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io: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可能是兒童矮小症重要原因

2020-12-10 生物谷

                      

2016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和孟加拉共和國的科學家們發現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會損傷幼兒腸道,導致兒童矮小症。

全世界大約有1億6千5百萬兒童存在矮小症狀,而在孟加拉共和國有大約36%的5歲以下兒童受到矮小症影響,矮小症會增加兒童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死亡的風險。

導致矮小症發生的一個可能因素就是腸道損傷——「環境性腸病」——這會導致炎症以及對飲食營養成分攝取能力差等情況的發生。環境性腸病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員懷疑因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的小腸細菌數量過多是一個可能因素。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研究人員對103名2歲兒童進行了檢查,他們從這些兒童出生就進行了跟蹤。儘管對這些幼兒進行了接種,醫療護理,營養諮詢及護理,但是結果表明從兒童出生到一歲矮小症的發生仍然由9.5%增加到了27.6%。

與此同時,接受檢查的2歲兒童中,每6人中就有1人表現出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細菌過度生長在表現出生長矮小的兒童中更為常見,同時還與腸道炎症有關。

領導該項研究的Dr. Jeff Donowitz這樣說道:「我們之前就了解到兒童小腸損傷與營養不良的發生有關,因此我們決定研究一下這種損傷是否在部分程度上與他們小腸中的腸道細菌有關。我們現在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研究生長在城市貧民窟的兒童在生長過程中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何時會發生以及這種過度生長對腸道損傷的貢獻情況。根據現有結果,我們有理由懷疑幼齡階段發生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會導致營養不良。」

通過了解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發生的因素,這支由醫生和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在未來對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的兒童腸道損傷進行治療和預防。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Bio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128/mBio.02102-15 

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Enteropathy in Bangladeshi Children

Jeffrey R. Donowitza, Rashidul Haqueb, Beth D. Kirkpatrickc, Masud Alamb,Miao Lud, Mamun Kabirb, Shahria Hafiz Kakonb, Bushra Zarin Islamb,Sajia Afreenb, Abu Musab, Shaila Sharmeen Khanb, E. Ross Colgatec,Marya P. Carmollic, Jennie Z. Mae, William A. Petri Jr.f

Recent studies suggest 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is common among developing world children. SIBO’s pathogenesis and effec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re unclear.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SIBO in Bangladeshi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lnutrition. Secondary objectives included determination of SIBO’s association with sanitation, diarrheal disease, and environmental enteropathy. We performed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90 Bangladeshi 2-year-olds monitored since birth from an impoverished neighborhood. SIBO was diagnosed via 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ing, with a cutoff of a 12-ppm increase over baseline used for SIBO positivity.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SIBO predictors. Differences in concomitant inflammation and permeability between SIBO-positive and -negative children were compared with multiple comparison adjustment. A total of 16.7% (15/90) of the children had SIBO.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SIBO were decreased length-for-age Z score since birth (odds ratio [OR], 0.1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3 to 0.60) and an open sewer outside the home (OR, 4.78; 95% CI, 1.06 to 21.62). Recent or frequent diarrheal disease did not predict SIBO. The markers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fecal Reg 1β (116.8 versus 65.6 µg/ml; P = 0.02) and fecal calprotectin (1,834.6 versus 766.7 µg/g; P = 0.004) were elevated in SIBO-positive children. Measures of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group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linear growth faltering and poor sanit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SIBO independently of recent or frequent diarrheal disease. SIBO i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ut not increased permeability or systemic inflammation.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二屆)腸道微生物組與臨床應用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04.15-2016.04.16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MicIntestinal/Index.shtml

