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身高矮,就是矮小症?就是發育遲緩?別急,看完這一篇再說

2020-12-05 母嬰放大鏡

有了寶寶以後,無論是聚會還是同事聊天,孩子的身高、體重便會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有的家長會發現,自己家寶寶不如同事家同齡孩子長的高,比朋友家的體重輕,家長便擔心是不是孩子營養不良?是不是發育遲緩了?

或者當帶娃聚會時,有所謂的帶娃過來人就會說:「你家孩子這麼矮,得買點鈣片補補,太矮了,不然以後找不到媳婦」,或許只是句無心玩笑話,便在家長心中落下了種子,畢竟誰不想承認自己孩子比別人家的差呢。

當你帶著這些疑問走進嬰童店,甚至有的為了推銷產品可能會說你家孩子「矮小症」,於是你在驚恐當中就已經完成了大採購。這個時候,孩子餐桌上就出現了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補鈣補鐵來一堆,早產兒奶粉、乳鐵蛋白、益生菌試一下,特殊膳食來兩包,簡直是十全大補,幾乎嬰童店裡的營養品恨不得嘗試一個遍,有沒有覺得很真實?身邊曾經就有朋友這樣病急亂投醫。

但是盲目及進補並不是解決孩子身高的辦法,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其實三歲以內小朋友的生長是跟營養直接相關的,三歲以後會與生長激素和遺傳因素相關。

因此當家長發現寶寶身高偏矮時,首先應該學會自查身高,體重是否正常,低於正常值就醫,查明原因再採取措施!那麼,為何令家長聞風喪膽的矮小症到底是該怎麼看?

什麼是矮小症?

其實很多人以為矮小症是又矮又瘦,其實定義中並沒有提到胖瘦問題,僅僅對身高做出了規定。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發布的《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中指出:

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者(一2SD),或低於第3百分位數者。

乍一看,家長會覺得好暈啊,什麼是標準差,什麼是百分位,這是一個東西嗎?其實這是兩個查看方法。

家長別急,沒關係,接下來用兩張圖帶大家具體來看!

標準1:以「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者(一2SD)」為判斷標準來看

根據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國家衛生部婦社司組織相關專家,研究制訂了《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該標準已於2009年6月2日由衛生部正式公布。

男孩和女孩的發育情況不同,家長可參考以下表格數據,看看孩子的身高體重是否正常。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數據並非絕對標準,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值在正常範圍內,身體無異常病症,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如圖所示,是我國衛生部發布的0-7歲男童、女童身高標準數據。

其中當數據處於一2SD~+2SD時,寶寶身高處於正常範圍;

當數據處於一2SD~一1SD,屬於正常範圍中的偏矮,可能你家娃娃跟某些同齡孩子對比,確實矮一點,當如果數據對比處於這個範圍,說明還是正常的,不屬於矮小症,不用擔心。

當男寶寶身高數據處於一2SD以下甚至低於一3SD,就說明處於矮小症範圍啦,此時需要警惕啦,尤其是接近3歲寶寶。

以1歲(12個月)男寶寶的數據對比來看

此時男寶寶正常身高應該為71.2cm~82.1cm如果寶寶身高處於71.2cm~73.8cm,屬於正常範圍中的偏矮,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調整飲食等途徑進行調整,無需就醫;當寶寶身高數據低於71.2cm,則此時就屬於矮小症範圍,最好及時就醫查看原因。以3歲(36月齡)男寶寶的身高數據來看

此時男寶寶正常身高應該為90cm~105.3cm,如果寶寶身高處於90cm~93.7cm,屬於正常範圍中的偏矮,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調整飲食等途徑進行調整,無需就醫。當寶寶身高數據低於90cm甚至低於86.3cm,則此時就屬於矮小症範圍,一定及時就醫查看原因,切不可耽誤孩子的治療黃金期。

女童身高查看規律也是如此,先根據寶寶月齡確定數據所在行,再根據寶寶身高數據進行比對,凡是數據低於一2SD,家長要高度警惕,不要盲目營養進補,需要及時就醫檢查,這已經還是矮小高風險了,及時查明原因做出對應治療。

寶寶身高矮小判斷標準2:低於第3百分位數者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強調:體重、身長是反映幼兒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應)每3個月一次,定期測量身長、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

