對方法
① 出門穿長袖長褲
② 隨身帶「傢伙」驅蚊
③ 最好別噴香水
① 家裡紗網要「密而不漏」(紗窗一定要密!一定要細!)
⑤ 將蠓蟲的「窩」剷除乾淨
⑥ 必要時求助專業消殺公司
08. 隱翅蟲
通常隱翅蟲爬到皮膚表面沒事,但若其被拍打或壓碎,體內的毒素會沾到皮膚上,引起隱翅蟲皮炎,或引發條狀或片狀水腫性紅斑。
應對方法
若發現隱翅蟲爬在皮膚上,切勿拍或碾壓,應把它彈走。如被咬,可內服抗組胺藥,外塗解藥捺劑或外用糖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