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可能是蘋果近年來最好的產品 ;稜鏡門五周年,斯諾登之於...

2020-12-06 極客公園

賈伯斯曾表示做一件事做得非常好的時候,就要想想下一步要做什麼,不要固步自封。蘋果在 iPod 的「巔峰時刻」開始著手研發 iPhone;在 iPhone 快要成型時開始了 iPad 項目;而 iPhone 發布十年了,蘋果在此期間推出了 Apple Watch、HomePod、AirPods 等硬體,但它們看起來都不是能邁到蘋果「下一步」的產品。相反,iPhone 越來越像蘋果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僅消費者等著看蘋果「發大招」,華爾街也盯著「年貨」iPhone 的銷量。近日,Neil Cybart 發表文章就想分析一下如今市值第一,手握重金的蘋果下一步計劃往哪裡邁。Neil 認為,「下一步」是智能眼鏡。

上個月網際網路女王瑪麗·米克爾發布了網際網路趨勢的最新報告,其中提到智慧型手機行業已經成熟,是時候找尋下一個突破口了。而蘋果的報表也佐證了這個觀點。近年來創新力度最大的 iPhone X 還是無法帶動 iPhone 的銷量,反而增長趨勢最好的是穿戴設備(Apple Watch 和 AirPods)。Neil 指出,蘋果絕不是沒有看到這一點,而是沒想好推出什麼樣的產品。

近幾年蘋果主要幾條產品線的銷量

如果說蘋果每年 9 月的硬體發布會是蘋果向前邁出或大或小的一步,那麼蘋果向哪個方向前進,則要看以軟體為主的 WWDC 了。這屆 WWDC 蘋果推出了 ARKit 2,通過 iPhone 或 iPad 可以「假裝」戴上了 AR 濾鏡,這也讓 iOS 一下成為了坐擁最多 AR 用戶和開發者的平臺。與之相比,Magic Leap 從一開始就致力於開發 AR 眼鏡,但用戶、開發者基數少導致傳播力低,無法像蘋果這種體量的公司可以悶頭研發出成熟的產品再推向市場,加上動蕩的外部因素,研發進展緩慢且困難重重。而蘋果則是穩紮穩打、步步推進並保持著隨時掉頭的靈活性。比如 Apple Watch 這條蘋果大力推廣的產品線,它先把可穿戴設備融入 24 小時生活的理念傳遞給用戶,再通過數據來判斷如何更好地把科技產品和人的身體「結合」,進而做到軟體和硬體的配合。目前蘋果已經「佔領」了手腕和耳朵,下一步是眼睛也就順理成章,但這一步就要比前兩步跨得大了。

Neil 給出了他判斷蘋果做智能眼鏡的優勢:軟硬體和蘋果生態的高度整合;人才儲備和研發水平;可穿戴設備的製造經驗;數億用戶和 2000 萬開發者轉換到 AR 平臺的紅利;蘋果對時尚和銷售的把握;蘋果對健康、醫療等領域的熱衷和開發……那如今制約蘋果的大概只剩 Jony Ive 在幾個月前所說的,「我們有了一些特定的想法,就等著技術跟上了。」

或許還有蘋果真的創新乏力了?近幾年蘋果找到了給華爾街的新「說辭」(我們曾在 TechBoard#5 中介紹過),通過服務上盈利頗豐,哪怕 iPhone 無法年年出新,蘋果的生態也能緊緊捆綁著數億的用戶。但或許蘋果正以一種創新的方式跨過「唯創新論」,就像五年前迫於創新壓力,蘋果發布了可能近十年來就產品本身來說最失敗的 Apple Watch 1 代。而四年過去了,現在的蘋果在創新上或許考慮的不只是某個產品,而是通過多個硬體、軟體和服務統合進而創新出某種使用範式。現在的蘋果還沿襲著賈伯斯所說的「不要固步自封」,但蘋果的體量也使得它們在邁開腿前,讓每一小步都盡善盡美。


延伸閱讀與參考:

TechBoard#5《蘋果找到了給華爾街的「說辭」》,其中 Neil 根據蘋果近幾年的財報分析出蘋果如何轉換華爾街的想法,使其不只專注於 iPhone 一條產品線的銷量。

《蘋果服務機器》這篇上個月的文章剖析了蘋果近幾年在軟體和服務上的營收喜勢。


近日,《衛報》電話採訪到了全世界最著名的逃亡者——愛德華·斯諾登。距離斯諾登對《衛報》披露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大批對美國公民監視的文件已經 5 年了,他也流亡了 5 年了。他依然在被美國政府通緝,俄羅斯也不再願做他的容身之地,但在採訪中,斯諾登被問到是否後悔 5 年前的驚世之舉時,斯諾登表示他「並無悔意」,他欣慰於自己披露的真相能給政府、情報機構、大網際網路公司帶來的震蕩。

成堆的書籍,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真人改編電影……除了這些作品,斯諾登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或者說改變了什麼?