方法是:從嬰兒出生起,就將其每次健康體檢時所測得的身長、體重、頭圍等數據,按月齡標點在相應的WHO兒童生長曲線上,並將各個數據點連接成線,就是每個嬰兒個體化的生長曲線。

大多數嬰兒在滿6個月後,其生長曲線會處於相對平穩的水平,與WHO兒童生長標準的中位線平行。當嬰幼兒的生長曲線在WHO兒童生長標準的第3和第97百分位之間(P3-P97),並與兒童生長標準的中位線P50平行時,均為正常,低於P3就屬於矮小症範圍。

了解了生長曲線的意義之後,我們以1歲女寶寶為例,進行數據查找對比。

如果A女寶寶身高為50cm,對應12月齡查找所在的曲線區間,發現位於P3~P10之間,雖然低於P50,但是處於正常範圍。如果B女寶寶身高為45cm,對應12月齡查找所在的曲線區間,發現位於P3曲線之下,則為矮小症範圍,需要警惕。如果C女寶寶身高為52cm,對應12月齡查找所在的曲線區間,發現位於P25~P50之間,處於正常範圍。其餘月齡的寶寶以及男寶寶數據以此類推,生長曲線的優勢在於可以檢測寶寶身高階段性變化,如果出現個增長突然放緩的情況,能夠及時查找原因作出改正。

因此,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家長可以根據寶寶性別,月齡查找對應數據範圍,即可粗略判斷寶寶真實情況,別被所謂過來人「危言聳聽」,也不能粗心大意耽誤寶寶治療最佳時機。

矮小症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通常寶寶在出生第一年,家長並不會太關注身高,而多數精力放在了寶寶體重問題上,當寶寶一歲以後,能夠站立行走了,寶寶身高問題才會別父母所關注,尤其是3歲以後的孩子,在身高上差異更加明顯。

3歲是嬰幼兒時期的尾巴,向前跨一步寶寶就進入兒童期,兒童期寶寶骨骼迅速發育。大約寶寶從出生到4歲,骨骼平均長度從20英寸(50.8釐米)增加到40英寸(101.6釐米),增長了2倍。一直到青春期之前,孩子的骨骼都在以穩定而緩慢的速度增長。到了青春期,孩子的骨骼又開始快速增長,甚至1年長高4英寸(10.16釐米)也很常見。

家長們需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通常3-12歲為矮小症治療時間,其中以4-6歲為最佳的黃金時間,主要是因為孩子4-6歲時骨骼暫未成型,可以通過醫學方法就行糾正;但是在近青春發育成熟期女孩13-14歲,男孩14-15歲時骨骺會閉合,閉合之後孩子的矮小症將無法治療,因此後果嚴重!

如果寶寶是3歲內,家長也要密切關注孩子身高、體重問題,如果發現寶寶持續性發育緩慢,要及時就醫,查明原因,防止病因持續到3歲後,影響骨骼的發育,導致寶寶兒童期的矮小。

兒童期、青春期是孩子矮小症的重災區,所以寶寶媽媽若此時發現寶寶身材持續矮小,一定要及時及時帶孩子去兒科做進一步的諮詢和診治,及時進行相應治療,切勿錯過為孩子科學增高的寶貴時機,以免孩子骨骼鈣化成型無法糾正。

孩子發生矮小症原因有哪些?

兒童矮小症與遺傳、營養、環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宮內發育遲緩、下丘腦-垂體—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生長軸功能障礙、染色體畸變、全身性慢性疾病、遺傳代謝病以及內分泌激素等關係密切。

國內的關於矮小症的病因構成比的報導大多數提示導致矮小症的前5位病因為生長激素缺乏症、體質性青春期延遲、家族性矮小、宮內發育遲緩、甲狀腺功能減低。

多數有關矮小症病,因分析的報導顯示,生長激素缺乏症為導致兒童矮小的最常見病因,但亦有個別報導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為導致矮小症的最常見病因,約佔7成。在我國邊遠山區,由於經濟落後,缺醫少藥,在家自行接生,是造成生長激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

體質性青春期延遲(俗稱晚長)是指出生及生後數年正常,青春期前生長慢,青春期啟動晚.

