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高問題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在伴隨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長高個永遠是家長們重中之重的「任務」,特別在每個小區裡,我們常會看到只要是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家長們免不了談到身高問題,會不由自主的給孩子們比起身高,哪怕微小的身高差都會刺激到家長內心的焦灼,都期盼著自家孩子能「高人一等」,那怎樣做有助於孩子長得更高?孩子到底能長多高呢?
在大多數家長考慮到具體方法的時候,都會發現對孩子的身高竟是一籌莫展。基於此背景下,專業兒童生長發育平臺「有譜爸媽」聯合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矮小門診主診醫生潘慧教授,特別為兒童打造了線上系列視頻長高課;作為領域內擁有24年豐富經驗的頂級專家,潘慧教授更希望的是將科學的身高管理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幫助家長們建立起科學的身高管理機制,助力更多孩子科學健康的長高,為孩子的未來創造出更多可能。
科學管理身高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常見很多家長在為孩子追求長高的過程中履試多種方法:補充各種營養、使用生長激素、服用增高藥等方式屢見不鮮,潘慧教授提醒家長們,不適當的方式方法可能正在悄悄「妨礙」孩子的長高,建立科學認知並為孩子及早構建科學的身高管理機制已成必然。
家長們對於理解身高管理的誤區比比皆是,就拿生長激素來講,潘慧教授指出:它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對任何矮小都有效,例如大家俗稱的「晚長」孩子,一定建議去拍骨齡做檢查,最終如判定生長速度不慢,那就是體制性生長發育延遲,這一類孩子是不需要使用生長激素的,未來的身高也不會受影響;再如家族性矮小,這類孩子用生長激素的治療效果可能也不會太好。尤其提醒家長要慎重的是,孩子是否需要以及能否使用生長激素的治療,必須要經過專業檢查複查才可決定。如果僅僅是滿足用生長激素治療,而忽視日常均衡的飲食、運動鍛鍊、優質睡眠等,效果也同樣大打折扣;而且個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孩子如果使用生長激素,不但無效反正會影響生長速度,從而長得更慢,不適當的方法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步入長高的「陷阱」。
大多數家長更關注遺傳身高,在這裡也和大家普及下,其實在預測孩子身高時父母身高只具有參考價值,而非決定其最終身高,身高的遺傳因素只決定70%,餘下部分更與營養、睡眠、情緒等息息相關。潘慧教授指出,這些方面如果有問題不解決,有苗也愁長。所以這就意味著身高與後天的環境幹預有強關聯,及時發現生長偏離並進行相應的科學幹預定會突破原本的身高限制。
科學長高10釐米不是難題
3~14歲是孩子長高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為孩子合理構建科學的長高機制,會決定日後的生長速度和最終身高。潘慧教授與「有譜爸媽」聯合推出的兒童長高課裡,就兒童飲食、睡眠、情緒等影響身高的問題均有重點提及,因為這些正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地方。
以孩子飲食為例,正是由於當今居民生活水平都大幅提升,才易導致兒童營養不合理、膳食結構不均衡等情況,制約了孩子生長發育速度。潘慧教授告訴家長: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和多樣化,粗細搭配、葷素搭配,且不挑食不偏食,並多讓孩子攝取蛋白質類的食物,達到每日攝入總熱量的20%,多吃奶製品、魚類、豆製品、蔬菜、水果,總之要保持營養的均衡性。
除此外,為孩子安排適當運動,如彈跳運動、伸展運動、全身性運動,只要長時間、不間斷、並有節奏的持續運動,定有助於孩子脊柱和四肢骨的生長。另外要有充足的睡眠,生長激素分泌量在睡眠時是精神狀態下的3倍,所以要保證孩子每天8~10小時的睡眠時間。
潘教授特別強調:關心孩子身高,要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找原因,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快樂的生長環境。期間只要通過適當的方法,科學管理孩子身高,至少還能再長10釐米!
潘慧教授是中國兒童生長發育的頂級專家之一,除了北京協和醫院的職務之外,他也是中華醫學會中國生長發育行為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正因為他曾看到過很多錯失長高機會的孩子為此而感到遺憾,從而推出兒童長高課希望給到更多家長和孩子幫助。本次在「有譜爸媽」中推出的系列長高視頻課程分別從孩子的胎兒期、0-3歲、3-7歲、8-14歲四個年齡段講述,潘慧教授在有譜爸媽兒童長高課中首次系統全面地公開他從醫24年,幫助10萬孩子長到理想身高的經驗總結,實為少見,尤為有用,希望讓中國的更多孩子得到科學成長,成為「後起之秀」。
責任編輯: 3965L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