斯諾登認為,儘管當今有更強大的監控技術和更隱秘的監視手段,但最重要的是,人們已經產生了警惕的意識,哪怕人們面對強權仍處弱勢,但披露和抗爭較之以往更甚。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安全工程師 Ross Anderson 將斯諾登的披露比作「燈泡亮起的時刻」。斯諾登或許沒有直接改變什麼,但他改變了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在看得見的影響裡,《衛報》指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情報機構和網際網路公司之間的合作程度。在 2013 年數據保護方面的談判上,美國的科技公司制約著歐盟。而斯諾登的披露使得多米諾骨牌開始逆轉,上個月生效的數據保護法就是成果之一。除此之外,還誕生了許多拒絕合作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前斯諾登時期,對信息加密的需求看上去像杞人憂天的多疑症,沒人會為了這個特性去使用不那麼方便的通訊軟體。而後,從 Telegram、WhatsApp 到 Signal,端到端加密已經成為考量一個通訊軟體是否「夠格」得關鍵要素。

或許斯諾登所做的正是打開了水壩的閘口,如今網際網路公司們紛紛不得不表態「我們在乎隱私」,其中多少是被「潮流」推著走的呢?又有多少產品順勢誕生、推廣並正在改變著網際網路甚至整個世界呢?如果你在使用智能音箱時會擔心是否可能被竊聽,在即時通訊時想過是否信息會被他人讀取,甚至在 iCloud 轉移數據儲存地時都要站出來表示不滿甚至反對,那你我他或許都受到了斯諾登 5 年前披露行為的影響,我們都獲得了他在採訪中所說的「意識」。

現在的斯諾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開發一種幫助記者保護其信源的工具。在採訪的最後,斯諾登對《衛報》說道:「我從沒覺得如此滿足過。」但他並沒有把五周年紀念當作「圓滿的勝利」,他認為還有很多要做的,政府和機構在這場遊戲裡玩了太久了,人民才剛剛入局,但「反擊才剛剛開始」,斯諾登如是說。


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科技業界人士站出來,呼籲科技行業要重新審視智慧型手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控制。這不同於之前從科技圈外部發出的警告,無論是否情願,科技行業已經開始從內部展開變革。谷歌、蘋果紛紛在其開發者大會上提出了「數字健康」(digital wellness)的理念,也推出了相應的功能,試圖幫助用戶追蹤並控制他們面對屏幕的時間。這些新功能先按下不表,至少在過去,這場圍繞注意力的戰爭是十分艱難的。一名試圖「重新贏回」自己注意力的用戶,對抗的可能是二十位想要「勾住你」注意力的研究人員。

杜克大學的行為研究員 Nick Fitz 在過去兩年就專注於一個「戰場」:討厭的通知中心。他有 200 多名樣本用戶,每名用戶大概每天會收到 65 - 80 條通知,當他讓用戶關掉這些通知後,用戶的壓力水平下降、集中力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也有用戶產生了 FOMO(害怕錯過)的焦慮。所以 Fitz 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個 App:只會在早、午、晚三個時間點打包推送通知。這既提高了用戶注意力,又緩解了他們 FOMO 的焦慮。文章中還提到了 29 歲的 Nick 選擇「鬥爭」的緣由:幾年前他 78 歲的老父親去學校看望他,而他卻在衛生間裡刷 Instagram 停不下來,他突然意識到,人生所剩無幾的父親就坐在門外等著他。從此 Nick 開始從「自戒」到開發工具幫助更多的人跳出這些時間黑洞。