體質性發育延遲主要影響兒童時期身高,但不影響終身高。他們出生時身長是正常的,但是到3~4歲時,身高增長速度降至正常的低值(青春期前女孩每年增長 4~4.5cm ,青春期前男孩每年增長3.5~4cm ),身高處於生長曲線的第 3 百分位左右,除身高增長的延緩之外,還可能伴有青春發育的延遲,身高與同齡的青少年身高相比有明顯的差異,但是在青春期之後會逐漸追趕上正常身高。

家族性矮小指父母身高均<2SD或第三百分位數,父<160cm,母<150cm,骨齡正常,年生長速率>4cm,智力、性發育正常,亦具有遺傳性

宮內生長發育遲緩是指胎兒的生長發育因各種原因未能達到其基因所決定的生長發育速度,臨床通常將足月兒體重低於2.5kg(即低出生體重兒)或出生身長<47cm者診斷為宮內發育遲緩。大部分宮內生長發育遲緩患兒出生後出現追趕性生長,宮內生長發育遲緩患兒2歲時仍無追趕性生長完成則發生持續矮小身材的危險性很高。早產兒多為低出生體重兒,宮外生長發育遲緩是早產兒的首要營養問題,易出現矮小身材。

甲減患兒的臨床表現除矮小外,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皮膚粗糙、骨齡明顯落後、促甲狀腺激素升高等。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針對足月兒,真正發生矮小症的原因並不是營養不足,大多為病理性或者遺傳所導致的,多發生在兒童期或者青春期。因此如果家族中存在這些情況,當孩子身高較矮時,要提高警惕。

三歲以內小朋友的生長是跟營養直接相關的,三歲以後會與生長激素和遺傳因素相關。

寶寶身高的生長,和遺傳因素、營養、睡眠、運動密切相關。三歲以內小朋友的生長是跟營養直接相關的,三歲以後會與生長激素和遺傳因素相關。

因此3歲作為判定界限,一般3歲之前寶寶發生長發育遲緩,首先考慮飲食營養問題;過了三歲的矮小症,就要考慮病理性因素。其實3歲以內的生長發育遲緩很有可能造成兒童期矮小症的原因。

什麼是小兒生長發育遲緩?

在我國,兒童(0~6歲)生長發育遲緩的現象依然存在,約在6%~8%之間。新近發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下降到5%以下。

其實生長發育遲緩不僅僅局限於大家理解的身高、體重問題。

小兒發育遲緩是指0~6歲以下寶寶在日常生活、運動、認知、語言、個人/社會能力、身高體重等發育維度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發育維度的顯著落後(低於年齡匹配者≥2個標準差。發病率在6%~8%之間。

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當中高發,易發生宮外發育遲緩(指小兒出院時生長發育指標在相應宮內生長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以下),導致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遲緩,無法完成追趕性生長,進而引發矮小症。

家長在平時會看到很多關於寶寶大動作發育標準,精細動作發育標準、語言能力發育標準等,其實這就是作為判斷是否生長發育遲緩的標準之一,如果寶寶存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指標落後,就屬於遲緩的範圍啦,不是單單局限於身高體重,這些指標的關注尤其是在3歲以內,作為關注的重點!

寶寶生長發育遲緩原因:

1、正常的生長變異

佔80%~90%,主要與先天遺傳因素或宮內的發育不良有關;如家族性矮身材、體質性發育延遲以及低出生體重、早產等因素。2、病理性原因

如染色體異常(唐氏症候群、特納症候群)、代謝性疾病、骨骼疾病(骨軟骨發育不全)、慢性疾病、慢性營養不良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生長遲緩。

3、餵養出現問題

餵養次數不夠頻繁、熱量攝取不足、吸吮效率不高、營養不均衡營養不良是引起生長遲緩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佔13.8%~22.5%。

3歲以內嬰幼兒身高體重發育放緩首先考慮營養問題

小編強烈建議家長給孩子制定生長曲線圖,便於檢測寶寶身體增長情況,了解近期是否有疾病,餵養不良等,方法參考上文。

而當嬰幼兒生長曲線有明顯下降或上升時,應及時了解其餵養和疾病情況,並作出合理調整。如當體重生長曲線從P50快速下降到P15,說明近期體重增長緩慢,可能存在營養攝人不足,應進步了解近期是否有疾病,餵養不良等;而當體重生長曲線從P50飆升到P85,說明體重增長過快,同樣需要尋找原因,減少過度餵養等不良餵養行為。

根據體重下降的程度不同分為三度營養不良:

輕度營養不良體重下降15%-25%;中度營養不良體重下降25%~40%;重度營養不良體重下降40%以上,中輕度營養不良易並發各種併發症,治療亦較困難,故應早期發現並治療營養不良。餵養不當導致營養不良,引發小兒發育遲緩。

其實俗稱的營養不良,嚴格來說叫做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是各種營養素缺乏的一種臨床症候群。因機體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質,不能維持機體正常代謝,表現為自身組織的消耗、體重減輕,嚴重者出現各系統功能障礙,多見於3歲以下嬰幼兒。

主要因蛋白質和熱能攝入不足需要

母乳不足而未及時添加其他乳品,或人工餵養不當,輔食添加過量,奶液獲取不足;輔食添加期,寶寶喜新厭舊,奶量減少;突然斷奶而未及時添加輔食,或者斷奶後寶寶不能很好習慣輔食,拒絕輔食,常見於斷奶後數周或數月內發生體重下降。兒童以大米、小米為主食,缺乏動物性食物或明顯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或早餐過於簡單,經常給寶寶餵水,導致水量過多,降低寶寶食慾;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在人工餵養期間,未選擇早產/低出生體重特殊醫學配方奶粉,而盲目選擇普通嬰幼兒配方奶粉,導致能量和各營養素攝入不足,無法完成追趕性生長。

嬰幼兒營養缺乏、慢性疾病導致生長發育遲緩

骨骼增長的速度受到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影響,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D和慢性疾病都會讓骨骼生長的速度變慢並影響骨骼的正常構造。

1)維生素D缺乏導致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表現為一種骨骼疾病,在兒童中稱為佝僂病。兒童佝僂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低鈣血症、牙齒萌出延遲、骨骼發育障礙,骨骼不能正常鈣化、變軟、易彎曲、畸形。

佝僂病一般多見於6月齡內的嬰兒,主要表現是骨軟化,患兒可能會出現驚厥和抽搐;較大兒童常見亞急性佝僂病,以骨質增生為主。

維生素D缺乏及維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預防應從圍生期開始,以嬰幼兒為重點對象並持續到青春期,每日保證400IU維生素D的攝入.

2)兒童期缺鈣導致骨骼鈣化不良、骨骼變形

兒童期由於生長發育旺盛,對鈣的需要量較多,如果鈣攝入量長期不足,同時伴有蛋白質和維生素 D缺乏者易發生佝僂病,臨床表現有生長發育遲緩、新形成骨骼結構異常、骨骼鈣化不良、骨骼變形等,常多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嚴重缺鈣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這裡需要知道的是,造成佝僂病的主要原因是維生素D缺乏,鈣缺乏是次要因素。嬰幼兒期重點是補維生素D,鈣一般不會缺乏;兒童期需要補鈣,建議食補優先,挑食可配合鈣片,但是要按照食用說明,家長不能採取多多益善的大補方法,以免導致骨骼提前鈣化成型,反而限制身高的增加。

佝僂病表現分為初期和激發期,當出現以下現象伴隨寶寶發育遲緩,要及時就醫

1.初期多見於嬰兒(特別是6個月內)。早期常有非特異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枕禿也較常見。

2.激期常見於3個月至2歲的小兒。有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症狀。骨骼改變可見顱骨軟化(6個月內嬰兒),方顱,手(足)鐲,肋串珠,肋軟骨溝,雞胸,0型腿或 X 型腿等體徵。

3)鋅缺乏症降低

鋅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營養素,參與人體內多種酶的合成,對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兒童大腦及智力發育至關重要。缺鋅導致寶寶免疫功能降低、降低生長發育速度(表現為生長遲緩)、食慾下降,挑食,多發生在兒童期,同時1歲以後寶寶也多見。

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鈣磷吸收依賴於骨源性鹼性磷酸酶,而鋅主要參與鹼性磷酸酶活性中心的構成,在骨鈣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缺鋅時引起鈣沉積於骨質,造骨障礙形成骨骼生長延遲,使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

4) 食物過敏導致寶寶增長緩慢

很多家長對寶寶食物過敏的認識停留在「寶寶腹瀉溼疹、咳嗽」,但是其實食物蛋白過敏還有一種隱蔽的表現方式,就是寶寶便秘加生長緩慢,而皮膚等沒有任何表現,這種情況也是大有人在。

