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一些自己身高不高的家長,往往擔心孩子也遺傳到自己,身材矮小,於是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用或科學或迷信的辦法,人工幫助孩子長高。
但是家長朋友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孩子長高不僅受基因的影響,同時還會受日常習慣的影響,有些不好的習慣將影響他們的生長。
娃睡覺時有這2個習慣,以後很難長高個
人體中負責長高的最重要的激素就是生長激素,所以如果孩子的習慣影響到生長激素的分泌,就自然長不高了,那麼究竟是哪兩種習慣,會導致孩子難以長高個呢?
1、睡前吃東西
有些家長害怕孩子晚上餓,於是在睡前還給他們準備一頓宵夜,讓孩子們吃飽了再入睡,但是如果吃得太飽,會讓他們的身體、器官一直處於運轉狀態,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勢必導致睡眠質量下降,也將影響熟睡中生長激素的分泌。
專家指出:飢餓狀態下人體所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增多,而在飢餓狀態下還進行運動最有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另外還有醫生提醒:胃裡食物過多時入睡,容易引起胃壓增高,如果遇到胃部入口的肌肉收縮無力,則有可能出現食物被逆向排出、嗆入氣管,導致窒息的情況。
2、睡覺開燈
有些孩子怕黑,從小就養成了睡覺不熄燈的習慣。
影響:(1)形成錯誤的生物鐘:孩子還處於新生兒階段時,對白天黑夜是沒有概念的,就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適應這種「晨起夜眠」的生物鐘,最後隨著生長發育,逐漸形成與成人一樣的晝夜作息習慣。
如果嬰兒的夜睡環境仍然是「 亮如白晝」的狀態,就可能導致孩子分不清白天黑夜,養成錯誤的生物鐘,睡眠時間出現混亂,睡眠質量下降的情況,再加上嬰幼兒的視力發育尚未完善,長期處於明亮環境將阻礙其視力發育。
(2)生長激素分泌減少:當孩子進入深度睡眠時,生長激素分泌最多,在血液中的濃度達到最高峰,而這個高峰期通常處於晚上9時到次日1時,如果孩子晚睡或是沒有進入深度睡眠,分泌量都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身高增長。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青春期在14歲左右,而這段時間被稱之為「終點前的衝刺期」,一個人80%左右的身高是在此階段完成,一年大約可增長到十釐米左右。有研究發現,孩子每天在小夜燈下睡覺,體內的松果體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比較容易誘發性早熟,導致孩子的身體提前發育,其生長空間反而被壓縮,到14歲之後身體很難長高,白白損失十釐米。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如果孩子能擁有充足的睡眠和高質量的睡眠環境,都將影響孩子體內的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導致孩子長不高。
此外,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孩子身高的60%~80% 是由父母的基因所決定,而剩下的 20%~40% 則歸結於環境因素,那麼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幫助孩子增高?
想要娃長高,家長應該這樣做
1、飲食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營養是長高的首要保證。
要想孩子長高,就要保證飲食營養均衡,脂肪、維生素、蛋白質都要攝入,意味著不要讓孩子養成挑食的壞習慣,只有營養均衡,才能促進生長。
值得強調的是,說起長高,家長們立馬想到的就是補鈣,但這不說明補鈣一定能幫助長高,過量的鈣攝入反而還可能會增加其代謝負擔、影響胃口,適得其反。
2、運動
我們不難發現,從事如籃球、排球等體育運動的運動員無一例外都是高個、大長腿。
研究發現,合理的運動有助於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可以不間斷地擠壓刺激骨骼,促進骨骼的健康發育、並增加骨骼長度,同時還有助於增加他們的食慾,更加有利於長高。
不過由於孩子骨骼尚未完全發育,要注意運動類型和運動強度,像跑步、遊泳這類運動更適合孩子。
孩子的身高可以說是「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把握機會,幫助孩子長高。(f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