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塔吊倒塌、汽車翻車,行人被吹走,海景房遭海水衝擊……
今天,今年最強颱風「天鴿」在珠三角地區肆虐的圖片在大家的朋友圈瘋傳。受颱風影響,當地的輪船、鐵路和飛機全部停運,很多地方停工、停業、停產、停課。
8月22日~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香港感受了這場風暴。
颱風來臨前的香港(每經記者 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這次颱風中,很多靠近海邊的住宅都發生了海水倒灌的現象。
颱風肆虐,海景房不好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海子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是許多人心中海景房的完美寫照。
住在面朝大海的房子,你能看到的風景,不僅僅是晴空下的春暖花開,還有可能是颱風中海水拍門的驚險一刻。在極端天氣來臨時,平時得以享受上述怡人氣候以及景觀的海景房住戶,要面對的也是其他人平時難以遇到的挑戰。
今天,在強颱風影響下,部分海景住宅上演了「海水拍門」的驚險一幕。海景房的價格,會否因為叵測的自然氣候而面臨重估?
每經記者通過社交媒體看到,香港一棟臨海的高層住宅,數次被颱風捲起的十餘米海浪直接拍擊,真正體驗了一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視屏中不斷傳出拍攝者的陣陣驚呼。而在另一段流傳甚廣的「天鴿」登陸現場視頻中,更有位於一樓的住宅被滾滾洪水直接破門而入。
香港一棟臨海高層住宅海水倒灌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愛好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某二手房交易平臺上發現,無論是在深圳還是珠海,海景房的價格比市區其他地方的房價並沒有高出多少。
去年6月第十四號颱風「莫蘭蒂」在廈門翔安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5級,在當時創下2016年以來全球最強颱風記錄。當時,廈門有一線海景房小區300多住戶的6米落地玻璃全被震碎。後續開發商解釋為「玻璃幕牆的設計、施工均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可以承受上限值為12級颱風的壓力,莫蘭蒂登陸造成破壞屬於不可抗力事件。」
當然,除了海景房外,每一次颱風天氣都是對開發商的檢驗。除了強降雨、大風等的影響,海水倒灌現象更是對住宅所處小區排水系統的一次考驗。
在2016年「莫蘭蒂」將廈門海景小區300多家住戶「洗劫一空」後,有網友戲稱,颱風之後在廈門買房應該參考以下標準:家中滴水不進的6萬元/平方米、家中陽臺有積水的4萬元/平方米;家中陽臺積水倒灌房間的2萬元/平方米;家中屋頂漏水的5000元/平方米。
對於海景房投資者來說,讓他們買單的,不僅僅是一個棲身之地,也許更多地承載了遠離喧囂城市生活的願景。但是當真正的大自然考驗來臨時,海景房的心理溢出價值能否繼續讓消費者買單?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於海景房來說,類似的投資實際上是有不同的觀點和判斷的。對於部分投資客來說,也應該依據自己對房源的要求以及一些外力因素做綜合考量,類似颱風等實際上也會影響正常的房屋買賣,對於購房者的購房心理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購房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觀察當地的樓市投資現象。
對於想買海景房的朋友,可以先看看視頻中這家人的生活。
珠海部分上市公司受損今天(8月23日)12時50分,「天鴿」在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沿海地區登陸,登陸時中心風力45米/秒(14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顯示,颱風肆虐過的不少區域中,一些搭建的臨時廠房出現坍塌、中低層建築的玻璃被風浪震碎,沿海或沿河區域的路段更是遭遇海水倒灌,路面上四處散落著被大風折斷的樹枝。
廣東一家廠房坍塌 (每經記者 攝)
「這次颱風挺嚴重的,是我在珠海十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珠海市民李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一些事務需要處理,李先生還是冒雨前往公司,但往常半小時的驅車路程仍花費了1個半小時才到達,「開得很慢,風雨太大看不清路,又有很多地方被水浸了,不敢走。」
「天鴿」登陸的珠海金灣區是珠海市三大行政區之一,下轄三灶、平沙、紅旗、南水四鎮。區內還有珠海市的三大經濟功能區——珠海航空產業園、珠海國家高新區三灶科技工業園和高欄港經濟區,以及市設工業園區聯港工業區。
麗珠集團(000513,股吧)、湯臣倍健(300146,股吧)等上市公司均在該區域有廠房,而因董明珠而備受關注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總部也在此。麗珠集團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此次颱風強度超過預期,公司部分廠房出現玻璃破碎、外牆脫落等情況,廠區的綠化破壞較嚴重,公司正在對受損情況做具體統計。
他還表示,由於廠區所在的工業園出現停水停電的情況,不清楚何時能恢復正常生產。目前,公司已有專門同事針對上述情況進行應急處理,恢復工作也在積極開展當中。
公開資料顯示,珠海共26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已退市的「珠海博元」及「珠海鑫光」)。隨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聯繫其他位於珠海的上市公司了解受災情況,截至發稿,有些電話因網絡信號原因無法接通,有些尚未回復記者。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嶽權利 HN152)