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作為別人對自身的第一印象,自古以來就是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尤其是父母雙方身高均不理想的,孩子的身高從出生起就牽扯著他們的心。
那麼如何能夠判斷自己的孩子以後會矮還是會高呢?其實從專家的角度來講,這其實是個未知數,因為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一樣,生長的界限並沒有特別明確。
推薦以下這幾個標準,家長對照看一下:
▼3歲前,每年身高生長低於7cm;
▼青春期階段,每年身高生長低於6cm;
▼3-18歲期間平均每年長不到5釐米;
▼長期在班裡坐第一排;
▼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相差5釐米以上;
▼3-18歲期間平均每年長不到5釐米。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明顯比同齡人低,且每年生長速度低於5釐米,應儘快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明確孩子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矮小。
針對矮小症的檢驗包括生長激素刺激實驗、X線檢查測骨齡、內分泌檢查等。其中生長激素刺激試驗目的是評估兒童生長激素是否缺乏;骨齡測試可以預測在目前的基礎上,孩子成年身高大致數,以及孩子目前的骨齡在哪個階段,是否落後目前孩子的年齡。
骨齡檢測
除此之外,由於引起孩子矮小的原因還可能是某些器質性疾病引起,故還需要進行CT等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以上檢查配合家長記錄的孩子身高增長數據,可以從多個方面保證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建議家長定期測量孩子身高體重,關注孩子的生長趨勢,幫助孩子及時調解壓力,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均衡的營養,同時對孩子的身高要理性預期(考慮父母身高遺傳因素)。
家長對孩子的身高要有理性預期
常有家長擔憂寶寶個子矮小,希望我能介紹一些可以幫助寶寶長高的方式或者食物或者保健品......其實這些寶寶大都並非真的矮小,而是家長拿著同月齡寶寶平均身高在比較(掛在各種門診各種機構牆上的標準成長數值50%作為評估標準)。
在評估寶寶發展狀況時,我們將100位同月齡寶寶的各項數值從低到高(從小到大)順序排列,位於中間的(50%)就是平均值,排在第3——97位的寶寶都屬於正常範圍。
一方面,錯誤的評估標準讓父母們徒增煩惱,另一方面,人們偏愛又高又瘦的體形,這種社會風氣無形中也會影響我們的育兒和判斷,希望家長可以平常心一些,莫對寶寶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遺傳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孩子的最終身高。對孩子的身高要有理性預期,參考父母身高遺傳因素。
男孩遺傳身高計算公式:[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7.5 cm
女孩遺傳身高計算公式:[(父親身高-13)+母親身高]/2±6 cm
如果父母身材矮小是後天因素導致的,並不會通過遺傳影響到孩子的體格發育。矮個子父母的孩子,如果能夠保證均衡營養、充足睡眠、適當鍛鍊、良好心理也有助於長出理想的身高。
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最為關鍵
身高不僅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環境、飲食營養、情緒、疾病等因素的影響。希望孩子長得高,以下7點非常重要。
均衡營養:儘量通過食物補充,比如,通過奶製品補鈣。勿忘補充維生素D,尤其是在戶外活動不足的冬季。增加運動量的同時勿忘增加熱量攝入。
充足睡眠: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去掉影響睡眠的因素,比如,睡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睡前吃夜宵,睡前做運動,睡前玩手機等。孩子入睡之後要關掉燈光。
適量運動: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做適量有氧運動。不要長時間做單一運動,不要做過量的負重運動,兒童青少年期不主張做激烈的運動(馬拉松 舉重等不合適),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會影響軟骨發育。下午和傍晚是比較好的運動時間,家長和孩子一起運動。
良好心理:幫助孩子及時調解壓力,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入學之後,學習壓力,社交壓力,甚至家長的態度期望都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遠離疾病:急性疾病只影響孩子的體重,反覆發作、慢性遷延就會影響孩子的體重和身高。做好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之外,均衡營養、充足睡眠、適量運動、良好心理,也能幫助孩子遠離疾病。
定期測量身高:兒童3周歲之前,有規律地進行兒童保健體檢,一般一歲半之前1-3個月一次,一歲半之後每半年一次。兒童3周歲以後直到青春期結束之前,還是需要堅持每3-6個月測量孩子的身高、體重,並且描繪生長曲線,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是否在正常範圍內,或者有無突然出現「斷口」。原則上,固定同一時間測量,因為重力影響,早、晚的身高差大約有0.5-2cm。
不要盲目吃藥:增高產品大都過度宣傳,耽誤孩子及時接受診療。一些口服增高產品含有「性激素」,「性激素」和「生長激素」作用完全不同。「性激素」會讓孩子提前發育,看似短期之內身高長得飛快,其實提前發育使得骨骺端提前閉合,反而導致最終身高並不理想。
「矮小」需要考慮就醫的情況
如果發現孩子的生長趨勢過慢,尤其是發現孩子突然停止生長,需要及時就醫。
生長速度計算公式:生長速度=身高增長量÷兩次測量間隔時間差×12
這裡的兩次測量間隔時間差以月計算。比如,前一次身高測量值為109,這一次身高測量值為110.5,兩次測量間隔時間為3個月,孩子的生長速度=1.5÷3×12=6cm 。
對照生長曲線,發現孩子身高低於第3百分位或者低於兩個標準差。
即使目前身高不矮,但是生長速度低於平均,3歲以下的孩子每年長高低於7cm,青春期前的孩子每年長高低於5cm,青春期的孩子每年長高低於6cm。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在骨骺端沒有完全閉合之前,到內分泌科就診,一般醫生可能建議檢查骨齡(拍攝左手腕骨的X光正位片,但這並不是平時體檢的常規項目),必要時還會檢查體內生長激素和甲狀腺功能等情況。
這些孩子多在14歲以上,經骨齡檢測,其中多數顯示骨骺線即將閉合。一旦骨骺線閉合,再想長高基本不可能。一般來說,治療矮小症最晚在12歲以前,否則效果微乎其微。最終耽誤了孩子的身高,對孩子的後續人生造成一定影響。」
所以,專家提示孩子可能矮小的家長,一定要早做檢查。確診為矮小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孩子成年的身高越理想。
溫馨提示:如果您有關於小兒發育遲緩、多動症、抽動症、自閉症、智力低下、遺尿症等小兒發育行為疾病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對內容有涉及版權侵權,請及時聯繫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予以刪除。
原標題:可以真正幫助孩子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