很多家長多對孩子便秘見怪不怪,可能是孩子上火了,或者奶粉不適應,或者季節交換、輔食添加不當都會引起,但是在考慮完這些因素後,請查看孩子身高體重增加情況,若是近期增加緩慢甚至不增加,就要考慮食物過敏了。因為寶寶在過敏過程中,胃腸道消化功能受損,無法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進而導致身高體重增加緩慢。因此當發生上述情況時,建議及時就診,諮詢醫生意見是否需要進行過敏原檢測。

5)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的寶寶前期其實可以耐受一定含量乳糖,因此常表現出慢性腹瀉,有的家長會發現寶寶一天腹瀉三四次,家長還以為是生理性稀便,如果不進行及時飲食幹預,添加乳糖酶或者換用無乳糖配方奶粉,將會導致腹瀉加重,造成體重下降,身高增加緩慢。

因此家長要留意孩子身體其餘變化,若寶寶慢性腹瀉持續未好轉,伴有腸鳴活躍、排氣增多、腹痛,其次為頭暈、稀便、腹脹等,建議就醫,諮詢醫生建議是否需要進行不耐受檢測。

營養幹預對生長發育遲緩的重要性:

生長受遺傳、營養和內分泌三大因素控制,2歲前,尤其1歲前營養起主要作用。

生長遲緩發生的年齡越小、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嚴重,追趕生長的結局則越差。科學合理的營養指導,是改善兒童營養狀況的有效措施,有利於兒童健康正常成長。

因此無論寶寶是否是存在發育遲緩,2歲前的營養補充都是十分重要的。

的確,部分孩子確實出現營養素缺乏嚴重的問題,家長熱衷於營養品補充也是沒有錯的,愛之深則易亂。但是這裡提醒各位爸媽的是,如果寶寶出現發育遲緩的情況,建議與醫院做過檢查之後,聽取醫生建議,再進行營養補充,營養品也分為普通食品,保健品和OTC標準,盲目進補可能達不到效果範圍可能加重孩子身體負擔。

總結:

寶寶身體矮瘦≠生長發育遲緩,寶寶身體矮瘦≠矮小症;生長發育遲緩≠矮小症;

生長發育遲緩關注焦點在嬰幼兒期(0-3歲)發生;矮小症關鍵期在兒童期(4—6歲);但是嬰幼兒時期的生長發育遲緩可能會延續到兒童期,造成矮小症。

孩子偏矮、偏輕≠營養不良,還可能是慢性疾病所致,找準原因再糾正飲食。

寶寶是否屬於矮小症,要結合數據來查看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內,不能單憑感官判斷,至於治療方法,若是病理性因素,及時配合醫生治療,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或許有的家長在糾結於到底看中醫還是西醫,建議是當處於矮小症範圍時,先進行西醫相關病理性檢查,若確診無病理性因素,可嘗試中醫調理,方法多通過食療調理為脾、肝、腎等;

如果確診為營養素缺乏,結合醫生意見糾正飲食或者配合營養素補充。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 TheSubspecialtyGroupofEndocrinologic, HereditaryandMetabolicDiseases, et al. 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J]. 中華兒科雜誌, 2008, 46(6):20-21.

[2]梁妍琰(綜述), 於少飛(審校). 兒童矮小症常見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案[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誌, 2014(20):1735-1737.

[3]孟令哲, 辛穎. 兒童身材矮小的病因探討[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5, 7(3):203-207.

[4]孫秀髮. 臨床營養學[M]. 科學出版社,

[5]美國兒科學會.健康育兒指南[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6]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劉愛東等.衛生研究.2008.37(3):324-6.

[7]杜敏聯, 馬華梅. 營養不良性生長遲緩生長追趕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1999(12):719-721.