相關焦點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以及老年人群高發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後,我們來看看腸道細菌在兒童時期常見的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自閉症和多動症都屬於神經精神疾病,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
  • 小心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惹的禍!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些症狀呢,提醒一句,很可能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引起的! 什麼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是指小腸內菌群數量或菌群種類增多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
  • 甲狀腺功能減退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之間的聯繫
    在大多數患者中,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由那些在結腸中常見的各種細菌進入小腸並過度生長造成的;而少數情況下,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由小腸中的正常細菌增加引起的。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已經被證明對小腸的結構和功能都有負面影響。它可能會通過破壞小腸黏膜,嚴重幹擾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 別把矮小症當是晚長,這些情況你有嗎?看完就清楚了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長得矮問題上不以為然,都現在這個年代了,還有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長的矮,是發育晚,以後會追上的,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患有矮小症,正是因為家長的這種誤區最後耽誤了孩子長高的最佳時期,後悔不已。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孩子矮小症的機率與前幾年相比增長了很多,身高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標誌,身高增長水平反映了兒童線性生長狀況和骨骼生長良好與否,也是兒童健康狀況的重要衡量指標。由於現在孩子的壓力大,有些孩子作業多的每天晚上都熬夜寫作業,或者是家庭因素,都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矮小症。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實際上,孤獨症發病率逐年攀升,2020年美國8歲兒童的孤獨症患病率為1/54,超過了之前的1/59。在我國,有學者今年報導的國內部分地區孤獨症發病率為0.7%。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
  • 孩子矮小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兒科醫生為您詳解!
    讓人很是苦惱,可是自己身材矮小別人總會投來異樣的眼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患有矮小症。那麼,孩子矮小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如宮內發育遲緩,出生時體重低於5斤,身長小於50釐米,再碰上產後營養不良,會導致孩子出生後的追趕生長無法跟上,出現矮小。
  • 得了矮小症還能增高16cm?別懷疑,是真的!
    紅網時刻11月30日訊(通訊員 易婷)確診矮小症後,還能再增高16cm?在由湖南婦女兒童醫院提供醫療保障的綜藝節目《小巨人運動會》中,6歲半的泡泡在5歲三個月的時候被確診為矮小症,泡泡爸爸對泡泡的身高問題一直很擔心,在醫生治療和爸爸訓練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六歲半的泡泡不僅在「小巨人運動會」上拿下了50米短跑冠軍,還成功長高16釐米。孩子能長多高?
  • 寶寶身高矮,就是矮小症?就是發育遲緩?別急,看完這一篇再說
    多數有關矮小症病,因分析的報導顯示,生長激素缺乏症為導致兒童矮小的最常見病因,但亦有個別報導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為導致矮小症的最常見病因,約佔7成。在我國邊遠山區,由於經濟落後,缺醫少藥,在家自行接生,是造成生長激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
  • 成都李中會醫生:生長激素對矮小兒童管用嗎?
    從醫20年,擅長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專業疾病及普通兒童內科疾病治療:普兒科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矮小症、肥胖症、性早熟、青春期發育異常、尿崩症、腎上腺疾病及一些疑難病症。有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主持和參與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Ⅳ期臨床試驗,科學嚴謹按要求提前完成科研項目。先後發表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的文章為近十篇。積極參加全國各種小兒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習班和學術交流。
  • 與這麼多種疾病有關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你了解嗎?
    說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你可能一頭霧水,壓根兒聽都沒聽過,即使是資深的消化內科大夫,也可能對這個概念一知半解。 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小腸中細菌及其相關副產物的增多,近年來已被認為與各種胃腸道症狀有關。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相關的臨床表現範圍廣泛,與其他異質性診斷(如腸易激症候群)基本重疊。
  • 貴州潘丹丹醫生:什麼是特發性矮小症?如何治療?
    貴州潘丹丹醫生:什麼是特發性矮小症?如何治療?2006年在貴州省內率先開設兒科矮小內分泌專科門診,2007年晉升副教授,同年獲臨床神經病學醫學碩士學位。2014年開始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預防保健科專職從事兒童保健工作,並開設兒童生長發育專科門診,2018.5任兒童保健教研室副主任。
  • 腸易激症候群,需明確是否合併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氫呼氣實驗來幫忙
    腸易激綜合症的原因是綜合的,常見的原因有消化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腦腸軸異常、腸道感染、精神心理因素、腸道微生態的失調等。IBS患者存在明顯的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l over growth,SIBO),有研究發現IBS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發生率是正常人的4.46倍,根除SIBO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改善IBS患者的症狀,表明SIBO可能是IBS的病因之一,也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容易合併SIBO。
  • 孩子身材矮小?竟是得了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這2大病因是關鍵,家長...
    比如單門齒、腦中線發育不良、視神經伴透明隔發育不良、唇裂顎裂等先天發育不良的患兒,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伴有下丘腦缺陷,垂體生長激素甚至多種垂體激素分泌缺乏[2]。 中樞神經系統先天病變影響下丘腦-垂體組織時,絕大部分患兒可能產生下丘腦-垂體-IGF1 軸(是控制機體生長發育的重要途徑)功能障礙,導致身材矮小,或多種激素分泌障礙。
  • 姜泊主任: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博士研究生導師,內科學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醫學中心教授;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姜泊主任為我們介紹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和他們團隊的卓越研究。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 你的小腸細菌是否過度生長?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指小腸內菌群數量或菌群種類改變,達到一定程度並引起臨床表現者 引起小腸細菌過度繁殖的病因甚多,而細菌過度繁殖造成小腸吸收不良的機制也甚複雜,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了呢
  • 關於矮小症,家長們了解多少
    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每個父母都關心的問題。一些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相對矮小時非常焦慮。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缺鈣,有些甚至著急去看醫生。不用擔心,真正關心孩子,家長一定要對兒童生長發育知識有正確的了解。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背景腸道微生物群在兒童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期發育是指從出生到青春期結束之間發生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變化。兒童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嬰兒期、學齡前階段、兒童中期和青春期。偏離常模可能是疾病發展的早期跡象,無論是營養不良或肥胖、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的社會發育遲緩、食物過敏或哮喘。
  • 給孩子的運動處方:矮小症男孩靠運動長高16cm的秘密
    在近期熱播的《小巨人運動會》裡,六歲半的「泡泡」俞佳池拿下了50m短跑第一,其實他在五歲時便被確診為矮小症。拋開矮小症,即便自家的孩子勉強屬於正常身高,那麼本應該180cm的孩子才170cm,170cm的孩子才160cm,相信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有深深的遺憾。
  • 你需要給腸道細菌測 DNA 嗎?
    早期的測試由於受技術限制,只能粗略識別糞便中以及腸道中的細菌類型。但是後來,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強大的「宏基因組測序法」。可以對大便中許多微生物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序,讓你識別出不同的物種。除了識別出細菌外,它還能檢測其他可能影響腸道健康的微生物,如真菌、古細菌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