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養生祛病詳解——手太陽小腸經
中醫有「小腸主液」之說,這是因為小腸能「泌別清濁」,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小腸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小腸經的治療範圍,凡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所以,手太陽小腸經是手到病除的液病殺手。
◆經絡循行路線:起於手小指尺側端(少澤穴),循行於上肢外側後緣,繞行肩胛部,從頸部經面頰,到目外眥,止於耳前聽宮穴,分支從面頰抵鼻,止於目內眥(交膀胱經)。
◆體內聯繫:屬小腸,絡心,並與胃、食管、目、耳有聯繫。
◆功能主治:本經主治頭頂、五官病症、熱病、神志疾患及本經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循行時間:小腸經在未時,即13~15點最旺。
◆經穴歌訣: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谷後溪腕骨間,陽穀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膈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入聽宮。
◆小腸經循行歌訣: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
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纜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
小腸的工作原理,小腸將脾胃初步加工過的食物,進一步加工整理,並將其分為有用的水谷和無用的糟柏兩部分。再將水谷加工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上輸心肺,營養全身;把糟柏中的水分歸於膀胱,渣滓歸於大腸,藉助二便排出體外。
小腸功能失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小腸功能失調,則二便失調,氣機阻滯,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也能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甚至會使脾胃升降受阻,出現嘔吐、不思飲食等症狀 ;再嚴重就會讓我們心火上升,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症狀。可見,調理好小腸經,對消化、泌尿、循環等多個系統都能起到良性調節的作用。
小腸經在未時,即13~15點最旺。中醫講"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進一步消化,將食物中那些精華養料吸收後,通過脾的運化,滋養全身,並將消化後糟柏樣的化物傳送到大腸,而其中的水液則通過其他臟腑的作用而滲入膀胱。所以小腸經被看成是人體未時值班的生產線工人,它辛勤地加工著供身體應用的養料。
疾病在小腸經上的表現
未時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是按揉小腸經以保養小腸的最佳時間。保養小腸相當重要,因為心和小腸互為表裡。表是陽,裡是陰,陽出了問題,陰也會出問題,反之同樣。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的人每到下午兩點多鐘就會胸悶心慌,可到醫院又查不出心臟有什麼問題。這就是因為小腸屬陽屬表,一旦出了問題,裡邊的心臟肯定也會出現問題。再者,小腸與脾胃的生理功能關係密切,二者同為機體升降之樞紐。小腸的氣化存在於生命活動的全過程之中,是津液生成、輸布、調節的重要器官。
小腸經的養生調理之道
我們不僅要適時地在小腸經上做一些按摩導引,還應該做少量和緩的運動,這樣更有助於營養物質在小腸內的消化吸收,使二便通調,氣機舒暢。
重點穴位定位及按摩手法
少澤
【定位取穴】在小指外側指甲角根部。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甲掐按少澤穴約20秒,然後鬆開3秒,反覆操作1 0次即可。
【主治功效】治療乳房脹痛、乳汁少等乳房疾病非常有效,還可治頭痛、昏迷、咽喉腫痛高熱等病。
後溪
【定位取穴】第5掌指關節後尺側,赤白肉際處。
【按摩方法】用拇指甲按於患側後溪穴上,力量由輕漸重,使酸麻腫脹的感覺向上擴散,一般持續2~3分鐘。
【主治功效】治療癲癇、發熱、夜間出汗、瘧疾、耳聾、眼睛紅腫疼痛、鼻出血、手臂疼痛、胸中疼痛、頸椎病、落枕等病症。
陽穀
【定位取穴】手腕外側,小魚際根部,腕關節突起的骨頭和尺骨頭突起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點按陽穀穴半分鐘,隨即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鐘,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鐘。
【主治功效】治療腕關節扭傷、腕關節三角軟骨損傷、肋間神經痛、耳鳴、口腔炎等。
天宗
【定位取穴】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搭在被按摩者肩膀上,拇指自然向下,拇指指端所指部位。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或俯臥,按摩者兩手拇指先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揉天宗穴1分鐘,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
【主治功效】治療頸椎病頸部僵痛、肩胛部疼痛、肩關節疼痛、腋下胸壁脹痛、乳房脹痛等。
秉風
【定位取穴】肩胛骨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對側食、中、無名三指按揉秉風穴2分鐘,以肩背有酸脹、上肢發軟無力為度。
【主治功效】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肩胛、上肢病症,並可圓潤雙肩。
聽宮
【定位取穴】耳屏前部,與耳珠平行,張口凹陷處。
【按摩方法】用雙手拇指橈側面分別置於兩側聽宮穴處,由上向下揉10~20遍,然後用拇指尖點按聽宮穴1分鐘。
【主治功效】治療耳朵鳴響、重聽的特效穴位,以及由於耳朵或臉部肌肉造成的頭痛、眩暈、視力下降、三叉神經痛、頭痛、目眩頭昏等。
刮痧拔罐
刮小腸經:由上而下刮小腸經30次,具有調理肺氣、止咳化痿、止哮平喘的作用,可改善支氣管哮喘、咳嗽、肺炎、痰多等症。
拔前谷、後溪穴:在前谷、後溪穴上行留罐法。可改善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關節痛。
拔陽溪、腕骨穴:在陽溪、腕骨穴上行留罐法,可改善腕關節腫痛。
在天宗穴處行竹罐法:將竹罐在煮沸的藥水(藥液製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朮、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幹年健、海桐皮各1 0克,乳香、沒藥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鍋內煮2~3分鐘,取出 並甩盡藥水,然後迅速留罐於天宗穴位上,留罐時間10~15分鐘,每日1次或隔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