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細菌過度增長 | 一文讀懂

2020-12-09 醫脈通

作者:藍鯨曉護 單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腸道菌群是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系統,人體各部分腸道微生物的分布和數量都不相同。與結腸中大量細菌定植不同,小腸液中的微生物數量<104/mL。小腸細菌過度增長(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是腸道菌群失調的後果。SIBO以營養吸收障礙為主要特點,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總人群發生率約為8~20%,在75歲以上人群中可達50%,女性多於男性,是一種可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患。本文將介紹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病因,症狀、診斷、治療和飲食幹預。


圖1 腸道菌群(卡通版)


病因

 

正常情況下,由於腸黏膜屏障、胃酸、胰酶、小腸蠕動和回盲瓣的作用,小腸菌群保持穩定。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高齡、麻醉性止痛藥、肝硬化、免疫力低下、慢性胰腺炎、膽囊疾病、胃腸道手術等均能影響上述保護性機制,小腸細菌數量增多或出現原先在定植結腸的細菌,發生SIBO。腸易激症候群(IBS)、憩室病、乳糜瀉、炎症性腸病患者常伴有SIBO,其中IBS患者中63~85%SIBO為陽性。

 

臨床表現及對機體的影響

 

SIBO多表現為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包括腹痛、腹脹、產氣增多、腹瀉、噁心、便秘等,長時間伴有體重減輕。SIBO可導致碳水化合物、脂質及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蛋白質丟失及產氨增多和維生素B12缺乏,造成營養不良。

 

診斷方法


通過內鏡抽取小腸液培養(small bowel aspirate culture)被認為是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微生物定量培養的陽性標準還無定論,臨床上常以十二指腸液檢出>103/mL或空腸液檢出>105/mL視為SIBO陽性。此法的缺點是價格昂貴,耗時長,可能汙染樣本,難以檢測小腸遠端SIBO的狀況。

 

呼氣試驗(Breath testing, BT)是一種更為常用的診斷方法。BT屬於無創性檢查,操作簡單,但診斷準確性較差。

 

方法:給受檢者口服一定量的糖類,通過檢測呼出氣中氫氣(H2)、甲烷(CH4)等濃度。若患者存在SIBO, 糖類經小腸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上述氣體,氣體彌散入血,由肺排出。根據2017年北美共識中口服葡萄糖/乳果糖診斷SIBO的標準,在90min時H2上升≥20p.p.m.(或伴隨CH4上升≥10p.p.m.)為陽性。


圖2 十二指腸液的抽吸和樣本留取

圖3 腸易激症候群患者行葡萄糖呼氣試驗的氫氣濃度曲線


圖4 呼氣試驗診斷SIBO的原理


治療

 

SIBO的治療包括控制原發疾病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採用要素飲食等,後者主要通過消除小腸內過度的細菌來緩解針症狀。

 

抗生素是大多數患者需要採用的一種幹預方式,常用廣譜抗生素治療7~15日,包括利福昔明、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環丙沙星、甲硝唑+甲氧苄啶/頭孢氨苄、諾氟沙星、磺胺甲惡唑等。另有少數臨床試驗表明服用益生菌有助於減輕SIBO。

 

要素飲食是一種化學精製食物,含有預消化的微量營養素,絕大部分在小腸近端被吸收,不達到小腸遠端,從而清除小腸遠端的細菌。但是要素飲食價格較貴,為流質,在治療過程中不能攝入任何固體食物和水以外的飲料,患者在接受此種療法前應做好心理準備。


圖5 要素飲食

 

飲食調節

 

飲食調節的基本原則是保證營養均衡,以穀類蔬菜為主,少吃精製糖類和加工食品。

 

合併腸易激症候群者不吃麩質:黑麥、小麥、大麥等。

 

腸道菌群的生存依靠糖類,小腸內的細菌發酵糖類產生大量氣體會引起腹脹。SIBO患者應避免攝入發酵糖,包括以下幾種食物:

 

➤低聚糖: 小麥、豆類、洋蔥、蘆筍;

➤雙糖(乳糖): 牛奶、酸奶、黃油、軟奶酪;

➤單糖(果糖和葡萄糖):水果、蜂蜜、含糖食品;

➤多元醇:含有果核(例如櫻桃和桃子)的水果、蘋果、蘑菇、綠豆。

 