正是千萬個曾經的 Nick 供給了如今圍繞注意力的網際網路經濟,更有名的一位行為研究教授則是 Nir Eyal,他在 2014 年出版了《上癮》(Hooked),他揭露網際網路公司如何通過「引誘->行動->投資時間->可變獎勵」四個要素組成的「上癮模型」,並通過不斷循環來培養起用戶的使用習慣。儘管心理學界、科技行業都對各類研究數據和樣本調查存疑,但近期的數據挖掘和洩漏、幹涉政治等醜聞點燃了人們對數位技術的「反彈」風潮。有許多像如今的 Nick 一樣「幡然悔悟」的開發者們,推出了從「重新設計主屏」到「解鎖手機樹就死了」等等應用來試圖讓用戶重拾注意力。但他們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在拒絕挖掘數據、拒絕廣告、拒絕高額付費又難以得到投資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用「上癮」模型來設計他們的應用?文中一名開發者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也想不出,現在是用戶想付多少錢就付多少錢吧。但這是要在這場人文和科技倫理運動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原本出於想警醒世人而出版《上癮》的 Nir Eyal,沒想到他的書會被網際網路公司反過來設計更易上癮的產品。如今的 Nir 很少參與設計工作,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推廣設計中的倫理上。他在紐約的採訪中提到,公司和用戶都要承擔責任,解決方案不是扔掉它而是想辦法把它變好。他在過去幾年拜訪了許多家大型科技公司,想讓他們開發一些功能去幫助重度上癮的用戶,他們都連聲叫好,但沒有一家真的做出改變。但正如斯諾登對「隱私意識」的喚起,至少現在從開發者到用戶,「警惕上癮」的意識已經開枝散葉,谷歌和蘋果的主動設計便是佐證之一吧。


延伸閱讀與參考:

我們曾在TechBoard#8中推薦過《技術是如何遷入我們身體的》,那篇文章傳達了作者對於科技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理解。

以及同一期 TechBoard 中推薦的《對兒童開戰的科技行業》和該篇文章引申出的近四年來心理學教授、前谷歌設計倫理學家、《大西洋月刊》對智慧型手機與當代人關係的辯證思考。

《2017 年,人們在手機上花了多長時間》這篇文章選取並綜合了來自多個權威調查機構的統計,展示出了較為客觀的「耗時」報告。


2004 年,蘋果推出「剪影」(Silhouette)系列 iPod 廣告,不同的顏色、不同的人、同樣的剪影、同樣的 iPod。同年,蘋果推出了 iTunes 音樂商城,還發布了 iTunes for Windows,推出了更輕薄、更便宜的第四代 iPod,iPod 時代到來了,或者說數字內容的時代到來了。iPod 引領了個人電子設備普及先河,數位音樂則成了如今電影、電視、新聞、視頻等數字內容的前奏。它還拯救了蘋果,這家如今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iPod 在電子設備高速發展的潮流下被淘汰,但它十幾年前的白色有線耳機從 iPod 保留到了 iPhone……直到 AirPods。

本文作者 Ian Bogost 雖然在第一次戴上 AirPods 時就開始擔心掉落和丟失,但他認為這是「蘋果近年來最好的產品」。戴著戴著,他也開始審視這對小耳機對他生活帶來轉變,以及當它普及到人皆戴之時的影響。Ian 給出了他的結論:無線耳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和機器以及彼此的互動方式。但為什麼是 AirPods?

我們可能低估了耳機在當代生活中的作用。Ian 認為,了解一項科技或產品的重要程度最好的方法是假設沒有它的存在。絕大多數的耳機都是無法獨立運行的,它們必須依託於一臺播放設備。儘管無線藍牙耳機早已不是新奇設備,但 AirPods 給人的體驗不同以往,AirPods 讓 Ian 脫離了線材的束縛,也讓他意識到智慧型手機對他的束縛,這種束縛不只來自於無意識的習慣,還有物理上的無奈。有人說 AirPods 不就是沒有線的 EarPods(蘋果推出的白色 iPhone 配套有線耳機)嗎。Ian 認為這是蘋果有意為之,外形上沿襲十幾年歷史的「小白」耳機,但內裡的不同卻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能和手機保持若近若離的狀態之外,AirPods 還是一款「智能」耳機,這使得它置身但「隱身」於大勢所趨的語音助手和語音助手設備之中。Ian 比喻道:「Echo 在你的房間裡,Siri 在你的手機上,AirPods 在你的頭骨裡」。而且耳機除了聽歌之外,還發揮著「社交信號」的作用,當你在公共場合戴著耳機,無論是在打電話還是聽音,釋放的都是「正忙勿擾」的信號,但當 AirPods 或類似設備普及化至如今手機的程度,那這個默認的信號是否還有作用呢?Ian 認為,戴著耳機讓個人保留了被智慧型手機部分侵蝕的孤獨感,耳機隔絕外在的世界,「直通」聽者的大腦,人們會習慣小巧的無線耳機,直到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原本已經在世界和屏幕之間模糊不清的焦點,將再次分裂,公共和私人的空間也將日益模糊。此外,出於 iOS 12 蘋果推出的新特性:Live Listen,讓 iPhone 作定向麥克風,將其直接拾取的聲音傳送到聽音裝置。本為聽障人士設計的功能,也有被濫用的可能,比如竊聽,比如人們會在公共場合更謹慎地談話……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加劇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封閉,或許比當下面對面玩手機更甚。