相關焦點

  • 孩子這五個表現 是生長發育遲緩了
    點擊查看 每個父母都希望寶寶健康成長,但由於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營養攝入情況不同,有些寶寶能夠正常發育,但也有部分寶寶會發育遲緩。比如,同齡的孩子有的就長的高一些,有的長得矮一些;有的說話早,有的說話晚。發育較慢的孩子通常都因為生長發育遲緩導致的。
  • 別把矮小症當是晚長,這些情況你有嗎?看完就清楚了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長得矮問題上不以為然,都現在這個年代了,還有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長的矮,是發育晚,以後會追上的,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患有矮小症,正是因為家長的這種誤區最後耽誤了孩子長高的最佳時期,後悔不已。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孩子矮小症的機率與前幾年相比增長了很多,身高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標誌,身高增長水平反映了兒童線性生長狀況和骨骼生長良好與否,也是兒童健康狀況的重要衡量指標。由於現在孩子的壓力大,有些孩子作業多的每天晚上都熬夜寫作業,或者是家庭因素,都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矮小症。
  • 孩子長得矮?關於矮小症,家長們了解多少
    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每個父母都關心的問題。一些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相對矮小時非常焦慮。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缺鈣,有些甚至著急去看醫生。不用擔心,真正關心孩子,家長一定要對兒童生長發育知識有正確的了解。
  • 寶寶比別人矮半頭:醫生建議把握2個關鍵期,輕鬆突破遺傳身高
    姑姑毫不客氣地跟我說:你看你那麼矮,娃也比同年齡的矮半頭,得想想辦法...... 我心裡鬱悶:沒事,孩子嘛,還小,等長大了再說。 「長大?我跟你講,別等了,俗話說,爹矬矬一個,娘矮矮一窩,你可別耽誤了孩子。」 明明是關心我的話,可聽著心裡很不爽。 話說回來,孩子矮,當娘的比誰都急,恨不得替她長几釐米。
  • 孩子矮小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兒科醫生為您詳解!
    可是有的時候後也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年齡和自己身高不成正比。讓人很是苦惱,可是自己身材矮小別人總會投來異樣的眼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患有矮小症。身高一部分來自遺傳,孩子的父母矮,後天又沒有科學鍛鍊和治療,子女個頭也必然不會太高。2、先天不足。如宮內發育遲緩,出生時體重低於5斤,身長小於50釐米,再碰上產後營養不良,會導致孩子出生後的追趕生長無法跟上,出現矮小。
  • 健康科普|第1期 重慶北部寬仁醫院:影響寶寶未來身高,這幾個「關鍵...
    寶寶的身高由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遺傳是寶寶生長發育的潛能,而營養、運動、睡眠、疾病、情緒和養育環境等,都實際影響到寶寶未來的身高。本期名醫科普邀請到了重慶北部寬仁醫院兒科(新生兒科)的唐仕芳教授和楊煒博醫師為大家講述影響寶寶未來身高的幾大因素。
  • 孩子多矮才會懷疑有醫學問題?這篇文章涉及身高、體重、生長激素、骨齡、長得矮和睡眠有關嗎?吃保健品有用嗎?
    正常寶寶的生長曲線都會是差不多的趨勢,但是每個寶寶都有一條自己的曲線。只要寶寶的生長狀況在參考曲線的正常範圍內,且穩定地符合生長規律的增長(沒有大起大落),就是正常的發育。寶寶的增重應該每四個周為一個觀察周期來看,而且一般要在固定時間固定情況下測量。要排除寶寶有沒有小便和大便,是不是剛喝過奶,最近是否有生病,最近孩子的牛奶攝入情況,最近的胃口情況,這都會影響到寶寶的體重。
  • 得了矮小症還能增高16cm?別懷疑,是真的!
    對於這一問題,大多數父母還停留在「我倆多高,孩子差不多有多高」的舊觀念裡,認為遺傳是決定生長發育的唯一要素。實際上,孩子能長多高,還與諸多後天因素(飲食、睡眠、運動、心理等)息息相關。總的來說,父母高,孩子不一定高;父母矮,孩子不一定矮。及早評估,及早幹預,「身高夢」才能實現。
  • 孩子五個表現,是生長發育遲緩了,別耽誤了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且營養攝入量不同,因此一些孩子可以正常發育,但有些孩子發育遲緩。例如,年齡相同的孩子有些長的高,有些長的矮。有些說話早,有些說話晚。發育較慢的兒童通常是由發育遲緩引起的。