下圖提供了詳細的SIBO膳食指導:


圖6 可放心吃的食物


圖7 應避免的食物

 

寫在最後

 

小腸細菌過度增長是一種良性疾病,在一些人群中可能無症狀,但若是合併功能性腸病的患者,可有持續腹痛、排便形態改變等。SIBO的治療過程漫長,還可能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患者飲食上又有諸多限制,不能吃喜愛的食物,這些因素都會帶來身心負擔。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要保持放鬆的心態,通過適當改變生活方式如出門散步、旅行等,不為疾病主宰,而與疾病共生。

 

參考文獻:

1.Saad RJ, Chey WD: Breath testing for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maximizing test

accuracy.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12(12):1964-1972; quiz e1119-1920.

2.Rezaie A, Buresi M, Lembo A, Lin H, McCallum R, Rao S, Schmulson M, Valdovinos M,

Zakko S, Pimentel M: Hydrogen and Methane-Based Breath Testing i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The North American Consensus. Am J Gastroenterol 2017, 112(5):775-784.

3.Rao SSC, Bhagatwala J: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 2019, 10(10):e00078.

4.Rana SV, Sharma S, Kaur J, Sinha SK, Singh K: Comparison of lactulose and glucose breath test

for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gestion 2012, 85(3):243-247.

5.Quigley EM: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4, 30(2):141-146.

6.Leventogiannis K, Gkolfakis P, Spithakis G, Tsatali A, Pistiki A, Sioulas A, Giamarellos-

Bourboulis EJ, Triantafyllou K: Effect of a Preparation of Four Probiotics on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ssociation with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Probiotics Antimicrob Proteins 2019, 11(2):627-634.

7.Gasbarrini A, Lauritano EC, Gabrielli M, Scarpellini E, Lupascu A, Ojetti V, Gasbarrini G: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ig Dis 2007, 25(3):237-240.

8.Gabrielli M1, D'Angelo G, Di Rienzo T, Scarpellini E, Ojetti V.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3;17 Suppl 2:30-5.

9. Pyleris E, Giamarellos-Bourboulis E J, Tzivras D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Overgrowth by Aerobic Bacteria in the Small Intestine by Small Bowel Culture: Relationship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12, 57(5):1321-1329.

10. Grace E, Shaw C, Whelan K, et al. Review article: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 prevalence, clinical features, current and developing diagnostic tests, and treatment.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3, 38(7):674-688.