有人會覺得作者杞人憂天了,但 2004 年那條五顏六色的剪影廣告只是想賣一臺簡單的數位音樂播放器,而它對當今社會的影響,為什麼就不可能是當下 AirPods 對未來社會塑造的預言呢?


我們曾在上一期 TechBoard#11 的《Facebook 最大的擔憂:青少年在離開》中描述過近幾年幾大社交媒體網站誰主沉浮,其中 YouTube、Instagram 勢頭大好,近日被收購的 GitHub 也是行業的領頭羊。矽谷著名風投 Om Malik 由微軟收購 GitHub 案引申思考到了這個問題:這三家公司的共同之處是什麼?

Om Malik 認為微軟這次幹得漂亮,要是它能不再像原來對 Skype 一樣折騰 GitHub 的話。而類似這種大公司對獨角獸的收購,放眼近十年,最成功的好像也就兩家:YouTube 和 Instagram。

2006 年 Google 16.5 億美元買下了 YouTube,如今 YouTube 已經成為全網第二大搜索平臺,且比 Google 的用戶群體總體更年輕。2012 年,Facebook 10 億美元買下了 Instagram,如今 Instagram 成為世界第二大社交平臺,且比 Facebook 的用戶更年輕還更「忠實」。(值得一提的是,在 Facebook 數據洩露被曝出後,Facebook 用戶略有流失,但 Instagram 用戶不降反升。)Om Malik 認為,Google 和 Facebook 都卓有遠見,買下了自己核心功能的下一代產品。那麼微軟這次收購 GitHub 也是如此嗎?

         亞馬遜的 AWS 最受到開發者的青睞、微軟的 Azure 則反應平平

微軟的核心業務是系統和應用,而支撐系統和應用的則是一位位開發者們,上一代開發者開發的是「客戶端-伺服器」(client-server),因此微軟得以崛起。但開源、移動和雲端的興起轉移了開發者的方向和興趣,在做電商業務起家的亞馬遜已經開始用它描繪的願景「拉攏」新一代開發者得時候,微軟需要放下過去的「架子」推陳出新了。無論是近幾年微軟對開發者、開源社區的示好和接近,還是大筆一揮以高出預期的價格收購 GitHub,微軟就如 Google 和 Facebook 一樣,在買它自己的未來:Azure(微軟的雲服務)和支撐軟體的開發者們。這樣看來,搞砸了 Skype 或許也算是個「逆向佐證」了。


一圖勝千言: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花了多長時間?    

2016 年 Mediakix 統計多方數據後繪製出了這張「人們花了多長時間在社交媒體上」。 從中可以看到不同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長和上一期 TechBoard#11中推薦的文章《Facebook 最大的擔憂:青少年在離開》所描述的不同平臺的流行度基本吻合。YouTube 無論在用戶數還是使用時長上都穩坐頭號交椅。Mediakix 還把不同社交媒體的每天平均使用時間累積換算成天,比如一生中要連著看八個月的 Instagram;在各類社交媒體上花費的平均總時間是 5 年 4 個月。Mediakix 做了個轉換,這段時間夠一個人往返月球和地球 32 次;爬 32 次珠穆朗瑪峰;步行完整的長城 3.5 次……     