  • 孩子比同齡人矮,那麼該如何辨別孩子是晚長還是本身矮小?
    相信各位家長在生活中,都曾發現過一些孩子比同齡人要矮一些,而有的家長就好奇了,自家孩子比同齡人矮,到底是屬於晚長一類,還是本身個子就矮,屬於長不高的那種。對於這一點,相信很多家長都好奇,那麼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如何辨別孩子是晚長還是身體矮小。
  • 家長鬚知:3歲寶寶的身高體重達到多少才算正常?
    今天收到一個網友的提問說:三歲寶寶的身高體重達到多少才算標準?說到三歲寶寶的身高體重,我突然想起一件發生在我家寶寶身上的一個「奇怪」事件。記得我家寶寶3歲時跟小他不到一個月的孩子比身高體重,結果我家寶寶身高矮了3cm左右,體重也輕了4斤多。
  • 基因檢測小兒發育遲緩怎麼辦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發育遲緩是暫時的,但是當孩子的發育遲緩很長一段時間時,我們必須保持警惕。這是需要注意和及時治療的疾病表現,那麼基因檢測小兒發育遲緩怎麼辦?1、對於發育遲緩的寶寶,早期的訓練教育和治療非常重要,遠比症狀惡化後才治療來得更重要。
  • 貴州潘丹丹醫生:什麼是特發性矮小症?如何治療?
    貴州潘丹丹醫生:什麼是特發性矮小症?如何治療?2006年在貴州省內率先開設兒科矮小內分泌專科門診,2007年晉升副教授,同年獲臨床神經病學醫學碩士學位。2014年開始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預防保健科專職從事兒童保健工作,並開設兒童生長發育專科門診,2018.5任兒童保健教研室副主任。
  • 發育遲緩還是自閉症 傻傻分不清楚
    有些孩子長到一定階段時,會因為受到某些因素影響而導致發育遲緩,最常見的是不能說話、不喜歡和他人玩耍,往往很多家長分不清這是發育遲緩還是自閉症,其實這兩者之間是很大區別的。什麼是發育遲緩:生長發育遲緩(發育遲緩)是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速度放慢或是順序異常等現象。
  • 給孩子的運動處方:矮小症男孩靠運動長高16cm的秘密
    在近期熱播的《小巨人運動會》裡,六歲半的「泡泡」俞佳池拿下了50m短跑第一,其實他在五歲時便被確診為矮小症。長得矮的人,或許他們很有才華,天賦秉然。然而身高的弱勢,讓他們從小就比同齡人嘗試更多的痛苦。正是因為很多家長對孩子身高發育的不重視
  • |生長激素|身高|骨齡|-健康界
    那麼如何能夠判斷自己的孩子以後會矮還是會高呢?其實從專家的角度來講,這其實是個未知數,因為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一樣,生長的界限並沒有特別明確。  推薦以下這幾個標準,家長對照看一下:  ▼3歲前,每年身高生長低於7cm;  ▼青春期階段,每年身高生長低於6cm;  ▼3-18歲期間平均每年長不到5釐米;  ▼長期在班裡坐第一排;  ▼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相差5釐米以上;  ▼3-18歲期間平均每年長不到5
  • 兒童標準身高體重表來了,如果孩子矮小、瘦弱,請務必抓住猛漲期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高高壯壯的,但孩子們的身高和體重也是有一定標準的,不能盲目地發育生長。一般來說,從身高和體重這兩個方面可以看出孩子大致的身體發育狀況,家長們應該要時刻關注孩子每個階段的身高體重變化情況。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各個年齡段孩子的身高體重標準。
  • 家長如何分辨孩子「晚長」還是「身材矮小」?這3點早知道早好
    但是很多人發現,小魔童在12歲時,身高不到150釐米。要知道他父母的身高可並不矮,如果按照孩子的正常身高增長來看,此時的小魔童的身高應該得有165釐米左右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小魔童之所以這麼矮,是因為他是晚長型,並不代表孩子以後就是個矮子。
  • 孩子三歲前,身體有四個異常,多半是發育遲緩了,希望你家娃沒中
    什麼是發育遲緩發育遲緩就是指孩子在發育過程中生長速度放慢或異常發育的現象,相比於同齡同性別的孩子差別很大,其發病率約為6~8%,發育遲緩主要與營養狀況、疾病、器官受損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在語言、運動、體格以及大腦等方面出現差異。有什麼表現?
  • 小兒發育遲緩的症狀,應如何應對
    因為早點知道寶貝發育是否遲緩,這樣我們還可以提前去給他們治療和改善呀。在我有寶貝以後,對寶貝的發育也是特別擔心的,在寶貝小的時候。經常給寶貝補鈣什麼的,因為寶貝如果發育遲緩的話,對於寶貝的身體是不利的,寶貝發育遲緩的種類有很多,像有的寶貝小的時候體重跟不上呀,身高跟不上呀,該進步的時候沒有進步呀,這些都是我們挺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