11. Choung R S, Ruff K C, Malhotra A, et al. Clinical predictors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by duodenal aspirate culture.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1;33(9):1059-6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一測便知!你的小腸細菌是否過度生長?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指小腸內菌群數量或菌群種類改變,達到一定程度並引起臨床表現者 引起小腸細菌過度繁殖的病因甚多,而細菌過度繁殖造成小腸吸收不良的機制也甚複雜,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了呢
  • 小心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惹的禍!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些症狀呢,提醒一句,很可能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引起的! 什麼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是指小腸內菌群數量或菌群種類增多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
  • 甲狀腺功能減退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之間的聯繫
    這些細菌也有助於維持小腸正常的肌肉活動,幫助食物通過腸道。 然而,當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時,則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指小腸中的細菌數量增加和/或細菌類型發生改變。在大多數患者中,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由那些在結腸中常見的各種細菌進入小腸並過度生長造成的;而少數情況下,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由小腸中的正常細菌增加引起的。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已經被證明對小腸的結構和功能都有負面影響。它可能會通過破壞小腸黏膜,嚴重幹擾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 與這麼多種疾病有關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你了解嗎?
    說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你可能一頭霧水,壓根兒聽都沒聽過,即使是資深的消化內科大夫,也可能對這個概念一知半解。 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小腸中細菌及其相關副產物的增多,近年來已被認為與各種胃腸道症狀有關。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相關的臨床表現範圍廣泛,與其他異質性診斷(如腸易激症候群)基本重疊。
  • 姜泊主任: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
    姜泊主任在報告中指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貯菌庫,菌群主要分布在結腸,小腸為清潔作用。腸道菌有雙向調節功能,分為有益菌和有害菌。所以,在臨床診斷時應減少抗生素使用,以免打破平衡。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因素有:基因背景、母體定植情況、機會感染、抗生素、應激和年齡。
  • 腸易激症候群,需明確是否合併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氫呼氣實驗來幫忙
    IBS患者存在明顯的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l over growth,SIBO),有研究發現IBS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發生率是正常人的4.46倍,根除SIBO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改善IBS患者的症狀,表明SIBO可能是IBS的病因之一,也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容易合併SIBO。
  • mBio: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可能是兒童矮小症重要原因
    2016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和孟加拉共和國的科學家們發現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會損傷幼兒腸道,導致兒童矮小症。環境性腸病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員懷疑因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的小腸細菌數量過多是一個可能因素。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研究人員對103名2歲兒童進行了檢查,他們從這些兒童出生就進行了跟蹤。儘管對這些幼兒進行了接種,醫療護理,營養諮詢及護理,但是結果表明從兒童出生到一歲矮小症的發生仍然由9.5%增加到了27.6%。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當小腸失去「保護傘」--中國數字科技館
    小腸這裡有消化完全、品種豐富的營養素,環境微鹼不酸,溫度不冷不熱,最是生長、繁殖的美地。於是,細菌們「趁虛而入」,在這裡瘋狂繁殖起來……這就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症候群,又稱小腸汙染症候群、盲袢症候群。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哪些問題呢?
  • 專家提醒:問題可能在小腸上
    但它的產生往往是多因素的,而今天我們講的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可能是原因之一。什麼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下面我們來盤點下,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常見症狀還包含哪些?{!-- PGC_COLUMN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常見症狀:或許你會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而產生不適呢?
  • 一文讀懂磁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一文讀懂接近傳感器 3、一文讀懂磁傳感器 4、一文讀懂流量傳感器
  • 一文讀懂MEMS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
  •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耐藥小刺頭啟發抗菌新思路
    小腸黏膜內的淋巴濾泡——小腸派氏淋巴結(PP)的表面覆蓋著一層微褶皺細胞(Microfold cell)M細胞,M細胞表面的整合素 Integrin 蛋白可以和病菌表面的侵襲素 Invasin 蛋白配對,讓病菌進入M細胞,內化後,病菌又從M細胞的基底外側出來,完成跨細胞轉運的過程,由此突破腸上皮,進入人體。
  • 一文讀懂三相電原理及其接法大全!
    打開APP 一文讀懂三相電原理及其接法大全!
  • 一文讀懂疫情防控期產檢那些事
    一文讀懂疫情防控期產檢那些事 瀋陽晚報 2021年01月14日 10:22
  • 一文讀懂雲計算和海計算
    打開APP 一文讀懂雲計算和海計算 發表於 2017-10-18 16:03:11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雲計算的時代裡
  • 一文讀懂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並不是指一種細菌,而是一大群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內的相似細菌的統稱,隸屬於腸桿菌科。沙門氏菌為兼性厭氧微生物,菌體大小為 (0.7-1.5) μm × (2.0-5.0) μm,菌體周身有鞭毛,大多數有菌毛、無芽孢,一般無莢膜,革蘭氏染色呈陰性。
  • 《自然》:P53基因在小腸中是抗癌先鋒,但在結腸中反成促癌因子
    儘管它如此長如此大,然而,小腸原發性腫瘤卻極為罕見,只佔胃腸道腫瘤的2%;而高達98%的腫瘤卻發生在結腸中。那麼問題來了:與小腸比,結腸為什麼這麼容易產生癌變?小腸和結腸這兩個器官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它們腸道細菌的水平,小腸中的細菌比較少,而結腸中的細菌就很多了。
  • 一文讀懂 |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
    一文讀懂 |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 2020-12-01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經典Wnt/PCP信號通路決定小腸幹細胞的命運
    近日,一篇有關非經典Wnt/PCP信號通路調節小腸幹細胞系向腸道內分泌細胞和潘氏細胞分化的文章,發表在《自然》期刊旗下的《細胞生物學》子刊上。 據悉,潘氏細胞(或稱帕內特細胞)是小腸內一種少見的細胞,提供宿主防衛微生物的侵犯。其功能的類似於中性粒細胞。在細菌或細菌抗原侵犯機體時,潘氏細胞分泌一些抗菌分子如防禦素到小腸管腔的絨毛,以助於維持胃腸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