編輯:克裡斯

題圖:Co.Design

相關焦點

  • 蘋果公司創始人評價「稜鏡門」:斯諾登是個英雄
    28/17:08 近期媒體上最為關注的國際焦點當屬「稜鏡門
  • 「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
    導語:「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2013年曝出的「稜鏡門」事件,揭開了美國計劃的冰山一角,作為主動曝光內幕的斯諾登,成為了燙手山芋,沒有國家敢給予庇護。美國派遣大量的特工抓捕斯諾登,並對其所在的國家施壓,可以說他的突然叛變,讓美國十分的生氣,然而輿論的壓力讓美國不敢過於明目張胆,因為做法已經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畢竟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監聽其他國家項目的做法曝光,是屬於違反規定的定位,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私自建立監聽部門,等於是跟全世界作對。很多國家都強烈美國的行為,外界也一致認為美國過於卑鄙。
  • 稜鏡門事件,美國作何解釋?
    一直宣揚自由和人權的美國在「稜鏡門」曝光後,讓美國政府的處境顯得尤為艱難。  事件概況回顧: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
  • 評論:「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
    美國秘密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獲得俄羅斯臨時避難許可已經一個月,但是「稜鏡門」事件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8月20日,英國政府也加入斯諾登事件的後續發酵活動,出動高層官員要求最先報導斯諾登洩密信息的該國《衛報》把斯諾登提供的所有資料返還或者銷毀,否則將威脅把《衛報》訴諸法庭。如此看來,「稜鏡門」事件的發酵頗有點稜鏡效應,幾個月來的進展折射出美國監控醜聞背後國際安全與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譜,值得分析評點。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一,是坐實了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對中國賊喊捉賊的鬧劇。
  • 警惕中國的「稜鏡門」
    隨著思科的捲入,「稜鏡門」事件再次升級。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絡和電腦,而除了以思科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外,微軟、Google和蘋果則掌握了中國的作業系統份額,這讓中國的網際網路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網民處於內憂外患的隱私環境之中。筆者日前已撰文《中國的「稜鏡計劃」會叫啥》分析國內潛在的監控問題。
  • 香港多個團體遊行聲援「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
    6月15日,香港多個團體聯合發起聲援美國中情局前僱員、「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的遊行。譴責美國侵犯市民權力和隱私,呼籲香港政府與市民一起保護斯諾登,反對引渡斯諾登返回美國。遊行隊伍一路高喊中英文口號,沿途大呼「NSA(美國)可恥」、「反對引渡斯諾登」、「捍衛言論自由」等口號,又吹哨子,寓意人人都可以是「告密者」(Whistleblower),支持斯諾登。要求美國政府放棄追究斯諾登,同時批評美國入侵計算機網絡,要求美方儘快澄清事件,停止監控行為。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近日,29歲的美國前情報機構技術人員愛德華·斯諾登浮出水面,他就是掌握並披露關鍵信息的人。(6月13日新京報)   根據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直接接入蘋果、微軟、谷歌、雅虎等九大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針對境外非美國人搜集情報,用戶的電子郵件、在線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無密可保。
  •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近日向媒體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多個監控公眾隱私的高度機密項目,被一些媒體列為「美國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
  • 7年前,斯諾登曝光美國監視全球後被通緝,現在斯諾登怎麼樣了?
    簡介:稜鏡計劃是美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美國通過滲入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伺服器來達到監控盟友乃至全世界的目的,微軟、谷歌、蘋果等9個網絡巨頭公司都有參與此次計劃。而在7年前,美國的前中央情報局僱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了美國的稜鏡計劃,指出美國監視全世界的事,引發了軒然大波。如今七年已過,被美國全球通緝的斯諾登在哪個國家生活?
  • 中方要求美方對「稜鏡門」事件作出必要解釋
    公式公式斯諾登曝光的英國政府竊聽G20峰會文件。稜鏡門監控風波已持續近兩周,英國《衛報》16日再次公開洩密者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文件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在2009年倫敦G20峰會上監聽多個政府代表團通話並獲取他們的電郵信息。17日,中國外交部就洩密者斯諾登或是中國「間諜」一說回應稱,這實屬無稽之談,並希望歐巴馬能夠就稜鏡門事件對國際社會做出解釋。
  • 解放軍特種兵曾為保護斯諾登大戰美國CIA (組圖)
    做為特工,障眼法或明 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一定玩的很 精,但鑑於美國強大勢力和不會輕易 罷手,連中俄都避忌三分,何況其他 國家?筆者猜測凡是媒體已經公開 的,都未必是他的目的地。    那麼,哪裡是史諾登的目的地? 筆者猜測有2種可能,第一種,就是 消失,隱姓埋名,無人知曉他的行 蹤,他的話語權,全部交由維基解密 網站發表;
  • 斯諾登獲得俄羅斯永久居留權
    據塔斯社、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報導,「稜鏡門」曝光者愛德華·斯諾登的律師阿納託利·庫切列納稱,斯諾登已經獲得了俄羅斯的永久居住權,但斯諾登還沒有考慮申請加入俄羅斯國籍。斯諾登 資料圖斯諾登曾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職員、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外包技術員。
  • 斯諾登:如果我是間諜 為什麼不直接飛北京
    本報記者 董立林 尹維納 編譯  「稜鏡門」曝光後,斯諾登一直行蹤神秘。北京時間昨晚11時,他「現身」英國《衛報》網站,在線回答了來自世界網友們的許多問題。香港《南華早報》網站也同步更新了相關內容。
  • 蘋果回應「稜鏡門」:承認參與,但審核很嚴格
    、谷歌、微軟等多家大型公司向美國政 府和安全機構的「PRISM」稜鏡計劃提供用戶數據,洩密者表示美國政 府以及安全機構有能力從這些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獲得想要的用戶數據,用戶在美國政 府面前沒有任何隱私,由此引發的隱私安全爭論被網友稱為「稜鏡門」。
  • 美科技巨頭欲撇清「稜鏡門」蘋果披露政府質詢數據
    早報訊 隨著「稜鏡門」持續發酵,美國科技巨頭紛紛試圖撇清自身干係。美國當地時間6月16日晚間,美國蘋果公司(蘋果)發布聲明稱,去年12月份至今年5月份,共接到來自美國執法部門的4000-5000份質詢,涉及9000-10000個帳戶或設備,其中最普遍的質詢內容與盜竊等犯罪行為有關。蘋果表示已請求美國政府允許其公布上述數據,並重申未允許美國政府直接訪問該公司伺服器。
  • 斯諾登回憶錄上市:「稜鏡門」事件和斯諾登的流亡之路
    《永久記錄》這本書講述了斯諾登獨特的人生經歷,是關於這個「在網上長大」的聰明的年輕人,最完整和最深刻的記錄。回憶錄的寫作涵蓋了斯諾登從出生到現在的生活軌跡,從田園詩般的童年印象,到跌宕起伏的情報工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斯諾登的童年回憶。
  • 斯諾登獲頒瑞典人權獎 有「諾貝爾替代獎」之稱
    斯諾登獲頒瑞典人權獎 有「諾貝爾替代獎」之稱 2014-12-02 10:27: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查雲帆     當地時間12月1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前美國安全員斯諾登通過網絡領取了有「諾貝爾替代獎」之稱的2014年瑞典「正確生活方式獎」。
  • 斯諾登申請俄羅斯國籍!打完美國左臉打右臉
    、梯隊系統的網絡監聽監視行為,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拿出華為產品存在後門的證據。美國才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名副其實的黑客帝國,思科、蘋果等美國公司幾年前就已經承認其設備存在安全漏洞和後門,美國情報部門長期以來對包括盟友在內的外國政府、企業和個人實施無差別的竊密和監聽活動。」「斯諾登事件」是美國一樁心病,美國不提倒罷了,一提準會被中俄狠錘,「捉賊捉贓」,斯諾登爆的料,哪件不是美國的賊贓?
  • 斯諾登曾去美國政府情報網求證,結論:沒有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國家安全局(NSA)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顯然對此也很有興趣。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3日報導,斯諾登披露,他曾在美國政府的深層情報網絡中尋找外星人存在的相關證據,結論是美國政府並沒找到任何外星生命。好萊塢電影《E.T.外星人》劇照「據我所知,從記錄來看,至少外星人沒有接觸過美國情報部門。」斯諾登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永久記錄》中寫道。
  • airpods一代和二代區別 怎樣區分airpods一代和二代
    AirPods是蘋果出了一款無線耳機,目前已經出了兩款了。還記的airpods一代出來的時候那個廣告打的讓人一下就知道了,但是airpods二代卻只是悄然上線了。兩代產品非常的相似,不仔細分辨還以為是一款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airpods一代和二代的區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